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通讯员 吴佳悦)7月6日,由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指导,天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办,天津大学、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海河实验室、先进医用材料与医疗器械全国重点实验室、天津市新医科和生物医药产业博士后创新联合体、天津市生物医药人才创新创业联盟等承办的“2024新医科与生物医药博士后海河学术交流活动”在天津大学成功举行。
主会场合影
本次活动以“新医科与生物医药”为主题,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等全国近200家高校、科研院所、临床单位及行业头部企业、知名企业的300余名院士、专家、青年博士后及研究生齐聚天大,围绕相关领域技术创新研究、产业化应用、人才培养等,以特邀报告、学术沙龙等多种形式,开展交流研讨,旨在通过打造全国新医科与生物医药领域“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高端前沿交流平台,加快新医科建设及博士后人才培养,助力人民生命健康。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中国博士后基金会)博士后基金管理处处长王若阳出席活动。天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郑巴音,天津大学副校长、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海河实验室执行主任明东出席活动并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研究员林东昕,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副校长郑海荣,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医学部主任顾晓松三位院士作主旨报告。活动由天津大学医科建设办公室主任李伟锋主持。
明东致辞
明东首先对出席会议的各位领导来宾、专家学者表示欢迎,他指出,博士后队伍是科研工作的“生力军”和师资队伍的“蓄水池”,天津大学高度重视博士后队伍建设,目前拥有包括临床医学以及生物医学工程在内的3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本次活动是契合健康中国建设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两大国家战略的交汇点,是天津市为支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建设、助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打造新医科和生物医药产业人才高峰高地,实现高校、科研院所、创新企业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天津大学将积极融入天津市十大产业人才创新创业联盟建设,为天津高质量发展、建设自主创新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主要策源地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为中国和天津市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郑巴音致辞
郑巴音在致辞中介绍,天津市作为全国首批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省市,目前已经拥有1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43家博士后工作站。去年,人社部与天津市人民政府签署协议,设立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天津联合资助项目,吸引优秀博士来津发展,这也是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首次与地方联合开展人才培养项目。天津市目前已连续13年获批主办全国性博士后学术交流活动,受到了海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希望通过本次学术交流活动的举办,聚集生命科学、脑科学、生物医药与健康领域的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深入交流研讨,碰撞思维火花,并诚邀广大青年人才来津发展,共享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机遇,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
李伟锋主持
主会场盛况
林东昕作主旨报告
林东昕院士以《新时代医药卫生体系下的肿瘤防治对策》为题作主旨报告。通过对我国恶性肿瘤的流行及其所占医疗费用概况、临床治疗概况,政府的癌症防控和诊疗目标以及新时代医疗卫生体系下的肿瘤防治对策进行分享解析,以食管癌为例,见微知著,揭示了进一步推进肿瘤预防科学知识的普及,切实加强研发投入,开展有计划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的重要意义。
郑海荣作线上主旨报告
郑海荣院士以《磁共振成像:历史与前沿》为题在线作主旨报告。从量子物理与磁共振、超导与磁共振、数学与磁共振三个角度对磁共振成像玄妙的技术进行了分享,对磁共振与人工智能结合的前沿研究热点进行了介绍,揭示了超导技术、量子物理、和数学的发展和变迁对磁共振前沿技术变革的重大影响,并提出这些领域的发展变动是驱动智能磁共振成像革新的重要动力。
顾晓松作主旨报告
