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光明日报:天津大学举办2024年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及监测技术研讨会

      2024-11-07       

光明日报讯(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董山峰 王艺钊 通讯员 焦德芳)日前,由天津大学环境与生态研究院、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和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主办的2024年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及监测技术研讨会在厦门市隆重召开。500多位海洋领域的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共同研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及监测技术的最新动态和科技成果。

天津大学白敏冬教授指出,在建设海洋强国的过程中,要统筹陆海资源、推动绿色发展、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及监测理论的发展、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不仅能够有效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还将推动海洋环境科学的进步,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结合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推出基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应对气候变化海洋解决方案,既能为全球碳中和目标贡献海洋智慧,也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需求。

潘德炉院士以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海洋水色卫星以及我国系列海洋卫星的迅速发展为背景,提出源源不断的海洋遥感大数据如何用于提高海洋遥感生态监测质量的三点思考:跨界面全时空的探测、遥感监测生态要素的AI模型、发展海洋经济与生态安全应用的新技术。强调提高海洋遥感生态环境监测质量要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焦念志院士介绍了其领衔发起的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ONCE):该计划基于“海洋微生物碳泵(MCP)”原创理论框架,立足中国实践,面向全球推广,为实现碳中和提供战略科技支持,助力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宏伟愿景,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海洋监测仪器装备是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基础保障和重要前提,王军成院士深入剖析了我国海洋监测仪器装备的发展需求,国内外监测技术发展差距以及关键技术挑战。把握国际海洋科技前沿,未来监测技术及装备的发展趋势在于智能化、低成本、高精度,自主研制海洋环境监测探测技术与核心装备,是我国海洋监测仪器装备领域的主攻方向。

近年来,天津大学主动投身海洋科学与技术的研究与创新,设立了环境与生态研究院、深海工程研究中心等多个科研平台。天津大学白敏冬教授领衔的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创建了陆海水域藻华与微小有害生物羟基自由基高效绿色防控的技术体系,实现了船舶压载水海洋外来生物入侵、海洋微藻碳汇、海水养殖动物寄生虫病、流域藻华防控的工程科技创新,提升了微小有害生物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为陆海统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为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团队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省部科技一等奖7项,入选了2023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

光明日报:https://app.gmdaily.cn/

(编辑 焦德芳 贺泳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