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聚焦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 天津大学受邀在2017年研究生招生研讨会上做典型报告

      2017-05-08       

  
  本站讯(通讯员 张立迁)5月5日,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人才选拔与评价委员会全体委员第五次会议暨2017年研究生招生改革研讨会在浙江大学举行。天津大学作为特邀单位,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白海力在会上做了题为《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探索与构建》的邀请报告。“生源新结构”、“培养新体系”、“学习新方式”,天津大学深入解读政策文件,构建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的“三个模式”和“四个体系”。
  白海力从政策文件及解读、学校定位及举措、招生数据及分析、面临问题及建议四个方面展开,并结合天津大学在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创新研究及实践探索,提出了“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是一种全新的学位类型,是对现有学位体系的丰富和完善,也是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实践”,发出了非全日制研究生是一支实实在在的“正规军”的倡议。在深入解读政策文件的基础上,天津大学提出了非全日制研究生“生源新结构”、“培养新体系”、“学习新方式”的三大独有特点,构建了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的“三个模式”和“四个体系”。形成了依托已有实践基础开展研究工作的“定向生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导师科研课题开展研究工作的“非定向生(校本部)人才培养模式”和依托成熟实践基地开展研究工作的“非定向生(依托实践基地)人才培养模式”等三个模式,搭建起了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过程改革体系”、“辅助支持体系”和“教育管理体系”等四个体系,协同推进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
  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统筹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要坚持同一标准,保证同等质量。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实行相同的考试招生政策和培养标准,其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而依托成熟实践基地培养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是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推动科技创新的有效途径和实现方式,是创新研究生培养机制和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与此同时,天津大学非全日制研究生在招生、培养、学位授予、质量保障等方面的管理均纳入现行研究生教育管理体系,保障人才培养质量。非全日制研究生将成为学校学术研究的重要人力资源,是天津大学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天津大学采取了“全面推进、内外协同、积极应对”的招考策略,实施了校内、校外调剂的积极政策,推出了支持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条件,从历史机遇和责任担当角度审视并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工作。最终,100%完成了国家下达的计划,共录取非全日制研究生1929人。据悉,天津大学非全日制计划完成比例之充分、非全日制工程硕士占比之高,以及为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管理改革后招生、培养和学生管理等相关问题做出的实践与探索,赢得了与会代表的一致称赞,并引发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在报告后的讨论交流环节上,天津大学的实践与探索成为了“焦点”,与会代表纷纷提出问题并求证解答,并在一定程度上达成“共识”。会议取得的成果将对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人才选拔与评价委员会全体委员、学会秘书处相关人员、部分高校研究生招生工作负责人及全国工程硕士教指委相关人员共同参加了本次会议。
  (编辑 赵习钧 赵晨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