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惊涛拍岸,砥柱擎天;国有上庠,渤海之旁。1895年10月2日,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在拱卫京畿的天津诞生,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在天津肇始。从北洋大学到天津大学,一代代“北洋人”和“天大人”筚路蓝缕,负笈播火,见证着中国高等教育的艰辛起步和凤凰涅磐。
花木榛榛,黉宇堂堂,巍巍学府,盛世华章。2020庚子之年10月,天津大学迎来了125岁生日。在这难忘的历史时间节点,本报特别编撰了“十三五”期间天津大学发展成果巡礼专刊,旨在总结近年天大发展成就,激发师生干劲,以建校125周年为新的起点,凝聚师生磅礴之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天大的力量。
实施“2030行动计划” 打造一流本科教育
——天津大学本科教育教学“十三五”成果巡礼
“十三五”以来,天津大学进一步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坚持“以本为本”,落实“4个回归”,以新工科建设为龙头,发布实施“天津大学一流本科教育2030行动计划”,全面启动本科教育综合改革,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奋力建设更高水平本科教育,打赢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攻坚战。
启动本科教育综合改革
构建卓越人才培养体系
按照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和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新“三步走”发展战略,天津大学将在2030年基本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一流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础。2017年11月,天津大学召开第八次教学工作会议,把新工科建设作为学校综合改革的“催化剂”,将新工科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坚持立德树人,坚持通专融合、贯通培养,提出“1个中心、2个阶段、3个坚持、10项举措”,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天大品格”的一流卓越人才培养体系。2018年,学校以1号文件印发了“天津大学一流本科教育2030行动计划”,搭建“1+10+N”的基本实施架构,迈入“改革催新”的人才培养新阶段。学校上下深切认识到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双向发力,系统推进大学组织模式、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机制、教师评价激励等方面综合改革。2018年6月,天津大学在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2030行动计划”作为会议文件印发大会,获得广泛好评。
天津大学第八次教学工作会议召开
首倡“新工科建设路线图”
掀起高等教育“质量革命”
以“天大行动六问”为切入点深入推进新工科建设。2017年4月,天津大学首倡“新工科建设路线图”,携手61所高校提出《“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天大行动”)。以此为逻辑起点,坚持“问”中“行”,围绕“天大行动六问”,实施全体系、全类型、全层次的新工科教育;推动“老”生“新”,精准把握“新的工科专业和工科的新要求”,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设置全国首个智能医学工程本科专业,主动布局人工智能等未来战略必争领域人才培养相关专业;实施“产”联“学”,与恩智浦、腾讯、华为等企业合作成立新工科实验班,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建设,形成校企深度协同育人的新模式、新机制;推进“跨”中“融”,打破专业壁垒,改变以单一学科办专业的模式,建设跨学科融合、多学院建设、多平台共享的新型专业建设模式,构建新工科教育人才培养共同体。2019年4月,教育部联合中央13个部门和单位,在天津大学召开了“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揭牌成立全国新工科教育创新中心,一揽子推出“四新”(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掀起了高等教育的“质量革命”。
以“天大方案”推动形成工程教育创新发展新路径。天津大学构建新工科“学校-天津-全国-世界”四级实施体系,2019年4月,发布实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卓越目标为导向、以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平台为依托、集合3类5种项目-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天津大学新工科建设方案Coherent-Collaborative-Interdisciplinary-Innovation(CCII)。按照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构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双向发力的工作格局,建设“未来智能机器与系统”“未来智慧化工与绿色能源”等校、院、专业三级新工科人才培养平台,推动形成以毕业生培养质量与教育模式可复制性为核心追求的“天大新工科教育价值观”。2020年6月,天津大学发布实施新工科建设“天大方案”2.0,推动新工科教育持续迭代创新。
稳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涌现一大批标志性成果
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获高度评价。2018年,学校顺利通过审核评估,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组对天津大学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学校上下呈现出一种开拓进取、追求一流、实事求是、团结奋进的精神面貌和氛围。学校坚持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办学特色鲜明,特别是在工程教育改革方面,不断贡献“天大”的智慧,逐步形成了新工科建设的“天大方案”。
天大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得重大突破。教学成果奖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风向标、指挥棒、信号灯,是对人才培养工作的集中检阅展示,4年评选一次。2018年,天大全周期组织成果奖申报,实施“上门培育-培训交流-打磨提升”模式,取得显著成效;获第八届高等教育天津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4项、二等奖11项,获奖总数、一等奖总数皆居全市第一;获2018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获奖总数全国第四、一等奖总数全国第二,取得了历史最佳成绩,天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成果获得广泛认可和推广。
教育部教指委入选人数创历史之最。“2030行动计划”指出,大力支持教师在国内外教育教学研究组织机构中任职,全面提高学校在国内外教育教学发展中的参与度和话语权。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天津大学入选60位委员,较上届增加28人,创历届入选人数之最,学校在本科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影响力与话语权进一步增大。
