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要求,助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值此上合组织峰会即将在天津荣耀启幕、天津大学喜迎建校130周年华诞这一历史性交汇时刻,“全球南方”学术研究共同体成立大会暨“全球南方”可持续发展与人才培养国际论坛于2025年4月26日在天津大学华彩开篇,来自国内外6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的10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北洋园,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力量。大会由天津大学副校长、全球南方研究院院长明东主持。

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在致辞中向关心支持学校事业发展和学术研究共同体成立的各单位以及国际友人和专家学者表示感谢,他表示,天津大学将充分发挥学术研究共同体的作用,打造学术重镇、思想高地和创新枢纽,通过这个开放、创新、协同的学术研究平台,汇聚中外各方研究力量,孕育出更多创新思想,为深化“全球南方”合作、传递全球治理的“中国声音”贡献力量。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贾鹏指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不懈解锁中国式现代化的密码,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我们期待在深化“全球南方”研究的过程中,找到中国奇迹与“南方机遇”的结合点。希望天津大学以学术共同体成立为契机,不断深化与全球南方国家高等教育合作,创新“专业+语言+国别研究”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跨学科、跨区域、跨文化研究,与全球南方国家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为全球南方贡献天大力量。

天津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刘怡蔓表示,天津市教委始终高度重视全球南方研究与教育合作,积极推动高校发挥学科优势,在区域国别研究、人才培养、科技赋能等领域深耕细作。天津市教委将从强化资源协同、打造研究高地,深化产教融合、培育紧缺人才,对接地方需求、赋能开放发展等方面支持共同体的建设和发展。

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专职副主席袁世军强调,天津市社科联始终坚持聚焦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这个重点任务,推动形成高端智库、重点智库、培育智库互为支撑的矩阵布局,积极推进跨领域、跨学科交叉融合研究。未来,社科联将秉承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学术、服务学者的工作宗旨,积极搭建平台、畅通渠道,深化学术交流,推动智库共建,努力推出一批“全球南方”研究领域的标志性成果。

巴巴多斯驻华特命全权大使H.E. Hallam Henry,埃塞俄比亚驻华特命全权大使H.E. Tefera Derbew Yimam,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联合国粮农组织原副总干事何昌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区域合作司原副司长王之佳等中外嘉宾围绕国际视角下的战略发展路径与国际组织实践经验展开分享,他们从多元维度剖析全球议题,为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具有前瞻性的思考框架与实践路径。




北京语言大学罗林教授、中山大学陈杰教授、福州外语外贸学院黄建忠教授、同济大学郑春荣教授、浙江师范大学王珩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杨成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文春英教授、天津大学王战教授共同为“全球南方”学术研究共同体的成立揭幕。随后,天津大学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天津大学全球南方研究院理事会秘书长张俊艳发布“全球南方”学术研究共同体倡议书。该共同体由天津大学牵头,联合46所国内外院校和研究机构等共同发起成立。作为“全球南方”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平台,共同体将聚焦资源整合与科研创新,深化国际人才培养与学术交流,推动“全球南方”研究范式构建,助力文明对话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主旨报告环节由天津大学1988级科技英语专业校友、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展鹏主持,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仁伟,黄建忠、摩洛哥高等行政学院校长Nada Biaz,巴基斯坦通信卫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Rabiah Rustam等先后围绕全球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



随后,天津大学全球南方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战主持“全球南方”学术研究对谈,罗林、陈杰、天津大学新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陆小华,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语言学院院长、孔子学院院长Hassan Ragab等专家围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国际合作三大核心议题展开深度对话,为“全球南方”学术研究的跨学科融合与协同创新提供了清晰的思维范式。

当日下午平行召开了“全球南方”学术研究共同体交流会和主题论坛。专家们围绕“共探全球南方发展之路:挑战与机遇”“能源经济与多边合作、数智教育与人才培养、国际传播与文明互鉴”等主题,深入交流了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在思想碰撞中深化了对“全球南方”国家在相关领域发展现状、问题及趋势的认识。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是天津大学服务国家战略、加强区域国别研究的重要举措,彰显了天津大学在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以及为全球南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方面的努力与担当。
(编辑 焦德芳 郭新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