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8日至30日,第十八届全国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天津隆重召开。本届大会由天津大学和中国化学会应用化学学科委员会联合主办,天津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新疆大学化工学院、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学会陆海水域污染防控分会共同承办,天津工业大学绍兴柯桥研究院和天津市陆域水域污染防控与碳汇重点实验室协办。大会以“减污降碳扩绿目标愿景下水处理化学的创新发展”为主题,吸引了8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千余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及行业从业者齐聚一堂,共商水处理化学领域的前沿技术与发展方向。天津大学环境与生态研究院院长白敏冬教授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杨敏研究员共同担任本次会议的主席,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展思辉、党委书记杜云飞担任秘书长。

开幕盛况:聚焦国家战略共话绿色发展
3月29日上午,大会开幕式于社会山酒店会议中心举行,开幕式由天津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雷鸣主持,天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柴立元致辞。他强调了天大环境学科融合多学科前沿技术,致力于攻克水处理等领域关键难题,在陆海水域微小有害生物灾害高效绿色防控和海洋微藻储碳等领域取得了系列成果,科技成果已在沿海多地工程应用,为全球海洋生态保护贡献了天大智慧。新疆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马新宾,天津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罗进飞,天津科技局副局长谭振东出席大会开幕式并致辞。

大会特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曲久辉院士、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李家彪院士、同济大学段宁院士、南京大学任洪强院士、同济大学徐祖信院士、天津大学白敏冬教授进行了精彩的大会主旨报告。

与会嘉宾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津在水环境治理领域持续发力,逐步形成高质量发展格局。此次大会为落实“减污降碳扩绿”目标、助力美丽中国建设注入了新动能。期待通过大会凝聚智慧,共育专业人才,为水处理领域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贡献“天津力量”。

前沿聚焦:多元议题碰撞赋能行业实践
会议设置15个专题分会场,覆盖饮用水安全保障、生活污水资源化、工业废水深度处理、陆海水域污染防控等关键领域,特设产学研、青年学者论坛、研究生论坛、论文写作工坊、前沿论坛。与会者通过学术报告、圆桌讨论及科技成果展等形式,交流绿色水处理药剂研发、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融合应用等创新成果,并促成多项校企合作意向。来自高校、科研院所的知名学者、企业代表进行了450余场的报告,充分展示了最新的科研成果与应用案例。




水处理新视角:陆海水域污染防控与生态修复
在白敏冬教授的倡议下,本次大会首次增设“陆海水域污染防控与生态修复”和“碳中和愿景下海岸带生态系统演变与应对”专题,面向陆海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和我国双碳目标,涵盖了高效绿色防控技术、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环境行为与污染防控、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与碳增汇研究等议题,共计35个报告。与会专家学者针对陆海水域污染源广,持续性强、扩散范围广、危害大以及防治难度大等问题,充分探讨了高效绿色防控与生态修复技术的研发与工程应用,就如何建立陆海统筹协调机制展开了热烈讨论,为解决跨区域污染和生态修复难题提供了重要解决思路。

战略研讨:天津大学130周年校庆及学科大讨论系列活动
会议召开期间,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召开了环境学科战略研讨会。此次研讨会汇聚了环境领域6位院士和顶尖专家,针对环境学科发展,形成了“锚定国家战略、突破学科壁垒、强化天大特色”的共识。柴立元校长对环境学科追求国际一流水平寄予厚望,强调环境学科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使命担当,并倡导“以服务谋发展、以贡献求支持”,力争学科发展上实现新突破,为全球生态环境的保护贡献“天大方案”。

圆满闭幕:助力美丽中国凝聚天津共识
3月30日下午,第十八届全国水处理化学大会闭幕式如期举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汉青院士、华东理工大学汪华林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杨敏研究员、新疆大学关清卿教授进行了精彩报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副校长夏帆和天津大学展思辉教授主持报告。随后,组委会由大会主席白敏冬教授进行总结,天津工业大学绍兴柯桥研究院王海涛院长主持表彰最佳墙报与研究生论坛最佳口头报告,并邀请俞汉青院士和汪华林院士为获奖同学颁发证书。

作为我国水处理域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学术盛会之一,本届会议不仅为学界与产业界搭建了高效对接平台,更通过跨区域、跨学科的协同创新,为破解水环境治理难题、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新思路。与会专家一致呼吁,加快构建“政产学研用”联动机制,推动科技成果向实际治污场景转化,为建设绿水青山与人水和谐美好愿景贡献科技力量。中国水环境将逐步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水清岸绿、鸥鹭翔集”的新景象。


编辑(焦德芳 来瑞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