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人民网:2017第五届清华同衡学术周开幕

      2017-06-08       

  6月5日上午,由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办的“2017第五届清华同衡学术周”在北京正式拉开帷幕。本届学术周以“健康·城市”为主题,齐聚行业内外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城市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如何实现更多、更高的城市发展目标,建设全面“健康”的中国城市。

  2017清华同衡学术周嘉宾合影

  2017清华同衡学术周开幕式现场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长唐凯,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庄惟敏,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中山大学城市与地方治理研究中心教授何艳玲,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副研究员、北京辰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陈涛,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和区域规划系主任、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中心主任吕斌,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袁大昌,清控人居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吴晞,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尹稚,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袁昕等出席。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规划师袁牧主持开幕式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长唐凯指出,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发展进入了谋转型、求质量的新时期,“健康城市”就是一个转型的概念,要求我们在城镇化过程中更加追求质量,而“健康·城市”的主题论坛很好地助力了人居环境科学的实践。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提出,随着城镇化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我们必须着眼于未来更有品质、更健康的生活方式,这要求规划本身也要转型,要有一个健康的学术环境,去追求健康的氛围和生活方式。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袁昕简要介绍了本次学术周的主题与特点,并以"我们的客厅很小,但我们的心很大"表达了与社会各界交流合作的愿望。

  2017清华同衡院级优秀项目颁奖仪式

  巅峰讲坛

  开幕式后,来自城乡规划、社会学、公共管理和城市安全等不同领域的4位专家巅峰论道,以“健康·城市”为主线,全方位探讨如何建设全面健康的中国城市。

  倪鹏飞:诗意远方——可持续竞争力的未来城市

  倪鹏飞主任以“诗意远方:可持续竞争力的未来城市”为题,他说:可持续的诗意城市应该是我们中国城市一个新的追求,不仅可持续,而且还要有理想,有抱负。

  他介绍了可持续竞争力城市及其八个方面的具体内涵——诗意栖居一直是人类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这一理想追求形成了可持续竞争力的核心内涵,它包括了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市、创业至上的宜商城市、公平包容的和谐城市、低碳环保的生态城市、创新驱动的知识城市、城乡一体的田园城市、联系便捷的信息城市和开放多元的文化城市等八个方面。

  何艳玲:更自主、更健康——复杂社会中的城市治理

  中山大学城市与地方治理研究中心教授 何艳玲

  何艳玲教授聚焦于复杂社会中的城市治理问题,关注中国城市发展的建构性风险。她着重介绍了土地金融的问题,认为土地金融带来了超乎寻常的高速增长,也创造了超乎寻常的城市化红利。虽然政府获得巨额红利,但是“利益相关者不在场”的财政支出过程未将红利转化成匹配的公共服务产出,加剧了社会分化,使得城市处在建构性风险之中。

  她认为,处于构建性风险中的“风险城市”能否转化为健康城市乃至美好城市的关键“在于面对土地,我们谁来决定谁将得到其收益,并将收益用来干什么,即我们拥有什么样的城市公共决策过程,或者如何在城市公共决策中呈现大多数城市居住者的主体性和自主性”。

  她提出,城市发展的新逻辑、新价值和政府的新角色应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其核心是理解和承认人的多重性,并将其带入到城市公共决策过程、城市管理过程和城市技术过程中。

  陈涛:智慧安全城市

  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副研究员、北京辰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陈涛

  城市发展面临着公共安全的挑战,当前,国家对公共安全的重视前所未有。陈涛副研究员介绍了智慧安全城市的相关理念、技术与实践。他指出,构建智慧安全城市,目标是“利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公共安全科学技术、IT技术和通信技术,构建安全和风险主动防控新模式;开展风险隐患的全方位物联网检测、评估和精细化治理,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城市公共安全网;与城市合作形成良好的公共关系管理和运营服务模式,助力提升安全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城市公共安全的核心是从风险源头体系化智慧治理,化被动为主动,陈涛提出了“打造智慧安全城市,实施主体风险管理”的理念,并阐述了公共安全的难题、技术和解决方案。在解决方案部分,他简要介绍了“1+2+3+N”的智慧安全城市框架和“感、传、知、用、平、战结合”的技术思路。

