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作者 东野升珍)王学仲艺术研究所(黾园),是一座美的殿堂。它由安田薰、关好夫、今井凌雪等日本对华友好人士出资襄助,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彭一刚院士设计建设。黾园面临敬业湖,既注重空间设计的合理性,又蕴含传统园林审美内涵,修竹环绕、粉墙黛瓦、花木扶疏、文墨留香,是天津大学具有代表性的艺术高地。
黾园之美,在于空间设计的匠心独运。王学仲艺术研究所占地面积不足900㎡,建筑小中见大,闹中取静,借助内外空间交融渗透和建筑物高低错落变化,形成丰富深邃的层次,营造出交错的空间艺术效果。同时,它采用因地制宜的方法,克服规模小、基地条件不理想等诸多不利因素,以合院形式内向布局,设有美术教室、艺术展览厅、艺术创作室、办公室等分区,院内采光充足、交通联动方便,又避开外界空间干扰。
王学仲艺术研究所的设计理念“中而不古、新而不洋”,具有江南园林意韵。初入黾园,连廊低矮狭长,及至庭院、展厅,豁然高大开朗。廊中菱形窗洞的设计,遵循“取景在借”思想,内庭美术教室和展厅大面积落地宽窗透光采风,使院落美景尽收眼底。这种欲扬先抑、虚实对比的建筑风格令人印象深刻。因此,黾园曾获中国建筑学会鲁班工程设计奖,又在2016年被列为天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黾园之美,在于文人格调的融合呈现。研究所建筑以朴素淡雅相尚,色调灰白交织,犹如水墨渲淡。庭院内,斜廊横跨水波,曲桥勾连南北,门洞皱石堆秀,映衬着屋檐、青砖、芭蕉、池鱼,空间和视线的转换让观者自觉步移景异、诗意丛生。中国古代文人喜在日光月影、纸窗粉壁之中寻求创作灵感,《徐文长集画竹》也有“万物贵取影,写竹更宜然”的观点。在此地,白墙也成了天然画卷。黾园外围假山叠嶂、海棠秾丽、翠竹亭亭,微风轻拂后,花树争相摇曳舒卷,素壁尽现婀娜多姿。另外,黾园中还有“簪花洞”“羲献心传”“四我庭”等篆、行、碑体石刻铭文,点缀于藤蔓、芍药、蔷薇之间,处处充盈浮动着文人气息。
设计者认为,王学仲先生“毕生从事于中国书画的研究,且在文学、诗词等领域造诣颇深,应属于典型的国学大师。为与他的身份相称,其研究所理应表现出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和意蕴,并能给人以质朴典雅的感受”。王学仲亦在《墨海生涯记》中表达了他的喜爱:“黾园是个方寸之地,我在这里每日接待中外来客,进行心灵上的沟通”,“累了就在黾园内散散步,在池边的山石上小坐一会,不觉又会文思陡起,濡墨染翰,提笔疾书”,并作《黾园赏月》《黾园赋》吟咏赞美。研究所因文人审美格调的融入,造就一方宁谧典雅,为创作者艺圃息心、林泉观妙创造了优美环境。
黾园之美,在于艺术文脉的生生不息。研究所入口处,有墨黑花岗岩石匾额镌刻“黾园”榜书大字,为王学仲先生自书,笔力雄浑遒劲。“黾”是王学仲先生的字,来源自《诗经》中的“黾勉从事,不敢告劳”。他终身躬耕艺坛,生前在此从事研究、教学、创作,形成大量著作手稿和书画佳作,完成了黾勉不息的使命。
研究所落成后,不仅招收国内美术专业研究生,还有境外知名教授、学者率团来访进修。得益于黾园的清幽静雅,这里时常召集各类诗词吟诵会,也是骚人墨客、隽彦名贤经常聚会之所。先生去世后,后继者承其遗志,在此学术研究、精研创作、以美育人,举办各类书画艺术展览、美学浸润课堂和讲座研讨会,是天津大学海棠季、校庆活动中最受欢迎的“打卡”地之一。海棠树下汉服游春,园林内外濡墨赋彩,文艺知识不断传授,建筑因人的互动而更具感染力。黾园可游可赏、引人入胜,外在内涵交相辉映,书香墨韵生生不息,其文化殿堂、艺学杏坛的地位不可磨灭。
“百卅北洋 天大情怀”校庆征文活动持续进行中,欢迎师生校友及关心了解天大的社会各界人士投稿天大故事,辑录天大人共同的历史记忆。
请点击链接,了解征稿活动详情:
https://mp.weixin.qq.com/s/0BIlXPKMjzRlT2uXpJSwpg
投稿邮箱:tianda130@163.com
(编辑 焦德芳 殷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