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津云:高端访谈——生命乐章在无影灯下演奏

      2024-06-12       

人物素描

这是一台高难度的外科手术。

手术台上的患者心脏逐渐停止跳动,在体外循环机的支持下,医生手中的器械接触到了柔软脆弱的心脏。

紧密配合,争分夺秒。一场“修心术”开始了。

这场手术的主刀医生叫何国伟,是天津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的副院长、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院士。作为天津大学医学部的卓越教授,他的这场手术也成为必修课供医学院本科生学习观摩。

在无影灯的聚焦下,何国伟的手快、准、稳。此时,台下的学生们屏气凝神、目不转睛。这种精准和沉稳何国伟已经保持了50多年,这期间,他的手触碰过约8000名患者的心脏,且让每一个心脏都顺利地重新开始了跳动。

然而几十年前,心脏曾是手术刀难以触及的禁区,心脏受损的人似乎只能祈祷,医生们对此也束手无策。好在,人类挑战这一禁区的尝试从未停止,在无数次尝试与突破中,一颗颗破碎的心迎来了重生的希望。

1964年,何国伟作为“理科状元”考入安徽医学院,“其实,小时候的我并不愿意学医,我的偶像是爱因斯坦,所以那时的我想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何国伟说,但真正接触到医学后,他爱上了这个职业,“当看到手术中的心脏重新跳动,看到患者重获新生,那种激动和兴奋是什么都替代不了的。”

在恢复研究生考试后的1980年,何国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阜外医院,做了时任院长郭加强教授的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我就留在了阜外医院,成为全国主管心脏外科病房最年轻的医生,那时我30多岁。”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一些高难度的心脏外科手术技术在我国还并不普及,所以像何国伟这样的医生就承担起了教学帮扶的任务。“我被派到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3个月的时间在那里开展了38台体外循环的心外科手术,全部成功。”那时在全国开展体外循环手术的死亡率是比较高的,所以这个数据让何国伟成了那个时代的佼佼者。

聪明好学,技术过硬,阜外医院对这样的人才格外重视,所以派他去澳大利亚继续深造。“在墨尔本,我进修了婴幼儿心脏外科,同时也学到了成人的心脏搭桥手术,并且获得了蒙纳士大学的医学哲学博士学位。”渐渐地,何国伟不再只满足提高“手上功夫”了,而是辗转到美国的研究所和高校工作,希望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并于1995年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成功应聘为香港大学心脏外科的讲席(首席)教授。

“不只是国内,从世界范围上来看也是一样,排名靠前的多数医院是学校的附属医院,而这些医院的医生们都是医、教、研齐头并进,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医院的发展,进而推动医疗事业的发展。”何国伟说。

以多年的临床经验为基础,何国伟除临床手术外,专心科研,并获得诸多成果。由他领导的研究组在心肌保护内皮细胞功能及冠心病搭桥移植物生物学这两个研究领域长期居于国际领先地位。何国伟首次提出将冠脉移植血管依生物学特性分为I、II、III 型,在国际上被称为“何氏分型(He's Classification)”并被广泛地采用。这一理论已被世界各国心血管外科医生普遍接受,并应用于旁路移植术临床实践。同时,他还首次提出血管节段性反应的理论,被国际经典专著《Sabiston and Spencer's Surgery of the Chest》引用,此论述对国际动脉化冠心病搭桥术的发展及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作出了贡献。作为唯一一名主编,何国伟在国外出版英文专著《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外科学》,这本由他主编,欧美多个发达国家专家参编的第一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外科学的专著,被美国心脏外科论坛评价为“冠心病动脉移植的最佳单一来源”。世界著名心脏外科医生、全球首例人工心脏移植手术术者、美国得克萨斯心脏研究所所长丹顿·库里在为此专著写的前言中写道:“何博士在冠心病动脉化搭桥方面发表了大量的论文,他对这一方面的广泛经验及深入理解,为他赢得了全球性的声望。”最近10年来,何国伟的工作集中在研究心血管病的分子调控机制上,以此为基础的多个科研项目获得了科技部及天津市的支持,并获得了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大量的科研成果也让何国伟收获了诸多荣誉和头衔。截至目前,他发表SCI论文报告415篇,2019年—2023年连续5年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之“终身影响力”和“年度影响力”榜单,2023年全球学者终身学术影响力榜,以及2023年中国高被引学者,并且于2019年当选为以居里夫人为荣的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的院士。

