媒体聚焦

MEDIA FOCUS
  • 《党建》杂志:颜晓峰:深刻认识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的历史地位

    作者:颜晓峰(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善于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营养,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了对于党的前途命运具有深远影响的三个历史决议:1945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增强了全党团结,有力促进了中国革命事业发展;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纠正了“左”右两...

  • 人民网:津版“国之重器”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

    “细胞生态海河实验室揭牌后,很多海外专家看到新闻都纷纷跟我联系,有意向把他们的科研成果放到实验室进行转化。”程涛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的所院长,同时也担任着细胞生态海河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海外人才对细胞生态海河实验室的热切关注,让他对天津细胞产业的未来更加充满信心。在不到1年的时间内,天津现代中医药、物质绿色创造与制造、先进计算与关键软件(信创)、合成生物学、细胞...

  • 中国科学报:天津大学新医科试验班召开“云端”家长会

    “老师辛苦了!相信天大,也相信孩子们会克服困难,我们齐心协力抗疫情!”1月11日,一场特殊的“云端家长会”在天津大学新医科试验班(瑞恒书院)召开。天大医学部党委书记李振宇、副书记朱华,辅导员陈铭煊与百余名2021级本科新生家长齐聚线上,将天津市疫情防控形势的相关情况、学校与书院的疫情防控举措以及疫情防控下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向家长们进行了及时的通报和说明。自1月8日校园疫情防控升级后,学生们在校园里...

  • 新华社:全球连线|天津战“疫”进行时,听听外国朋友怎么说?

    截至12日14时,天津共报告阳性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137例。天津已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全力以赴保障社会物资供应。眼下,居民的生活怎么样?疫情防控有哪些措施?一些在津外国人说出了他们的所见所感。新华社:全球连线|天津战“疫”进行时,听听外国朋友怎么说? - 新华社客户端 (xinhuaxmt.com)(编辑 张华 张铭艺)

  • 中国日报:谢谢你,葱油饼!

    在天大校园,神秘的“葱油饼”不止一个:连日来,一大批医务工作者正奋战在天津大学“战疫”第一线,他们不舍昼夜,无暇休息,甚至没有时间好好吃上一口热乎饭。看到这种情况,学校师生志愿者迅速组织起来,连夜为白衣天使们准备了热饮,把暖手用的水瓶一瓶瓶揣进他们手中。学校还特意为医务工作者准备了有软座靠背的房间作为休息区,同学们也送来了水果和点心......“虽然不知道你们的名字,也看不清你们的样子,但我衷心谢谢你们,谢谢你们用辛勤汗水点亮了北洋园的夜晚!”1月11日凌晨,在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持续一整夜的第二轮核酸筛查结束后,同学们的朋友圈正迅速“刷屏”,更有一句话“整齐划一”——向辛勤劳动一整夜的医务工作者和师生志愿者致敬!

  • 中国日报:天津大学新医科试验班“云端”家长会 带来一场暖心的双向奔赴

    1月11日下午,一场特殊的“云端家长会”在天津大学新医科试验班(瑞恒书院)召开。天大医学部党委书记李振宇、副书记朱华,辅导员陈铭煊与百余名2021级本科新生家长齐聚线上,将天津市疫情防控形势的相关情况、学校与书院的疫情防控举措以及疫情防控下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向家长们进行了及时的通报和说明。

  • 人民网:暖心!谢谢你,葱油饼!

    在天大校园,神秘的“葱油饼”不止一个:连日来,一大批医务工作者正奋战在天津大学“战疫”第一线,他们不舍昼夜,无暇休息,甚至没有时间好好吃上一口热乎饭。看到这种情况,学校师生志愿者迅速组织起来,连夜为白衣天使们准备了热饮,把暖手用的水瓶一瓶瓶揣进他们手中。学校还特意为医务工作者准备了有软座靠背的房间作为休息区,同学们也送来了水果和点心......“虽然不知道你们的名字,也看不清你们的样子,但我衷心谢谢你们,谢谢你们用辛勤汗水点亮了北洋园的夜晚!”1月11日凌晨,在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持续一整夜的第二轮核酸筛查结束后,同学们的朋友圈正迅速“刷屏”,更有一句话“整齐划一”——向辛勤劳动一整夜的医务工作者和师生志愿者致敬!

