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主题教育】国教学院:我校留学生“读懂中国”宁夏研学纪实

      2023-08-19       

沙漠与湖泊相伴,荒凉与秀美交杂,这里是人们口中的塞上江南,也是诗人笔下的西北大漠,这就是美丽的宁夏。这片混合的土地,孕育了悠久的历史文明,滋养着艺术文化蓬勃生长。2023年7月,为了感受和认知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天津大学来自洪都拉斯、苏丹、马来西亚、土库曼斯坦、越南、尼日利亚、约旦等13个国家的25名来华留学生走进宁夏,感知中国。

“百闻不如一见,欢迎你们多到中国各地走走看看,展示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广大留学生所寄予的殷切厚望,让我校留学生对这次宁夏研学之旅充满了憧憬和期待。

重走长征道路,弘扬红色精神

7月18日上午,天津大学留学生一行来到位于宁夏固原市隆德县东侧的六盘山。九十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突破敌人的围追堵截,跨越万水千山,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英雄业绩,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革命篇章。1935年,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率领中央红军,翻越六盘山,经过西吉、海原、隆德、固原等地,到达陕北。在翻越六盘山时,毛泽东主席豪情满怀,写下了著名诗篇《清平乐·六盘山》,使六盘山名扬四海。40年前,宁夏人民在此建亭立碑,永志纪念。

留学生们来到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广场上,矗立着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碑,两面分别是毛主席手书的著名诗词《七律·长征》 《清平乐·六盘山》。平台上,六盘山风光尽收眼底。

通过参观由“红军不怕远征难”、“六盘山上高峰”、“三军过后尽开颜”、“长征精神永放光芒”四部分组成的专题展览,留学生们体会到了当年红军翻山越岭的艰辛,馆内呈现一张张红军远征的图片、一段段记录红军战胜艰难险阻的文字、一件件历史遗物,再现红军长征三次经过六盘山区时的斗争历史,以及六盘儿女在长征精神的鼓舞下建设家园的巨大变化。大家学习长征历史,聆听党史故事,深切感受红军英勇顽强、一往无前的长征精神。

来自马来西亚的留学生陈佩微发出感慨“从这次活动中,我了解到许多关于红军长征的历史知识,感受到了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我认为红军长征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土库曼斯坦留学生泽尔也深有感触“通过参观活动,我了解了长征精神,也了解了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来之不易,希望世界永远和平。”

来自约旦留学生莱拉是我校建筑专业的一名博士生,在现场,她发挥专业优势专注地画了起来,不一会儿,六盘山如画的风景就跃然纸上。

寻访远古文化,感受文明底色

在之后的三天,同学们参观了西北农耕博物馆、战国秦朝长城博物馆、宁夏博物馆、水洞沟、贺兰山岩画遗址和西夏王陵等,对中华远古文明、农耕文明、丝绸之路和西夏历史文化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农耕,始于人类先祖的创造,也是文明时代的开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的理念引领下不断创新耕作技术,使农耕文化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母体。西北,是祖国锦绣山河的边陲,人们对西北最熟知的莫过于黄土高坡,但是此处旱作农业独树一帜,砥砺山高风多雨少,六盘儿女成就奇迹,春种夏耕彩绘西北大地,秋收冬藏养育民族精神!同学们来到西北农耕博物馆,以历史发展顺序为主线的单元布局使观众能更好地了解各个时期的发展变化,留学生们学到了很多书本和课堂没有的知识,收获颇多。

来自马来西亚的留学生石轩瑜说到:“通过参观我详细了解了中华农业的起源、农具、传统习俗等农耕文化,我也深刻感受到祖先们与自然抗争的历程、生存智慧以及合作精神。”

来自索马里的阿布什说到:“我的国家也是传统农业大国,但中国的农耕文明传承了几千年,在这里,我看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原始生活,也更加对中国现代的发展速度感到惊讶!”

在水洞沟,留学生们来到了四万年前的广袤土地,一群原始人狩猎采摘,种植畜牧,他们生活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1923年在这里发现了史前文化遗址,发掘出土了大量石器和动物化石,水洞沟因此而成为我国最早发现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文化遗址。中国北方的先民们曾在古老的水洞沟村创造了窖洞式和地穴式的居室,我国西北地区群众习称其为“地窝子”。

毛里塔尼亚留学生穆罕默德说“这里充满了西北特色,通过参观,我好像看到了远古人类的生存环境,了解了人的进化和文明的发展过程,我收获很大。”

在美景如画的丝绸之路上,坐落着雄伟壮观的贺兰山,这里有着一种美丽而神秘的史前文明——贺兰山岩画。贺兰山在古代是匈奴、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驻牧游猎、生息繁衍的地方。他们把生产生活的场景凿刻在贺兰山的岩石上,来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学生们对壮观的岩石画感到震惊,洪都拉斯留学生古楷森说:“我看到了中华远古先民生产生活的场景,非常吃惊,贺兰山岩画既是中国的文化宝库,也是珍贵的世界遗产。”