虽然辗转多个国家和地区任职、任教,但何国伟始终关心着祖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筹建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时,他毅然回来了。“吸引我的不只是临床医院,还有我们建立一个高水平研究中心的机会,以及其所附属的医学院校。”多年来,何国伟始终坚持医、教、研共同发展,他大力推进心血管病临床研究中心的建设,以临床教学及临床手术带动科研,不断扩大研究中心的规模,创造出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现在,我们的研究中心已经发展成国家心血管病临床研究中心的分中心,并且成功获批为天津市唯一的心血管病临床研究中心,以及心血管病分子调控及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未来,我希望这里可以成为心血管病基础研究以及转化医学的领头羊。”

做了50多年的医生,何国伟从来没有和病人起过争执。“学医之后我逐渐深刻地理解到,医学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科学,它是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完美结合的一门特殊科学。”何国伟说,国际上的大部分医学院校,高分是最基本的门槛,最终能否成为一名医学生进入医学院学习,还要通过学术委员会的面试。“一个医生,除了各门功课优秀外,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要会交流和沟通,因为你不仅要和患者以及家属交流,还要和同事特别是团队成员交流,如果你只懂得医学,不会沟通,那肯定不能成为一名好医生。”

竭力提高文化素养是何国伟的事业所需,也是他的兴趣所致。放松闲暇时,他喜欢听音乐和看书。“我最爱我国的古典文化和西方的古典音乐,我认为这是人类文化的两大精华。”书法、书画鉴赏、诵咏古诗词、小提琴演奏……只要有时间,何国伟就会沉浸在爱好里,感受艺术的魅力,感悟人文的力量,而在这其中,他最爱的还是古典音乐。在每年医院及天津大学医学部的新春音乐会上,何国伟带领乐队演奏了多首世界名曲。舞台上的他拿起小提琴,那双无影灯下灵活的双手依然灵动自如,琴弓收放,琴弦共鸣,婉转悠扬的旋律就这样缓缓飘出。

如今,年逾七旬的何国伟仍然活跃在医疗、科研和教学的第一线,每天的工作任务被排得满满当当。在整个的访谈过程中,他也是思路清晰,中气十足,记者十分好奇他是如何保持精力充沛的。对此何国伟笑着回答:“热爱。热爱事业、热爱生活、热爱生命。”面对焦虑的患者,他耐心细心地为他们解答病情;面对青涩的学生,他春风化雨般地为他们答疑解惑;面对科研难题,他不懈努力、潜心探索,只为寻找真实的答案。这一切,能做到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有且只能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热爱。

何国伟说,能成为医生是幸运的,只要有需要,他会始终坚守在自己热爱事业的第一线。正如他在自己的诗中所写道的——“五十余年如一梦,岁月难磨少年情。”

独家对话

记者:做了多年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请问您是如何看待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何国伟:我认为,医学是一个实践的科学。它跟我小时候向往的理论物理是不一样的,理论物理基本上是数学和物理的理论思维与推论。而医学不一样,医学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结合的学科。作为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一个学科,医学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用科学的思维做好诊断和治疗,还要用人文的关怀把病人治好。在这种要求下,我认为医生在这三个方面要齐头并进,共同发展。

对于临床工作的重要性,大家都理解,这也是医生的本分。我重点想说另外两方面,首先是科研。我认为没有科研,医学就发展不了。为什么过去的100年来医学发展这么快,就是把所有的科技发展成果都应用到了医学上,比如 CT、核磁共振、PET-CT等等检查的手段。这些都是利用了物理、工学、化学等实用科学的发展成果。所以,我们说在医学领域的科研特别重要,否则不了解疾病是怎么发生的、不理解它的病理机制,也就做不到准确的诊断,也就实现不了精准医疗。目前,基础医学领域大部分期刊论文的研究主角是小鼠,一方面,因为小鼠跟人的基因有90%左右的共同性,能够以此来研究人类疾病,并且是很好的疾病模型。另一方面,基础医学部的研究人员通常接触不到患者,只能研究小鼠。但是医学的对象是人,人类疾病和小鼠疾病模型还是有区别的。所以,小鼠实验只是医学研究的一部分。重要的转化医学研究,主要靠临床医生以及临床医生和基础研究人员的结合完成。因此,临床医生应该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临床及转化医学研究工作。

