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高校的智慧种子在乡村沃土中生根发芽?11月1日至6日,一支由我校市政工程专家季民教授带队,张慧颖、许恒周、黄俊、贡小雷、赵伟高、顾冬梅、彭森等多名学者组成的跨学科服务团,奔赴甘肃省宕昌县,开展“津宕智汇”科技周活动。这支精准匹配宕昌发展需求的“天大智库”,用一场“靶向服务”给出校地协同促发展的生动答案。

专家团深入调研与培训一线,既做“急救员”,也当“规划师”。在水务一线,季民、顾冬梅、赵伟高、彭森等老师深入县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厂和农村供水点,为污水厂季节性出水水质波动、供水水源地汛期污染等“老大难”问题现场开方,并提出智能化方案,随后为当地各单位技术骨干带来了提升“自我造血”能力的专项培训。培训结束后,一位翻看笔记的技术骨干感慨道:“季教授的培训和技术诊断让我们眼前一亮,以往我厂受限于处理规模,冬季很容易出现出水总氮不稳定情况,季教授一针见血的指出了问题关键,并为低温环境下工艺参数优化和强化运行监控提出了关键建议。”

张慧颖与许恒周教授则聚焦于乡村振兴的“软实力”,他们一方面优化涉农经济管理平台,另一方面为基层干部进行政策解读与财务培训,夯实发展根基。黄俊副教授走进木耳乡,与蔬菜种植户结成“帮扶对子”,在田间地头亲自示范,将实用的绿色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技术手把手教给农户。而在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贡小雷与黄俊副教授共同勘察,为这一红色地标的改造升级融入了天大的规划与景观智慧。

此次科技周不仅是短暂的技术输送,更致力于打造一个“不断线”的科技服务平台。活动期间,专家团与宕昌县10余家单位系统对接,累计培训技术骨干200余人次。环境学院挂职干部彭森副教授以此次科技周为契机,提出“技术帮扶长效运行机制”,获得了当地的高度认可。“专家团不仅‘送技术’,更‘教方法’,”宕昌县科技局负责人表示,“这套长效机制让我们后续遇到问题能直接对接天大团队,是真正的‘造血式’帮扶。”

此次活动是我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又一务实举措。通过跨学科协同与靶向施策,天津大学成功将教育、科技、人才优势转化为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为全国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天大—宕昌”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