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天开创业故事】成立一年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 永续新材料在天开快速转化

      2024-05-17       

本站讯(记者赵晖 实习生金晓仪)“希望公司能够上市吧,我们也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在谈到关于公司未来发展愿景时,天津永续新材料有限公司法人黄仁亮眼睛里充满斗志。

2023年4月,天津永续新材料有限公司成立,成为首批入驻天开高教科创园的企业。如今,短短一年时间,公司已收到400多万元的订单额,还获得了天开园首笔合同到款、首个授权专利、首笔纯信用贷款等多项第一。公司年产3万吨磷酸化纳米纤维素生产线正在安装调试。作为天津大学推荐入驻天开高教科创园的首批企业,永续新材料产业化项目已在天开西青园落地,即将实现产业化转化。

2007年,二十刚出头的黄仁亮考入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攻读硕博。从跟导师进入天津大学实验室,做第一个项目开始,产业化就成为黄仁亮科研的动力。“刚进天大,我就跟着导师接触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年,温总理提出了‘不与民争粮’研发生物新能源的目标,我们参与的项目是‘非粮原料制燃料乙醇清洁生产关键技术及应用’,从秸秆这一看似毫无用处的废弃生物资源中提取乙醇,变废为宝,获批项目。课题组承担的是其子课题‘木质纤维素酸解及其组分分离’。这个项目研发完成后,因为种种原因没有产业化。”这次没有产业化的遗憾埋在了黄仁亮的心底,也让他明白,“从实验室到生产线还有很长的距离,除了技术,市场、配套、人员……需要考虑的点很多。”

“让自己的研发成果开花结果,是每个科研人员的梦想。” 黄仁亮在实验室中潜心科研的同时不断寻找着让成果转化的机会。

“我们是研究纳米新材料的。很多纳米新材料性能很好,能否产业化关键在成本。” 黄仁亮所在的天津大学海洋学院可持续新材料研发团队,在纳米纤维素领域深入研发攻关5年之久,取得50余项发明专利。“纳米纤维素取自竹粉、木材、甘蔗渣等可再生天然纤维素资源,可应用在蔬果保鲜、环境治理、建筑节能、卫生护理等领域,前景广阔。”

永续新材料位于天开园核心区的办公室陈列架上摆放着各种企业多年研发的“成果”。黄仁亮拿起一个装着透明凝胶样品的罐子介绍,这个就是他们研发的磷酸化纳米纤维素,这是一种新材料,在生物制药、食品加工、造纸、能源材料、功能材料等领域都有应用,企业现在重点开发的是蔬果保鲜、增强涂料和增强可降解塑料功能。“对于蔬果来说,失水和氧化是腐烂的根本原因,蔬果保鲜的难点是和氧气接触后造成的水分流失以及微生物侵染导致的腐坏。以纳米纤维素为主的蔬果保鲜产品喷涂在蔬菜水果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纳米薄膜涂层。这层涂层可以有效阻止氧气和水蒸气通过,彻底解决了蔬果的氧气阻隔、保持水分不流失、杀菌抑菌等三大问题,最终实现了这样的保鲜效果。”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要过关斩将。永续新材料的产品已经完成了批量合成,形成了一套中试规模的绿色制备工艺。但要完成接下来的工业化生产,对合成工艺进行工业验证,需要更大规模的生产设备和厂房,更多的应用场景、更大规模的资金。“产品正式投产前的试验是特别花钱的,一投就是成百上千万,只有试验真的成功后企业才会去投后续的厂房设备,因为你不重视这一步是没人敢去扩大实现量产的。”所以“从实验室的成果到最后的生产中间这段谁来接力”便成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天开园的建立给了科研团队成果转化的契机,为永续新材料等入园科创企业快速壮大发展提供了全生态链条的服务和支持。天大科技园与天开园服务团队从概念验证、应用场景拓展、金融支持、生产场地落实等多个维度为企业提供定制化服务。企业获得纯信用的银行贷款授信额度总计1200万元,企业获得天开园研发专项、概念专项、房租补贴、厂房补贴等数百万真金白银的补贴。这些有形和无形的帮助,助力“纳米纤维素”等多项成果快速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产业化的另一个关键是人才。团队技术负责人苏荣欣教授的好几名博士生留在团队做博士后。“项目产业化能更好的反哺人才培养。科研成果产业化面向的是市场、面向的是需求。从问题出发,然后总结问题的规律,最后形成科学问题。” 黄仁亮认为这是正确的科研之路,天开园给他提供了一个科研、育人、创业的广阔平台。(编辑 赵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