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校报特稿】“三全育人”“五育并举”:我校三全育人优秀案例纪实(三)

      2024-07-01       

立德树人显师风 亦师亦友育人才

——材料学院深入推进“师友导师”工作纪实

□ 尚宇光 王颖 宁可欣

党的二十大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为推进“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综合改革,有效应对本科生人才培养工作的新形势与新挑战,选优配强学院本科生思政工作队伍,材料学院自2022年起实施“师友导师”计划,以学生宿舍为单位为本科新生全员配备“师友导师”,通过方案制度指导、载体资源保障、特色丰富活动等让师生建立深厚感情,打造亦师亦友的教育模式,为师生搭建共同成长的平台,正师德、强师风、履职尽责育人才。

落笔成文 以针对性 指导推进导师育人

学院制定了《2022级本科生“师友导师”选拔方案》,修订完善了《材料学院2023级本科生“师友导师”选聘工作指导意见》及《“师友”工作明白纸》,规范聘任条件、岗位职责、具体工作内容和考核依据,指导完成导师选拔工作。“师友导师”由院长和学术带头人带头担任,实现1位专业教师对1个宿舍学生的高配置。导师队伍中,国家级人才占37%,真正做到了专业领域有特长,思想政治有引领,品德风骨有传承。学院建立了《“师友”档案》,内容包括师生资料、照片集、工作记录等,将“师友导师”工作纳入《天津大学材料学院教职工参与公益工作积分方案》,为教师与学生搭建沟通交流桥梁的同时,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高水平人性化的“师友导师”队伍。师生积极报名《“师友”故事》征文活动,记录相处的点滴以抒发感情,6篇入选学校故事集。

日濡月染 以全方位 载体提供资源保障

学院依托“一站式”学生社区拓宽师生交流平台,方便师生联络,配备学业辅导站、党团活动室、排练室、音乐室、健身房等,促进导师融入学生日常、全面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动态,解答学生困惑诉求,潜移默化地做好引导;围绕“家国情怀”、专业认知、探索拓展、游学实践、成长发展五大板块撰写77篇优秀师生的“成材佳话”,整理排版形成14万余字的《材料师生话成材》指导用书,不仅有学生分享的成长故事,还有多位“师友导师”的育人心得,字字句句表述真情实感,为教师把握学生特点提供第一手指导资料,针对特色因材施教,筑牢培养基础、打造育人典范。学院每学期召开“师友导师”工作会、研讨交流会,依托材料学院青椒沙龙开展导师培训。2023年,学院的12名教师获评天津大学优秀“师友导师”。

205F33

244360


材料学院编纂“师友导师”工作指导用书

言传身教 以特色化 活动激发青年力量

教师牢记职责所在,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形式熏陶感染着学生的日常生活,纷纷到宿舍与学生谈心谈话、逛校园、共进午餐,与学生建立了良好联系,努力做好学生想得起、信得过、找得到、靠得住的良师益友;学院创建“七大导师类型”,引导导师开展特色活动;各系所“师友导师”关注学生状态,针对他们迷茫焦虑的问题,分享亲身经历,为学生解答人生应该何处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成为什么样的人,针对专业选择困惑开展答疑座谈,通过一系列实验室参观、创新训练项目等专业认知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专业方向,做好未来发展规划;个性化实施科研指导,老生新生建立联络,让优秀接力传承,激发踔厉奋进的动力,树立科技报国信念;依托学院“星光讲堂”“育材讲堂”,“师友导师”调动资源开展专题讲座,激发创新潜力,启迪科研思维,明确责任使命。

4BAB1C

材料学院定期召开“师友导师”工作会

学院提供羽毛球场地、组织读书分享会,为师生播撒习惯养成的种子;组织师生共同参观校史馆及卫津路校区,了解导师的求学经历,涵养爱校荣校的精神;开展“我和我求学的城市”师生畅谈及参观游览,挖掘天津的城市文化与历史底蕴;举办“亦师亦友促成材,团结奋进向未来”主题师生趣味运动会,为学生搭建增强体质、锻炼自我的平台和加强沟通、教学相长的桥梁。

