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是千年大计。如何进一步找准路径,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在涵养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为国为民,履职尽责。对于全国政协委员张水波来说,2021年是忙碌又充实的一年。
生态文明建设是千年大计。如何进一步找准路径,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人才是第一资源,只有涵养人才蓄水池,才能汇聚实现“双碳”目标原动力。“双碳”来了,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高等教育该如何发力?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刘昌俊建议,做好“双碳”相关基础科学知识储备,用理论为实践奠定坚实基础。 “去年起施行的民法典,创造性地纳入了‘绿色原则’,但在有效落实上,需要将此原则纳入各行业的具体管理办法中。”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市委会副主委、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教授张水波说,工程建设行业是落实“绿色原则”要求的典型领域。
出席全国两会的住津全国政协委员,积极参政议政,广泛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力量。
九三学社天津市委会专职主委、天津大学原副校长张凤宝委员认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技术进步的步伐正在提速,用人单位对劳动者技能素质的要求,也在逐步从单一技能向综合技能需求转变,拥有多元化技能要求、适应多样化工作职责的毕业生更受市场欢迎。”
2021年夏天,国际科学院组织发表声明,正式核准许可中国天津大学和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牵头、多国科学家共同研讨达成的《科学家生物安全行为准则天津指南》(以下简称《天津指南》)。天津大学全程参与了《天津指南》的制定过程,并起草了《天津指南》的基本内容。
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刘昌俊说:“我国现在处在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各行各业对高质量专业技术人才有更高更多要求。我们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教育引导学生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把个人理想与民族复兴相结合,勇挑重担,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聚焦重大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进行科研攻关,早日培养出更多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卓越工程师。”
3月8日,天津河东区与天津大学共同签署《天津市河东区人民政府——天津大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集聚河东区和天津大学互补优势,推动双方在创新要素聚集、科技成果转化、联合技术攻关及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培训等方面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加强双方深度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双方共同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作出河东贡献。
为进一步树立博士后创新典范,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开展了2021年度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十大创新成果遴选工作,经单位推荐,共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82家设站单位的博新人员提交了270个成果,其中高水平论文234项、奖励25项、专利2项、其他9项。经专家评审,遴选出了十大创新成果(排名不分先后)。天津市此次共有两名博士后入选,分别来自天津大学、南开大学。
日前,天津海河教育园区第二届产教融合创新创业大赛决赛闭幕。经过历时7个月的赛前培训、技术对接和选拔赛,最终,来自天津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等7所高校的10个项目入围决赛。
为了给北京冬奥会参赛运动员良好的冰面体验,帮助他们发挥出最佳的竞技水平,天津大学马一太、田华教授团队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专项支持下,通过校企合作,研发出国际先进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为各国冰上运动员制造了“最美、最快的冰”。
在“3.8”妇女节来临前夕,天津市国资委党委举行“展现巾帼力量 书写时代新篇”新闻媒体见面会,邀请国资系统女党员、女干部、女职工的代表,分享她们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为企业创新发展、服务保障民生做出的突出贡献。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下称《报告》)中提出,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中国化工报记者就这一话题采访了石化行业科技界、企业界多位代表委员和专家学者。他们的共识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首要任务是提升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