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天津大学地科院傅平青教授课题组在大气气溶胶组分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2020-10-19       

本站讯(地科院供稿)大气气溶胶中的含硫化合物包括无机硫酸盐、有机硫酸酯和羟甲基磺酸等。作为城市气溶胶中主要的无机硫组分,硫酸盐的强吸湿性可导致颗粒物粒径、含水量和成核能力增大,进一步促进霾的形成。天津大学地球系统科学学院傅平青教授课题组和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冯钰琦教授课题组合作,对大气气溶胶中羟甲基磺酸的含量及形成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开发了高效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静电场轨道质谱(UHPLC-LTQ-Orbitrap MS)的分析技术对羟甲基磺酸进行检测,同时优化离子色谱的样品预处理方法和分离条件,实现了羟甲基磺酸和硫酸盐之间的有效分离和同步测定。相关成果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出版的《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Letters》,并被选为当期封面文章。

据了解,大气化学模式中硫酸盐经常被低估,无法再现污染过程中高浓度的硫酸盐,重污染过程中SO2的关键氧化机制是大气复合污染研究的热点之一。而此前的研究在量化含硫化合物时可能存有偏差,影响对硫酸盐爆发性增长机制的准确解释。作为低分子量的有机硫组分,羟甲基磺酸是云雾滴以及气溶胶水中甲醛与SO2水解生成的SO32-、HSO3-发生亲核反应的产物,在低pH环境中有较高的抗氧化性,是污染源附近地区和污染城市大气气溶胶中S(IV)的重要储库。使用基于观测的箱式模型模拟了2013-2018年间重污染发生时羟甲基磺酸的生成速率,研究指出液态水的pH可显著影响HMS的生成速率,SO2与甲醛的协同控制是大气污染治理的关键之一,对S(IV)与羟甲基磺酸之间转化机制的理解有助于进一步准确模拟大气硫循环。

图1上图:北京大气气溶胶中SO42-和HMS的转变特征;下图:2013-2018年间重污染发生时PM2.5、SO2和SO42-的含量及HMS生成速率

该项研究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大气有机硫组分的认识空白。相关成果以“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n of Hydroxymethanesulfonate (HMS) using Ion Chromatography and UHPLC-LTQ-Orbitrap Mass Spectrometry: A missing source of sulfur during haze episodes in Beijing”为题,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出版的《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Letters》,并被选为当期封面文章(图2)。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韦莲芳博士为论文第一作者,傅平青教授和冯钰琦教授是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及博士后科学基金的资助。

图2 ES&T Letters 2020年第10期封面

文章信息:Lianfang Wei, Pingqing Fu*, Xueshun Chen, Na An, Siyao Yue, Hong Ren, Wanyu Zhao, Qiaorong Xie, Yele Sun, Quan-Fei Zhu, Zifa Wang, Yu-Qi Feng*. 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n of hydroxymethanesulfonate (HMS) using Ion Chromatography and UHPLC-LTQ-Orbitrap Mass Spectrometry: A missing sulfur source during haze episodes in Beijing.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Letters2020, 7(10): 701-707.

文章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estlett.0c00528

(编辑 赵习钧 陈铮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