829538

材料学院举办师生趣味运动会

学院围绕“师友导师”计划全方位开展活动,引导导师坚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理念,注重学生思想引领、学业发展、日常关怀,发挥立德树人作用,做好青年学生的知心朋友与人生导师。通过交流互动,真心相待,师生间的距离逐渐拉近,学生由拘谨忐忑慢慢转变为主动沟通、发表观点并抒发情感,导师用心用情陪伴学生成长,以朋友的身份相处接触,以老师的真才实学与行为示范传道授业解惑,率先垂范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为学院未来不断突破创新及材料领域持续探索发展奠基蓄力。

陪伴式实验指导 协同式服务育人

——基于大型仪器平台构建“四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侧记

□ 付晓丽

实验室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是培养高水平人才的重要保障。天大地科院依托大型仪器平台,构建全员育人格局,推动“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综合改革走深走实。

地科院实验测试分析科学与技术中心积极构建科学家、技术人员、学生和仪器“四位一体”的协同服务育人模式,解决了学生在大型仪器平台使用、实验操作技术等方面的短板和痛点,以“授之以渔”的实验服务理念,实施多角度、全方位、陪伴式实践指导,挖掘实验思政的育人功能,发挥实验技术人员对高水平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精神,为学生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着眼长远 授之以渔 培养学生实验方法开发能力

有机质谱属于通用性仪器,但针对不同的测试需求,需要开发不同的测试方法。“但凡测试,方法先行”,这是有机质谱使用中的重点和难点。作为高校的实验技术人员,我们在实验中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让学生受益。我们首先指导学生开展文献调研、关注重点信息,促进学生认识和了解仪器;然后与学生一起开展方法开发,让学生亲自参与并见证探索方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解决的思路与手段。有些同学实验基础相对薄弱,不了解前处理操作的步骤,导致方法开发缓慢甚至停摆。我手把手地教学生开发方法,引导学生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主动帮助学生梳理前处理步骤,让学生熟练掌握实验操作技能。方法开发中重要的一环是方法验证,我让学生意识到分析测试中科学严谨的态度、质量控制的理念。

46DDBC

指导学生开发水中PPCP方法

项目制指导是落实授之以渔教学理念的重要载体。导师用项目带学生,学生通过实验学习做科研,实验技术人员在助力科研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验技术人员本着高度的责任心,让学生在宝贵的学习生涯中能够通过这种综合性的集中实践,学习到更多的实验知识和技能,支撑其将来的科研发展。

言传身教 陪伴指导 培养学生实验仪器操作能力

大型仪器在原理和使用上存在一定难度。如果测试样品都由实验指导老师代为测试的话,学生就失去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机会,而且对数据的理解和使用也会出现偏差。我们不断总结实验操作技能,申报实验培训课程建设,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实验技能培训模式,依托超星学习平台,建立线上培训课程,对质谱基本知识、仪器原理和软件使用等都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学生学习线上课程,经考核合格后,我们根据学生具体的测试需求还对其进行线下实践指导,打造了一种陪伴式指导的项目制培训方式。在整个过程中,我们重点关注学生在思路和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并列出问题清单进行总结。

2CD9F5

对学生进行液质联用仪实操培训

陪伴式指导是深入参与实验服务育人的重要方式。从实验样品到实验数据,在整个过程中进行陪伴式指导,可以最直接观察到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状况,了解项目组科研需求,跟进方法开发进展,掌握仪器运行状况,将科学家、学生、仪器紧紧串联在一起,有意识地参与实验思政育人,助力科研,服务人才培养。

关注学生 亦师亦友 发挥实验的思政育人作用

实验是一种探索,探索就可能面临很多困难,甚至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在实验测试过程中,尤其是方法开发阶段,我与学生在一起相处的时间会比较长,有时陆陆续续需要持续几周甚至几个月。大部分同学都会面对一定的科研和毕业压力,而且在实验过程中也会遇到不顺利的时候,我总是留心关注学生们的生活和学习状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针对每个同学的性格特点给予及时引导。在与学生沟通时,我多以鼓励为主,特别是面对性格内向的学生,引导其摆正心态,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也与学生并肩作战,把学生当成战友,一起面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共同解决。郝琳瑶同学说:“付老师在指导我科研实验的同时,还愿意倾听我的心声,给予我正向的引导,让我一次次获得新的力量,走出自己的情绪困境。”研究生三年级学生姚雯芮说:“付老师很有耐心,从基础知识开始教我,和付老师一起工作让我的心态更加平稳,一步一个脚印。疫情防控阶段和付老师一起攻仪器、学方法的日子一直是我最快乐也是最骄傲的一段时光。”