学生们还参观了西部影视城。著名作家张贤亮一手打造的镇北堡西部影城,让中国电影走向世界;西部影城以其古朴、原始、粗犷、荒凉、民间化为特色,由明城、清城、老银川一条街等影视拍摄景观组成。在这里,学生们感受到了中国影视的魅力,来自马来西亚的石轩瑜和陈佩微扮演了电影《大话西游》中紫霞仙子和至尊宝的角色,加深了对中国电影文化的理解,“我们好像穿越了千年,进入到中国神话的世界里。”

感受生态文明,学习中国智慧

留学生们在参访沙坡头、青铜峡和沙湖的过程中,亲身实践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山”理论和生态环境治理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智慧。

从宽阔的中卫出发,在一处黄河与黄沙的交界之地,有着一片壮阔浩瀚的沙漠风景,唐代诗人王维在这里留下了传送千古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这里就是位于腾格里沙漠的东南边缘的沙坡头,它南靠祁连山余脉香山,北连腾格里大沙漠,中间被奔腾而下、一泻千里的黄河横穿而过,坐拥西北山水之壮美。这里享有世界级治沙成果,几十年来,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宁夏坚持科学治沙,不断推动防沙治沙工作高质量发展。

说着一口流利中文的毛里塔尼亚留学生穆罕默德表示:“一边是金灿灿的大沙漠,一边是奔流不息的黄河,景色非常壮观,让我们感受到了的中国西北独具特的风貌”。学生们纷纷感叹“治沙是世界难题,但被中国人解决了”。

在青铜峡黄河大峡谷,雄伟壮观的拦河大坝、古老神秘的一百零八塔、庄严肃穆的大禹神像、壮丽秀美的峡谷风光分布峡谷两岸,构成了黄河文化精品景观最靓丽的风景线。老师告诉大家,相传大禹治水,劈开贺兰山,引黄河水东流,让宁夏增添一抹神奇色彩。不只是在古代,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是中国最早的闸墩式水电站,这座水利枢纽,结束了宁夏两千多年无坝引水的灌溉历史,同时也让“神奇宁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塞上江南”。

“他应该是个很厉害的人”当看到黄河峡谷边矗立着的大禹塑像时,尼日利亚留学生佳杰说,“老师在课堂上讲过大禹治水的故事,黄河是中国人的母亲河,原来黄河美丽的传说大禹治水就发生在这里。”在一声声惊叹中,留学生们发自内心地赞赏着大禹治水精神,并表示会将这种精神当做以后学习和生活的指导,指引他们继续努力,永不放弃。

沙湖,两个风马牛不相干的字组成了一个美妙的词。豪迈与温婉共存,江南水乡与大漠风光相融,在这富饶的宁夏平原上共同谱写着一支水与沙的恋歌。这就是塞上明珠——沙湖。沙湖以自然景观为主体,将沙、水、苇、鸟、山、云、天等众多景源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壮丽景观。

来自越南的吴氏良说:“在这里可以看到沙丘与湖水相连,站在沙漠的地方回头一望,眼前便是一片碧绿的湖水、芦苇,远处是山峰、蓝天、白云,真是太美了”。“这里的景色真的让我惊讶,这几天感受到的都是大西北的粗犷,今天突然进入了温情的江南水乡,反而有点不适应”洪都拉斯留学生陈桐桐说道。

在宁夏行的尾声,大家来到了西夏王陵。西夏王陵又称西夏陵,有“东方金字塔”之称,是我国最大的西夏文化遗址,也是宁夏最重要的一处历史遗产和最具神秘色彩的文化景观。西夏博物馆以西夏王陵为背景,比较全面系统反映西夏历史的专题博物馆,展现了别具特色的西夏文化,融入了独特的民族风格,体现出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反映了古代西夏人民高超的艺术成就和聪明才智。

当看到西夏文字历史时,来自越南的陈吴天庄说:“今天我们参观了西夏王陵博物馆,在这里学习到了很多新的知识,尤其是西夏的文字历史,看到他们创造的方块文字之后,这些古代方块文字跟我学习的现代汉字有些相似,都有基本笔画,但我们确不认识,我特别佩服他们的智慧。今天的参观活动对我来说非常有意义。”来自土库曼斯坦的泽尔说:“我感受到了西夏王朝的辉煌历史,加深了对中国文明的理解,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此次天津大学留学生“读懂中国”活动旨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6月建党百年前夕给北京大学留学生们回信“读懂今天的中国,必须读懂中国共产党”的指示精神,进一步搭建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平台,让更多懂中国、爱中国的外国留学生走进中国,更加深入地了解真实的中国,为促进各国人民民心相通发挥积极作用。同时通过“读懂中国”系列活动,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帮助更多的留学生把真实的中国介绍给自己的同胞,为他们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发挥积极作用。

(编辑 焦德芳 庄毅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