  “1+2+3+N”的智慧安全城市框架

  “1”是一个中心:共安全管理中心;

  “2”是一网一图:城市安全运行监测物联网、城市安全综合监测一张图;

  “3”是三大基础支撑:城市安全大数据、地理信息服务及标准规范体系;

  “N”是N项安全应用:综合应急、预警信息发布、生命线安全、社会安全、消防安全、人防安全、水环境安全、生产安全及综合网格与群防群治等。

  尹稚:城镇化的大势和我们的机遇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 尹稚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的关键时期,深刻认识和理解城镇化的过程对于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健康城镇化至关重要。尹稚教授以“城镇化的大势和我们的机遇”为题做了主旨报告。

  他强调,城镇化是一个过程,过程即变化,当前七大变化——经济、人口、政治、文化、技术、环境和社会变化一直在发生。

  变化累积的结果就是成就与问题共存:全球城市化的宏观结果是越来越多的人居住和生活在大城市和都会地区,而具体的结果则是确立了各尺度上的城镇体系,技术的进步不仅改变了土地利用模式,也给社会结构、人工环境和城市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他强调,城市规划研究的永恒课题都与变化中的大势研判有关。城市规划工作与政策响应密切相关,关注变化是本,预测和干预结果是末,政策响应不可本末倒置。城市规划工作者应学会如何应对比技术问题复杂得多的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和各类不确定性因素。

  面对城镇化的大势,规划行业面临着怎么样的机遇呢?尹稚教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框架,对当前机遇作了阐释。

  “创新”包括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科技创新等,通过对现有制度的创新改革,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促进科技进步等方式促进社会发展。

  “协调”包括内部协调、上下协调,通过协调各方面的发展诉求、利益要求等形成跨界融合和广泛的“利他”平台。

  “绿色”不仅仅是对客观环境的保护和修复,还包括对人的健康和发展的关注。

  “开放”更多的是针对规划行业而言,规划行业应怀抱开放的心态,从单一的城市规划技术支持成长为综合性一揽子解决方案的提供者。

  “共享”则是以一个地球为前提,任何一个国家、地域、行业都应尝试共享,而不是孤独繁荣、发展的境界。

  最后,他以“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两句话寄语规划同仁们。

  双城记:成都VS重庆

  下午举行的“双城记”围绕“西南双城”——成都和重庆,以“健康·城市·未来”为主题展开讨论。“成都代表”——成都市旅游协会副会长、成都市博物馆协会副会长李作民以“成都人眼里的重庆”为题,详细介绍了成都、重庆的著名文化项目,展现了两座城市不同的城市性格和气质。

  李作民副会长作“成都人眼里的重庆”主题报告

  重庆市城乡建设与发展研究会会长、重庆历史文化名城专委会主任何智亚作为“重庆代表”以“重庆VS成都——城市形态及文化的解读”为题对两地进行对比解读。

  何智亚会长作“重庆VS成都——城市形态及文化的解读”主题报告

  期间,清控人居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吴晞作为神秘点评嘉宾,用犀利泼辣的提问与报告嘉宾互动。

  吴晞副董事长与报告嘉宾互动

  随后,重庆市民防办主任扈万泰,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居住区规划委员会秘书长、五合国际建筑设计集团中国区总经理陶滔,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邱建,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郑小明分别代表重庆、成都,就两地未来城市发展进行自由对话。清华同衡贵州分院院长李葆琨、四川分院常务副院长何兵、长三角分院常务副院长相秉军、四川分院副院长刘清参与讨论。

  “双城记”专家研讨现场(从左至右:郑小明、李作民、邱建、扈万泰、何智亚、陶滔、主持人袁牧)

  本届活动历时五天,在后续的四天,将会有9场分论坛,通过对“健康·城市”主话题的延展,围绕城市设计、绿色城镇化、遗产保护、城市照明、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创新、特色小镇、城市停车以及居住社区等分议题,打破专业界限,聚集各领域专家学者,展开深入细致的研讨。

  人民网:http://energy.people.com.cn/n1/2017/0607/c71905-29324102.html

  (编辑 张华 武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