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丹参、何首乌、艾草……走进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的“百草园”,药学院生药学专业李霞教授正在为同学们讲述着甘肃宕昌道地药材的生长习性,手把手带领学生挥舞锄头,打垄播种,沉浸式参与中草药种植与炮制。作为天津大学首批劳动教育指导教师和“中草药种植与文化创新实践”课程的主讲教师,今年是李霞教授开设劳动教育课程的第五个年头,在课程上,她不仅带着学生们在田间地头除草、建苗、浇水,在实验室加工、炮制、包装,更是前往甘肃宕昌行走、调研,带领学生们生产足浴包、药膳包,在乡村振兴中贡献天大智慧与力量。

材料学院的同学们正在进行金相试样制备
砂轮飞转,显微镜下微观组织渐露真容,天津大学材料学院将金相制备的“苦功夫”转化为“育人金课”,带领学子在机械磨制、抛光、浸蚀的反复实践中,感悟材料科学与工匠精神的深度融合。金相制备是工业生产的“显微之眼”,是金属和焊接专业的必备技能,广泛应用于现代工业中材料检测评估、故障分析与新材料研发。学院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打造的“金相工坊” 正成为青年学子在微观世界中触摸劳动之美、淬炼科研匠心的成长沃土,让学生们在研磨盘间领悟材料科学真谛。

李霞教授讲授中草药生长习性和打垄技巧,手把手教学生播种、育苗
当传统农耕遇见数字科技,劳动教育又碰撞出新火花。在天津市低碳数字植物园,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学生们化身“未来园丁”,通过传感器追踪植物生长大数据,用3D建模技术设计零碳微花园。一场“植物标本DIY+数字生态工作坊”活动让2024级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生郁小禾直呼过瘾,“原来AI能预测植物生长曲线,劳动教育也可以这么‘赛博朋克’!”活动由来“Do”辅导员工作室依托天津大学赋能助力计划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低碳数字植物园”组织开展。从沾满泥土的双手到触摸数字屏的指尖,天津大学组织开展的系列劳动教育活动既传承了“耕读传家”的千年智慧,又能嫁接“数字赋能”的创新基因,为学生的成长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王洪成教授与杨冬冬副教授参与搭建零碳微花园
清风徐徐,麦浪翻滚,走进春日正盛的甘肃省宕昌县大寨村,一场由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组织开展,聚焦“乡村振兴+品牌策划”的“公益助农营销”实践课堂正在如火如荼展开。从产地调研、品牌塑造、营销传播、直播运营到公益捐赠的完整链路,学生们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挖掘产品故事,化身“带货主播”,打通农产品销售的命脉要道,成功帮助津、甘、晋等地的“土货”华丽“转身”。“这是一场将田野变课堂的劳动教育,也是一次青年担当的现实演练。”指导教师张敏介绍。“我们不只是去‘帮农’,而是真正走入乡村、了解农产品、思考如何用所学知识为地方产业出谋划策。”来自管理与经济学部的2020级博士生王轶涵说到。

天大经管学生与当地农户共同开展公益助农直播
天津大学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工作,不断探索构建劳动教育新模式,连续6年依托“天大劳动周”“劳动教育月”“劳动教育赋能助力计划”等品牌活动,让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充分融合,进一步深化天津大学“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综合改革,推动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贯通融合,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为核心,引导学生“会劳动”“能劳动”“爱劳动”,充分挖掘劳动教育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方面的育人价值。
(编辑 焦德芳 牛和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