顾晓松院士以《科技进步与现代医学发展》为题作主旨报告,通过分享其对生物医药和组织工程两个研究领域的创新与产业发展、科技前沿、高质量发展战略思考等的独特见解,以及团队在上述领域取得的科研成果,展现了科技创新、临床研究及复合型人才培养对现代医学发展的重要性。他还分享了天津大学在医工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实践及成果和在服务人民生命健康领域中的科研探索,表达了要推动医工融合,让新兴医学人才不断赋能医药产业创新,使中国的贡献为人类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发挥重要作用的期待。
一等奖颁奖现场 二等奖颁奖现场
三等奖颁奖现场
在优秀论文颁奖环节,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全国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共计投稿数百篇,经专家组评审,52篇论文获奖,其中,一等奖9篇,二等奖17篇,三等奖26篇,现场为获奖作者颁发了获奖证书。
分会场盛况
本次活动还设有4个分会场,分别围绕先进医用材料、智能医学装备、现代临床医学技术、生物医药前沿四个研究方向,由专家学者及优秀论文获奖者进行主题分享。与会专家、博士后及研究生青年竞相走进各分论坛,以独特的视角围绕脑机接口、新药研发、纳米材料等热门话题展开热烈讨论。
先进医用材料分会场
该会场由天津大学医学院张晓东教授组织并主持嘉宾讲座环节。南开大学赵强教授,详细地介绍了该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及其课题组近年来取得的优秀成果。河北工业大学杨磊教授,前瞻性地提出了力生物工程学的概念,从材料力学和力学材料的设计思路出发,分享了力生物工程学在骨骼、肌肉修复和再生中的研究进展。电子科技大学刘贻尧教授,生动地介绍了变形虫仿生软机器人在肿瘤切除术后综合治疗和无痛伤口引流中的应用,借助磁性实现软机器人的回收再利用。天津大学天津医院主任医师杨强教授,介绍了骨质疏松及脊柱疾病目前临床治疗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及临床转化情况。优秀论文报告环节由赵强教授、杨磊教授、刘贻尧教授和杨强教授轮流主持,来自天津大学、西北大学、中国科学院、苏州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院校的优秀青年学者们分享了各自的最新研究成果,吸引了在场师生的极大兴趣。最后,来自“cell”出版社的李研博士和林宇卿博士,介绍了出版社各个杂志发文、收录情况与在场师生分享了选刊、投稿技巧。
智能医学装备分会场
该会场由天津大学医学院范秋筠教授组织,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薛蓉教授主持嘉宾讲座环节,天津大学医学院副教授安兴伟和副研究员陈元园先后主持优秀论文报告环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陈勋,生动地介绍了基于联合盲源分离和深度特征表示的神经生理信号分解、关联、融合方法及其相关应用。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刘勇教授,总结了世界脑科学的前沿方向,并介绍了团队长期以来在阿尔茨海默病研究中的丰硕成果。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的程军胜教授,列举了国内外高场超导磁体领域的代表性工作,探讨了高场磁共振的发展历程,重要进展及典型应用。此外,来自北京大学、香港大学、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天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的优秀青年学者们分享了各自的最新研究成果,吸引了在场观众的极大兴趣。
现代临床医学技术分会场
该会场由天津大学药学院刘秀云院长组织,特邀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邬霞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刘鉴峰副所长,国家级青年人才、哈尔滨工业大学张治国教授,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博士和博士后代表,共同探讨现代临床医学技术的前沿进展,共谋实践与科研创新之道,推动现代医学技术实现高质量发展,会议由张治国教授主持。与会人员围绕现代临床医学技术,就各自的研究领域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会议现场气氛热烈。
生物医药前沿分会场
该会场由天津大学药学院尉迟之光教授组织,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的应国光教授、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的董先平教授、新乡医学院的江林华教授先后主持并分享了各自研究课题及内容,鼓励大家勇于挑战、刻苦钻研。来自北京协和医学院、山东大学、中山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市胸科医院等国内各高校及科研单位的13位优秀的博士后围绕各自研究方向,进行了精彩的学术汇报,分享最新科研成果,报告内容涵盖肿瘤发生与治疗、离子通道结构功能、疾病诊断和药物开发前沿技术等多个研究领域。
本次活动在热烈的学术交流中圆满结束。各位专家和博士后青年学者在学术交流的过程中,通过分享各自独特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心得,有效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经过现场热烈的讨论,相互磨砺、交流互鉴,拓展了学术视野和研究思路。与会人员纷纷表示,通过参加本次“新医科与生物医药”主题活动,可以更好地掌握前沿发展概况,立足研究方向、明确科研构思,为“新医科”前沿科技领域事业发展持续贡献力量。
(编辑 焦德芳 马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