  • 央视新闻:以操场作“战场”!天津大学师生协力共战疫情

    1月8日,天津突发本土奥密克戎新冠肺炎疫情,位于津南区的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根据市防控指挥部要求,须立即组织核酸检测。截至昨天(11日),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和南开大学津南校区等已经完成两次核酸检测。在上万人的校区里,不少学生主动投身志愿服务工作,协助医护工作者完成核酸检测。在这场疫情考验中,学生和老师是怎样共同面对的?

  • 央视新闻:冬奥倒计时 看天津大学学生如何用微生物画冬奥!

    今天距离北京2022年冬奥会还有23天的时间,您与冬奥有怎样的故事?欢迎您用视频的方式告诉我们!今天的讲述者是来自天津大学化工学院的马锴煜和唐若萍同学,一起来看看她们如何用“微生物绘画”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加油! 视频投稿邮箱:Xiazy@cnr.cn,1分钟内短视频即可。(总台记者 杨煜 白紫冉 孙畅 王明义)央视新闻:https://content-static.cctvnews.cctv.com (编辑 刘晓艳 贾晨航

  • 中央人民广播:天津大学师生协力共战疫情

    1月8日,天津突发本土奥密克戎新冠疫情,位于津南区的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根据市防控指挥部要求,须立即组织核酸检测。截至昨天(11日),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和南开大学津南校区等已经完成两次核酸检测。在上万人的校区里,不少学生主动投身志愿服务工作,协助医护工作者完成核酸检测。在这场疫情考验中,学生和老师是怎样共同面对的?我们来听总台记者白杰戈、杨煜的报道。

  • 天津日报:昼夜奋战,流淌着速度与温情

    1月11日凌晨,天津大学组织北洋园校区在校同学参加第二轮全员核酸检测。从1:30到7:30,1.5万余名参加检测的学生一起见证了北洋园的夜与晨、体验了天大人的“速度”与“激情”。

  • 津云:在卫星上看天津是啥样?“天津大学一号”发回红外图像

    津云新闻讯:一个月前,天津云遥宇航科技有限公司的新型气象观测小卫星“天津大学一号”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搭乘“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作为云遥星座组网重要组成部分,“天津大学一号”卫星运行在500km的太阳同步轨道上,以GNSS掩星观测载荷为主载荷,可提供全天时的GNSS掩星观测,同时搭载长波红外相机。该卫星具有高集成度、低重量、体积小等特点。卫星目前已完成初步在轨测试工作,各项功能、性能指标均达到了预期设定目标,尤其是对于低层大气探测,效果尤为突出, “天津大学一号”卫星将在2022年2月~3月在天津大学开展成果鉴定会议,以下是部分测试结果。

  • 津云:科创浪潮 天大争先!写在天津大学校友创新创业论坛五周年之际

    2017年11月,在湖南长沙的橘子洲头,参加世界校友大会的天津大学校友汇聚在湘江边上召开着一场头脑风暴,秋风瑟瑟,却激情四溢,创新创业的梦想在此萌发。

  • 津云:天津大学第五届校友创新创业新年论坛 聚焦创新共话机遇

    1月8日,以“科创中国,激发创新潜能;万物互联,发现创业机遇”为主题的天津大学第五届校友创新创业新年论坛开幕。与会的天津大学校友、企业家、创业家以亲身的实践与经验,讨论整体产业结构和相关领域的发展。同时,本次论坛也通过各领域嘉宾的主题演讲,讨论企业创新与管理、新兴产业发展等前沿议题。

  • 人民日报:暖心!谢谢你,葱油饼!

    在大筛现场,天津市南开医院的医护人员发现有人悄悄留下一个精致的小袋子,里面整整齐齐地码放着热水、茶叶和暖贴,还留下一张温暖的字条。“这是一份陌生的温暖、特殊的惊喜”,医护人员表示,“让我们感受到了天大学子的高素质,感受到了天津大学特有的温度。”

共11097条 首页上页1...343344345346347...740下页尾页 到第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