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颁奖并讲话
![](/__local/D/D1/07/1BC8850E2E8B7FA13FEB0FCBCAB_F603BE8E_1BC57.jpg?e=.jpg)
本站讯 (记者 靳莹 摄影 丁宇)5月21日,2017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颁奖仪式在北京进行,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出席会议,并为获奖项目颁奖。天津大学元英进教授牵头负责的“真核生物酵母长染色体化学再造”项目榜上有名,元英进参加了颁奖仪式。
杜占元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科技事业取得了全方位、历史性成就,体制机制实现了深层次、根本性变革,高校科技工作已经站在了转段升级的新起点上。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在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优势与作用。
![](/__local/3/1D/7F/8AF2501AA7C8D828A5FF14394D6_53FAAF1A_17667.jpg?e=.jpg)
入选2017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的天津大学合成生物学团队,创建了基因组缺陷靶点快速定位方法和多靶点片段共转化精确修复技术,解决了化学合成长染色体导致细胞失活的难题,并构建了人工环形染色体,为当前无法治疗的染色体成环疾病发生机理和潜在治疗手段建立了研究模型。今年3月份,化工学院元英进教授团队在《科学》期刊上发表了两篇研究长文,介绍了在真核生物基因组设计与合成方面取得的这些重大突破,该团队还利用化学物质合成了2条人工设计的酿酒酵母染色体。
基因组设计合成是对基因组进行全新设计和从头构建,能够按需塑造生命,开启从非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转化的大门,推动生命科学研究由理解生命到创造生命。基因组设计合成提供了深化理解生命进化、基因组与功能关系等基础科学问题的新思路。然而,基因组合成面临长染色体难以精准合成、合成染色体导致细胞失活等难题。
![](/__local/9/FD/64/BCEECA3710D8A53898F24C094ED_8519C093_219F1.jpg?e=.jpg)
天津大学元英进、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杨焕明、清华大学戴俊彪等团队联合,经过5年多的探索,完成了4条酿酒酵母长染色体的化学全合成:创建了基因组缺陷靶点快速定位方法和多靶点片段共转化精确修复技术,解决了化学合成长染色体导致细胞失活的难题,实现了长染色体合成序列与设计序列的完全匹配。创建了多级模块化和并行式染色体合成策略,实现了由小分子核苷酸到真核长染色体的快速定制合成。构建了人工环形染色体,为当前无法治疗的染色体成环疾病发生机理和潜在治疗手段建立了研究模型。
该研究以长文形式在《Science》发表后,引起国内外专家和媒体的极大关注,被《Science》、《Nature》、《Nature Biotechnology》、《NatureReviews Genetics》、《Molecular Cell》等期刊发表专文高度评价。
“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的评选自1998年开展以来,至今已20届,这项评选活动对提升高等学校科技的整体水平、增强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并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赢得了较高的声誉。
(编辑 靳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