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十二五”成就】坚持改革促发展 提高质量育英才

      2015-12-02       

  坚持改革促发展  提高质量育英才

                           ——我校研究生教育工作5年综述

  5年来,我校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和《天津大学关于全面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精神,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学科建设为重点、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强学科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使研究生教育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深化招生机制改革  健全人才培养体系

2012年我校举办首届工程博士开学典礼

  5年来,我校研究生生源数量和质量稳步提升,招生选拔制度日趋完善。2011年,我校成为全国首批25所工程博士试点单位之一。非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合作办学遍及30余个省市自治区、百余个企事业单位,每年签订合作办学协议近百份。我校积极探索以提高生源质量为核心的人才选拔方式,博士生招考逐步实现向“申请——审核制”的转变;硕士生招生推出招生夏令营、“招生导师团计划”等举措,有效提高和增加了推免生源的质量和数量。

  我校在注重优秀人才吸纳和输入的同时,也向社会各行各业输出了大量高素质人才。2010 ~ 2014年,我校授予博士学位3412人,硕士学位21172人;获全国优博论文5篇、全国优博提名论文18篇,60人获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13人获“作出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称号。

  推进学术平台构建  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为适应国家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我校积极推进学术平台建设,提升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5年来,我校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推进课程改革,优化课程体系。期间,学校引进国外优秀原版教材92册,48门研究生学科主干课程实现双语教学;建设数字化教学(e-learning)平台,实现教学模式的开放式、协作式、研究式转变,目前已有约550位教师通过教学平台开展课程教学或指导研究生;制定工程博士总体培养方案、学位评价体系和学位论文标准;构建学术学位研究生“3I”培养体系和专业学位研究生“4C”培养体系,该成果在2014年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5年来,我校一方面发挥自身学科优势和特色,另一方面不断加强与外界的学术交流。2013年,机械工程等6个研究生层次学科领域获批加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博士生论坛和国内外学术交流同步推进,2008年至今我校举办了包括工程博士在内的40次博士生学术论坛。2011 ~ 2014年,“天津大学健坤学生国际交流基金”共资助132名博士生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报告。

  强化导师岗位职责  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5年来我校培养了一批高层次优秀毕业生

  我校始终注重导师队伍的建设和整体实力的提升,强调导师在学科发展中的带头作用和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主导地位,形成了一支学科分布广泛、学术水平较高、科研气氛浓厚的导师队伍。目前,学校有学术学位硕士生导师1809人,专业学位硕士生导师1446人,博士生导师719人。

  我校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强调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其首要任务是培养研究生。近年来,学校明确了导师在招生、培养和学位工作中的权利与义务,淡化了导师资格终身制,实现了导师由“资格”向“岗位”的转变,形成了完备的导师选聘、培训与考核制度。

  优化学科发展结构  促进综合实力提升

  5年来,我校学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继续保持工学和管理学优势地位,加强基础学科(理学)建设,提升人文社会学科的特色,推进新兴学科建设和学科交叉,促进学科的综合性、交叉性、协调性发展。2010 ~ 2014年,我校新增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7个,新增硕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8个,涉及学科的门类由5个增至8个。同时,新增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工程博士)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2个。在2012年学科评估中,我校有14个学科进入全国前10,8个学科进入全国前5,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3次蝉联全国第一。

  我校以“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为牵引,调整学科布局,均衡学科发展,凝练学科方向,加强学科内涵建设;圆满完成了“211工程”三期建设任务,获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专项经费奖励;圆满完成“985工程”阶段性建设任务,在高校评审中,获小组内6个高校全“A”评价,获阶段建设绩效奖励。我校积极组织开展“2011计划”的规划和培育工作,探索建立协同创新的新模式。2012年5月,我校牵头与南开大学等单位联合组建的“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正式揭牌。2013年4月,该中心获批全国首批14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之一。在2014年度的第二批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认定工作中,我校“内燃动力协同创新中心”通过了形式审查和专家初审环节,“中国传统村落与建筑遗产保护协同创新中心”通过了形式审查环节。同时我校测量科学与高端仪器协同创新中心完成了揭牌组建。

  2010 ~ 2014年是我校研究生教育改革日益深化,成效凸显的5年。我校研究生教育工作依托完善的招生机制、强大的培养平台、精湛的导师队伍和合理的学科结构得到了稳步推进。未来,研究生院将坚持全面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坚持内涵引领、协调发展,加强研究生教育管理,为实现研究生教育2020年发展目标作出新贡献。

(研究生院处供稿  本文摘自2015年10月2日《天津大学报》校庆纪念特刊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