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天津大学医学部发起的造血干细胞血液采样活动近日在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举办,68名天大师生和社会人士作为捐献志愿者成功加入中华骨髓库。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高校试点办起了微专业,虽然微专业证书并非学历证书,也不具有学位授予资格,但依然吸引大量学生报名修读。那么,微专业究竟有何独特魅力,能否真正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未来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又当怎样理性看待并引导好“微专业”发挥更大作用?
这学期,天津大学新开的一门“人工智能导论”课受到学生热捧。这门课由该校人工智能学院教授胡清华领衔,8位人工智能及交叉学科领域教授齐心打造,13个学院的30位教师共同授课;4000余名大一新生在智慧教室内通过裸眼3D、全景智能板书等智能教具与教授互动……这是天津大学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积极推动学科交叉及新兴学科布局,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缩影。
日前,2024年国际遗传基因工程机器大赛(International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achine Competition, 以下简称“iGEM大赛”)全球总决赛在法国巴黎落下帷幕。本次大赛汇集了来自全球各地逾400支队伍,天津大学三支参赛团队获得2金、1铜、1项单项奖提名的优秀成绩。
昨天(10月29日),2024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直流输电与电力电子专委会学术年会在本市开幕。
天津大学党委副书记韩庆华表示,天津大学电气工程专业在余贻鑫院士、王成山院士等带头人以及各位老师的努力下,形成了国内首屈一指的研究团队。特别是在配微电网规划运行、大电网安全稳定、直流输配电系统保护控制等方向,取得了国际领先的创新成果。
29日,2024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直流输电与电力电子专委会学术年会在天津开幕。大会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直流输电与电力电子技术为主题,吸引近400位国内外知名学者、企业专家及科技工作者共话直流输电与电力电子在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的全新需求与发展未来。
2024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直流输电与电力电子专委会学术年会在天津举行。本次大会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直流输电与电力电子技术为主题,探讨新技术在新型电力系统发展方面的全新需求与发展未来。与会人士一致认为,面对“双碳”目标下能源转型的重大需求,直流输电与电力电子技术在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技术也将使电力系统焕发蓬勃的活力。
日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直流输电与电力电子专业委员会2024年学术年会在津开幕,通过大会主旨报告、专题研讨、论文宣讲、墙报交流、技术设备展览展示等形式,分享直流输电与电力电子领域理论研究、规划设计、设备制造、生产运行、工程应用、标准化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创新性成果,为该领域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交流机会,为相关装备企业提供展示平台,推动直流输电与电力电子技术发展。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关于表彰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获得“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今年秋季学期起,全国多所高校面向本科生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北京宣布市属公办本科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全覆盖,天津则面向全市高校全面开放首批3门市级人工智能通识课。
天津大学医学部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吴晶介绍,他们在研究当中,也用真实世界数据去证明了癌症药物领域。比如说抗癌药领域、肝癌药的领域,药物进入医保目录之后,显著增加了参保人、患者的生存期,3年、5年生存期都得到明显提升。
通辽市还积极主动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联动,先后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和清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天津大学等院所、高校进行实质性对接,围绕电力系统配电网技术、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应用、玉米生物育种及高产耕作技术、肉牛新品种培育技术、储能创新技术开发利用等进行了深度交流并达成合作意向,市科技局组织相关单位赴江南大学、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等高校院所考察,就玉米生物科技、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盐碱地资源与利用等内容进行深度对接,为科技“突围”工程有序实施提供智力支持。
“天津智算中心是河北区深入落实天津市与华为公司战略合作的重要项目,到今年上半年300P全部上线。”杨天虎介绍,天津智算中心已经服务203家客户,孵化了天津市首个人工智能大模型“海河・谛听”、汽车智造领域“菲凡”工业大模型、医药研发领域“分子智芯”大模型等11个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天津市特色产业中医药领域,联合天津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等机构发布的“海河・岐伯”大模型,由张伯礼院士亲自命名,为中医药专业辅助教学、临床诊疗和养生保健等提供智慧化赋能;联合华为公司、算力伙伴创新孵化128个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实现对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9条天津市重点产业链智能化升级赋能。
“深海微生物具有分布范围广、尺寸变化大和演变周期长的特点。如何在海洋高压、高腐蚀、变密度等环境下,实现小型化多通道采样仪器设计,使采样设备同时具备环境适应、长时运动、敏捷航行、原位采样和高保真保存等能力,是深海微生物自主采样设备的研发难点。”课题负责人、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刘玉红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