2DD85

指导学生进行前处理实验

高校大型仪器共享平台为高校科学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与服务,同时也是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的重要平台。在“四位一体”育人模式中,实验技术人员是联系其他三方的桥梁纽带,在协同育人格局中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将进一步厘清“四位一体”之间的角色关系,不断完善这种优质发展模式,相互促进、相互成就,从而提升平台水平,更好地发挥育人作用。

多维协同 统筹发力

——记药学院组织育人机制构建与改革的实践

□ 张玲/文 徐泰民/图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组织育人是高校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组织育人体制机制创新,是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天津大学药学院党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组织育人作为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提升的重要切入点,多维协同、统筹发力,切实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引领推动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党建协同 推动“党建引领”和“组织建设”质量提升

强化党建引领,凝聚育人合力。学院通过构建“干部学者讲党课、学院特色微党课、支部集中研讨、个人日常自学”四位一体党员学习教育体系,强化党员教育质量,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拓展“党建+”工作格局,构建资源统筹、一体推进、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的党建共同体,推动党建和业务双向提升;学院党委获评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育人成果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建强组织堡垒,提升党建质量。针对国际化示范学院中外多元文化并存的特点,学院以“2+3+4党政联席会”制度为基础,成立了12个工作委员会和1个国际顾问委员会,探索党的领导下中西融通的管理模式;以教师党支部“双带头人”、学生党支部“活力创新”工程为载体,持续深化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累计培育创建2个“样板党支部”和1个“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支部书记在全国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高级研修班上分享经验,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组织基础。

思政协同 推动“课程思政”与“日常思政”同频共振

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改革同向同行。学院组建思政课授课小组,聘任“思政班主任”,课上探索以授课小组制、课程网格化管理为代表的课程协同新模式,课下举办“医药领域非凡十年”主题展览、开展主题宣讲、录制广播剧,让思政课程有理论、有深度、有实践;召开课程思政研讨会,组织编写累计10万字的医药健康领域课程思政案例库,构建“大思政”育人共同体,申报课题《以思政地图为抓手 搭建“专业思政育人体系”》获批天津市教改项目。

54A24

“天大先生”大师精神宣讲演出

推动学生日常思政教育走深走实。一是讲党的故事,开设书记党课、教师思政课、辅导员团课、校友人生课,全员共讲二十大精神。二是讲院史故事,立足沈家祥诞辰100周年成立理论宣讲团,演绎天大先生舞台剧,通过“思-学-讲-演”四位一体的育人模式,传承沈家祥精神。三是讲专业故事,引进来,围绕“荣‘药’讲坛”“我的这十年‘药’与你分享”文化品牌,邀请校友分享奋斗故事;走出去,组织学生追寻先辈足迹走访企业,在“互联网+”红旅开幕式上许下青春誓言,在乡村振兴舞台上书写天大故事。学院学生获市级主题宣讲一等奖3项,实践队获评“全国百强”。

37246F

药学院师生集中观看党的二十大开幕

导辅协同 推动“五育并举”与“实践育人”深度融合

创新机制协同。在传统的“导师制”“学长制”“助教制”基础上,学院深入推进“师友导师”和教师兼职团干部制度,选拔聘任教授、青年教师担任党委副书记、团委书记和师友导师,确保全员育人不断线,打通“三全育人”人才培养改革的“最后一公里”,获批学校首批导辅协同育人试点学院,工作案例获评优秀。

优化资源协同。一是创新资源协同,聘请校外企业导师,开设“生物医药创新创业启蒙与实践”专业选修课;创新学生科创项目管理,构建“课程—实验—竞赛”三维一体的协同创新实践体系,斩获iGEM大赛金奖、虚拟仿真大赛一等奖等。二是劳动资源协同,开展中草药种植活动,挂牌校内外劳动基地,构建一二课堂贯通的劳动实践体系。劳动纪实被新华网、人民网等主流媒体报道,“中草药种植与文化创新实践”课程获评天津市一流社会实践课程、天津市劳动教育示范课程,上线新华网课程思政专栏。

41092

“中草药种植与文化创新实践”课程实践

未来,学院将进一步聚焦组织育人协同体系的搭建和有效衔接,不断优化资源配置、破除协同壁垒、释放组织动能,为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天大”力量。

(学生编辑 丁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