5年来,学校持续加强基本教学要素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次设立“天津大学求是教学楷模奖教金”;获批19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5个“强基计划”招生专业;获批3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显著增强,竞赛屡创佳绩。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高等教育发生了深刻改变,已经进入了快速和根本性变革时期。天津大学将持续引领新工科建设,全面实施“2030行动计划”,早日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天大品格”的本科教育,源源不断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教务处)
抓培养质量提升 育拔尖创新人才
——天津大学研究生教育与学科建设“十三五”成果巡礼
“十三五”期间,天津大学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抓住国家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大机遇,全面推进天津大学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拔尖人才培养水平,重点统筹学科建设。5年间,天津大学获得研究生教育工作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二等奖2项,天津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成为国内研究生教育领域的排头兵之一,为学校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获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大会多项奖
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
规模质量双向提升
5年间,天大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由3931人增长到4630人,其中“一流大学”或“一流学科”高校生源由2514人增长到3163人,占比达到68.3%。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破千,由883人增长到1338人,增幅51.5%。工程博士招生计划达330人,2019年首次签约国有大型企业以“项目制”形式招生,并将应届硕士毕业生纳入招生范围,补充日益紧缺的学术博士。
学校积极探索以提高生源质量为核心的人才选拔方式,搭建了研究生招生暑期夏令营、异地宣讲会、导师团、招生宣传志愿者协会等宣传平台,建立了学校统筹、院系服务、导师参与的三级联动招生宣传机制;2015年起全面实施博士生招生“申请-审核”制,并形成了“专家督导+学生监督”并行的双轨监督机制。
2017年起,天大开始实施学业预警报告,试行分流退出机制,加强对学术不端的预防;通过在招生选拔、课程学习、开题报告和中期考核等节点设置关口,将质量控制和保证制度落实到研究生培养前半段。
2016-2019年,学校授予博士学位2406人,硕士学位18881人;实施了博士学位论文初审制、学位评定问题报告制、校盲审负面评价积分制、分委会列席制等制度,对学位工作各环节进行严格把关,完善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
着重培养高精尖人才
教育教学成果丰硕
天津大学以提升研究生的学术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目标,四级协同提升研究生国际化教育水平,五维并举推动研究生交叉贯通培养。2017年,天津大学获批成为教育部博士生教育综合改革14所试点高校之一。
创建研究生国际化教育“CREATIVE”体系。天大开展“顶尖博士学位论文国际化培育项目”,与MIT、斯坦福等国际顶级高校联合指导的16名博士生共发表高水平论文26篇;实施“博士学位论文国际评审项目”,加拿大和英国等国家工程院院士在内的专家参与评审;完善研究生国际化教学体系,支持建设21个示范性全英文专业;推进“博士生海外访学激励项目”和“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基金项目”,共资助800余名研究生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交流。
构建学科交叉融合的“C++”培养体系。学校改善生源构成,推动实施跨学科招收推免生;遴选跨学科、跨领域导师团队,采用项目为中心的资源配置方式促进学科交叉;系统实施课程建设与改革,建成高质量研究生新工科课程30门,全国工程硕士在线课程25门,在线教学平台获教育部优秀项目奖,10门研究生课程登录“学堂在线”平台;建成13个交叉研究平台,9个工程实训基地,推进学术型研究生本研贯通培养,构建具有天大特色的工程博士“DID”培养体系。
5年期间,在全国工程教指委“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获得者”评选中,天大13人入选,位列全国第四;2015年、2017年两次承办全国工程博士培养工作会议,形成了工程博士培养的头雁效应;2016-2019年天大有博士硕士各6篇学位论文获得国家级学会与专业教指委优秀学位论文奖。
双一流中期自评会
加强导师学位点建设
动态调整取得成效
天大始终坚持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导师岗位选拔工作,强化分委会自主性,实现动态上岗、增强竞争意识,博导年龄趋于年轻化;即将推行导师岗位选拔周期聘任和招生资格认定年度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并着手重新构建更加科学和全面的导师培训体系,实现对研究生导师的全员培训、全周期培训、全过程培训。学校圆满完成了第一轮学位点合格评估,10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9个硕士点顺利通过部级和市级抽评;2018年成为全国首批学位点自主审核单位,3年来新增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主动撤销了8个硕士点;大力推动面向藏区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招收40名青海民族大学对口支援博士研究生,帮助青海民族大学成功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在青海结出“天大”果实。
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
学科生态持续优化
2017年,天津大学入围首批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坚持需求导向,重点布局建设10个学科领域。2019年,天大对“双一流”建设中期进展进行总结,得到了校内外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
5年来,天大持续优化学科生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发展理念,聚焦国家战略和国际前沿,通过动态调整,基本形成了“强工、厚理、振文、兴医”的综合性学科布局。成立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和学科评估工作组,组建了41个学科建设工作组,进一步完善了学科治理体系,为学科建设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奠定了扎实的制度保障。
在第四轮学科水平评估中,天大14个学科进入A类(前10%),占参评学科的56%。其中,化学工程与技术进入A+档(连续四轮蝉联榜首)、4个学科进入A档、9个学科进入A-档。按工学门类统计,A类学科总数位居全国第四位。在近期公布的ESI学科排名中,天大有11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前1%、3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前1‰。
“十三五”是天津大学研究生改革全面深化,成效凸显的5年。学校研究生教育工作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征途中不断适应变化,聚焦培养质量和学科发展,构建了保质量和创拔尖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2020年,学校迎来建校125周年,全校上下将以此为契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指示,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坚持积极谋事、主动作为的团队文化,为实现研究生教育2025年发展目标作出新的贡献。
(研究生院)
(本版刊登于2020年9月20日《天津大学报》第1版 责任编辑 李丹 学生编辑 刘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