其次是教学。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我这一辈子的工作都没脱离过大学医学院。医学院教学医院的医生必须非常重视教学工作。现在,我还是天津大学医学部的特聘(卓越)教授,我很高兴看到许多优秀的学生能选择医学专业。天大医学院对待这些学生也是不遗余力的,给予他们最好的精英教育。我们医院承担了天津大学医学院的全部心血管内外科的教学,虽然有压力,但这是对我们的信任和肯定,接下这个重任我们很高兴,全院上下都非常重视。在这之前,我们医院的大部分医生平时是以做手术为主,一年可能做几百台手术,但除了少数医生担任研究生教学任务外,并没有多少机会去做医学院本科教学。虽然临床医疗的任务很重,但我还是对他们说要教学相长。在教学的过程中,自己的水平也会得到提高,因为你要提前根据教育部规定的教学大纲准备自己的上课内容,并在讲课前把这些内容在脑子里过滤一遍。虽然你的临床经验可能很丰富,手术做得很好,但在准备讲稿的过程中,还是要把课程内容从头到尾全面思考,看看在这个领域有什么新的进展?是否要将新进展加进去?不适当的内容是否要剔除掉?这样的思考过程对于医生而言本身就是一个巩固和提高的过程。

所以我们总结一下,一个好的医生一定要在医疗、科研和教学三个方面齐头并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好的人才。

记者:从个人的经历出发,请您谈谈如何做一名好医生。

何国伟:我认为,要做一名好医生,要有终生为医学献身的精神,要有完整的临床技能培训,要有“病人第一”的宗旨,要永远保持一线临床工作,要永远做好自己的继续教育,还要有好的身体和人文素质。

献身精神是最重要的一点。我做了55年的医生,至少有40年基本没休过假,每个星期天早上都要查房看病人,没有因为家庭的事情请过假。没有献身精神,做不了这个工作。我做了近8000例心脏手术,治好了很多病人,虽然经常半夜被叫醒,但我觉得吃这个苦很值得。这也是在贯彻“病人第一”的宗旨。只要病人需要,在任何情况下都得尽量放下其他的事情去为病人服务,病人的生命是最重要的。医生的职责就是治病、救人。能帮病人获得重生,这就是医生工作的价值。

还有一点很重要,好医生必须要有好的身体素质。外科医生做手术经常一站就是站几个小时。有时候做大手术,需要连续七八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没有好的身体素质是不可能坚持下来的。所以,我们要通过适当的锻炼来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

另外,我想就人文素质展开谈谈。人文素质包括哪些方面?我总结了一下,包括性格、智商、情商、知识、思维、整洁、勤奋这七点。

首先说说性格和情商。医生这个行业是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交叉的领域,医生是科学工作者,也是社会工作者。美国150个左右的医学院,每一个学生入学都会有一个委员会评定你是否适合做医生。一个委员会有十几个人,大家一起看你的反应能力怎么样,能不能和人交流,而不是看你有没有高分。做医生的人要开朗,善于交流,善于团结周围的人,而这些素质需要培养。我学医后体会到,当医生需要有好的性格。你要跟病人谈话,要从他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和他交心。这是一种艺术,是需要学习和培养的。在国际上,能考上医学院的学生都是学习好的,智商都没问题,但是同样重要的是情商。

作为一个临床医生,拥有越广博的知识,跟病人交流起来会越容易。你的病人可能是政治家、律师,也可能是工程师、数学家,当然也可能是工人、农民。比如,你的病人如果是数学家,你可以跟他谈一谈费马定理;你的病人如果是语文教师,你可以跟他聊聊《滕王阁序》,那他们马上就会觉得你很亲切。另外,多跟有知识的人接触,学习他们做学问的精神,也会激励自己进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这个世界上聪明的人、勤奋的人多得是,永远不要限制自己的眼界。非专业的知识,比如音乐、文学、美术同样让我们受益。我在医院组织了一个小乐队和合唱团,我本人担任首席小提琴手和指挥。我还非常爱好中国古代书画。这些都使我在思维、文化素质、欣赏水平和为人处事方面受益。

临床医师人文素质的另一个方面是注意仪表整洁。我觉得这是在尊重医生这个职业、尊重病人、尊重自己。在西方国家,只有四种人平时着正装——医生、律师、商人和政治人物。工作时衣冠整洁是我几十年始终坚持的,这不是我的个人习惯,而是世界主流医学界的习惯。

最后,我还想说说勤奋。我自认为我是勤奋的,几十年都没怎么休过假,周末经常查房。但后来,我在美国看到了一位著名的医生每天早上4点钟起床到医院工作,我意识到,原来还有人比我更勤奋。所以,永远不要觉得自己很勤奋和很辛苦,要时刻督促自己努力再努力。

津云:https://www.app2020.tjyun.com

(编辑 刘晓艳 安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