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7月23日发射升空,开启火星探测之旅,迈出了中国自主开展行星探测的第一步。参与火星探测着陆科研的天津大学教授蒋明镜一遍又一遍地看着探测器升空的画面,由衷地祝福:“天问加油!落地一定要稳稳的。”
7月22日,天津大学副校长、项目执行总指挥张凤宝来到项目建设现场,慰问全体参建人员。
7月18日,天津大学2020年工程科学夏令营开营仪式在线上举行。
6月10日,来自意大利罗马的罗润泽在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的一间“梦想教室”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场以探索真菌奥秘为主题的英文科普讲座。
为了鼓励更多优秀的青年学子投身医学,促进新医科建设,天津大学近日设立了“吴琦医学奖学金”。奖学金由天津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院院长吴琦教授捐赠设立,而吴琦教授的另一个身份是新冠肺炎市级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
为鼓励更多优秀的青年学子投身医学,促进新医科建设,天津大学近日设立了“吴琦医学奖学金”,首期计划以每人10000元发放。奖学金由天津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院院长吴琦教授捐赠设立,吴琦也是新冠肺炎市级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
2020年7月20日,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李家俊一行到访中国汽车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汽中心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安铁成在中汽中心主院区接待,天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元英进,中汽中心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吴志新等参加会议,双方就“智能网联技术与应用研究联合实验室”中期成果进行交流。
2020年7月16日,由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以下简称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组织实施的水下滑翔机——万米深渊观测科学考察团队顺利返航。在此次综合科考中,我国万米级深海水下滑翔机最大下潜深度首次达到10619米,获得了大量深渊的温盐、声学、以及影像等同步调查资料。
日前,天津大学大气环境与生物能源团队针对“膜分离法捕集二氧化碳”取得重大进展,成功研发新型混合基质膜制备技术,该技术制备的膜材料具备优异的二氧化碳捕集性能。相关成果已作为国际权威期刊《温室气体:科学与技术》封面文章发表。
昨日上午,天津大学福州国际校区一期项目现场,两栋建筑已经破土而出。目前,一期项目第1标段(宿舍楼)已完成地下室结构施工,进入地上主体建设阶段。
为更好地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下提升返校学生学习生活质量,服务学生合理需求,7月18、19日,党办校办、党委宣传部、党委学生工作部、保卫处、后勤保障部、信网中心、场馆中心的负责老师分别与卫津路校园和北洋园校区的25名各学院(部)的学生代表座谈,征求意见建议。
本文作者系颜晓峰,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日前,滨海新区与天津大学签署深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补充协议),将双方的战略合作进一步推向深入。根据协议,双方将充分发挥天津大学滨海工业研究院既有优势,在共建新型研发机构、高层次人才交流培养、汇聚优势资源、提升医疗健康水平、促进产业发展等方面增加合作维度、扩展合作空间、提高合作效能,围绕实现产业链、打通创新链、完善价值链紧密合作,促进高质量发展。
天津内燃机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贾滨表示:“(我们)就是一直在做小发动机节能减排工作,已经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我们也是有信心,解决这个问题。”
近期,公安部交管局在全国部署开展“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