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非遗+旅游” 天津大学谋划扶贫攻坚新举措

      2018-06-08       

本站讯(记者 赵习钧)2018年6月9日是我国第二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焦点。“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与旅游等产业协同发展实现双赢十分重要。”就在去年8月,全国政协常委、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冯骥才在和宕昌县人民政府李建功县长一行座谈时表示。

宕昌县位于甘肃省陇南市,是国家级贫困县,同时也是天津大学对口支援的县市。早在2013年,天津大学专门成立定点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实地调研、对接资源、派驻干部,全力帮扶宕昌县开展扶贫工作。

帮助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是每位天大人的心愿,在之前“教育扶贫”“消费扶贫”“电商扶贫”等一系列工作的基础上,天津大学结合宕昌实际情况提出一项扶贫工作的新举措——“非遗+旅游”。在做好当地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的同时,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带动当地百姓就业脱贫。《天津大学“非遗扶贫”工作思路》(后文简称《工作思路》)还被评为首批教育部直属高校“非遗扶贫”示范创建项目。

采用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宕昌旋活技艺制作出的工艺品

“历史上由于山高沟深、交通闭塞、来往不便,当地构成了民俗民间文化成长和传承的特殊地理环境。”天津大学挂职干部、宕昌县副县长吴金克介绍到,宕羌傩舞、宕昌旋活、宕昌社火......当地传承着一大批富有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天大的扶贫干部们实地调研,走访非遗技艺传承人,统计挖掘当地保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据统计,截止到2017年,宕昌县有23项列于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省级1项,市级15项,县级7项。

当地被纳入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宕昌羌傩舞

保护好、开发好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思路》中有着明确的规划,未来天津大学将充分发挥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在非遗保护传承方面的丰富经验和优势,进一步挖掘当地有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建立系统性的档案,整理提炼形成系列可视化成果,与旅游、中药材等支柱产业开发紧密结合起来,提升支柱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利用高校教育资源优势,实现非遗的传播传承。

日前,天津大学-宕昌县文体广系统干部素能提升专题研修班在天大开班,《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理论、保护原则和经验》等为学员们定制的“非遗扶贫”课程相继推出,理论与实践结合,系统推进“非遗扶贫”工作。

据悉,2017年11月,天津大学与宕昌县人民政府签订系列协议,将天津大学结余党费60万元用于支持宕昌县贫困村发展集体经济,并设立了30万元的教育培训帮扶资金,共建高端教育培训基地和青年教师实践基地。

“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天津大学通过搭建“全方位扶贫”平台,进一步拓展对宕昌县教育、文化、产业等多领域帮扶,多措并举,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高校扶贫工作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