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中国青年网:走近千年运河,助力遗产保护

      2020-09-11       

中国青年网天津9月10日电(通讯员 高睿龙)2020年8月,天津大学“访·家乡”——文化普查实践队立足天津,围绕大运河天津段开展运河信息普查实践活动,建立《津沽运河档案》,为相关部门开展研究提供信息支撑。

实践队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和建筑学院的支持和帮助下,聚焦运河河段文物普查,运河故道考察,运河号子、渔歌等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察等三个方面开展实践活动。实践队队员走进天津大街小巷,探访闸口古镇蕴藏的文化秘密

运河千载渡衰兴,渔歌互达唱荣辱——智能与计算学部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察

河述历史,乐颂民生,智算学部实践分队针对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重点对渔歌、运河号子等进行考察。实践队员先后采访民间运河学者韩冬老师,听其解读渔歌这种中国沿海地区以及湖泊港湾渔民所唱的歌曲,了解通州运河船工号子(北京通州到北运河的船工号子)这种为了在拉纤中步调一致、提高劳动效率而自然创作的,彰显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品质的传统民歌;采访红桥区文化馆非遗办公室主任卞冬晨老师,听其讲解传统艺术高跷;观看百忍京秧歌老会,跟随央视主持人以及云讲解员了解传统项目的前世今生。

实践队采访韩冬老先生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唐艺供图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建筑学院运河物质文化遗产考察

河运古今,筑守智兴,建筑学院实践分队分为乡村振兴、宣传推广、生态文明、文化遗产四个组别开展实践,突出自身专业契合度,将田野调研转换为设计成果,坚持问题导向提出解决策略,将专业优势贯穿,为成果下一步转换为社会成果打好基础。

乡村振兴组以构建大运河遗产带为核心,对天津段南运河遗产带进行整体规划。规划从历史文化、自然生态、城镇空间和社会经济四个方面进行背景分析,规划大运河周边村落旅游线路,打造运河文化遗产品牌,设计文创产品,形成文化产业链,带动运河周边乡村经济发展。

生态文明组选取三岔河口作为研究对象,在进行前期调研和水质调查后结合定性定量,最终进行弹性改造设计。整体从文化遗产与弹性生态角度出发,按照调查研究、问题分析、策略提出、分析方案设计、节点及剖面详细设计的逻辑思路,通过空间、景观、技术等的重构和置入,以期延续运河文化传承、修复运河生态韧性、激活两岸活力。

三岔河口弹性生态改造设计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章涛 供图

文化遗产组对运河沿线的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普查和分类梳理,以线上资料收集结合线下实地调研的方式充分了解大运河物质文化遗产构成、资源类型及开发管理和保护现状。同时参与了北运河畔重要的运河建筑遗产丁字沽小学的改扩建更新设计工作。

千里运河贯南北,惆怅古迹更不回——法学院运河遗产法律保护实践

河牵人心,法安天下,法学院发挥专业所长,以天津市红桥区大运河遗产保护法律研究为主要思路,分别以西沽南、估衣街与谦祥益和曾公祠三个典型案例为切入点,从文物遗产保护的现状出发,着重从立法修法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

实践队西沽南小组提出,将公益诉讼及其可操作性的程序规范纳入《文物保护法》,并落实监督机制,划分权责归属的提议。估衣街、谦祥益小组以当下的法律背景回顾2000年的拆迁问题,并从立法完善、执法落实和新的救济途径等方面提出法律意见。曾公祠小组通过对《文物保护法》、《文物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相关条款进行解读,寻找文物异地重建及重建后管理使用过程中存在的法律漏洞并对此提出改进建议。实践队成员始终站在法律的层面上探寻健全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的方法,以期明确各行政主体的法律责任,使大运河文物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有法可依”,推动保护传承利用协调推进理念入法入规。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运河故道考察

九宣闸旁,探访碑文的百年故事

实践队以静海区靳官屯村南的九宣闸为实践起点,它既是天津运河南端的起点,也是京杭大运河入津的第一道闸口。一百多年来,九宣闸南运河的分洪、蓄水、灌溉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近些年来南运河的水量、水质问题越来越严重,九宣闸这道古老的闸口能否焕发新的生机就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实践队成员寻访九宣闸,亲身感受南运河保护的重要作用。

子牙河边,感受古镇的千年魅力

沿着南运河北上,在南运河和子牙河的交汇处,有着一座千年古镇——杨柳青。都说“先有杨柳青,再有天津卫”,古镇曾因河繁荣、以水为路,独具一格的民俗文化记载着千年来古镇人民的妙想奇思,也彰显着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魅力,。实践队走进杨柳青,踏入石家大院,与景区工作人员座谈,了解杨柳青的繁荣与运河之间的联系。

“由于杨柳青是运河漕运的重要交通枢纽,各地商人来到这里停歇也好,做生意也好,往往会被咱们的年画吸引,于是年画便被这些商人带到全国各地,加快了年画的传播速度,同时也促进了咱们天津卫的繁荣发展。”石家大院景区负责人侯迎龙先生为实践队队员们介绍道。

实践队与石家大院负责人侯迎龙先生座谈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张誓杰摄

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繁荣,也必将在新时代因运河展现出全新的价值。石家大院的富庶人家大院文化、木版年画的传统民俗艺术、古镇风情街的商贸繁荣街景,杨柳青古镇是运河文化的缩影,更是保护、传承和发扬运河文化所必须要重视的。

津门故里,追寻鼓楼的卫城旧事

来到三岔河口,南北运河汇入海河,这就来到了老天津卫繁荣兴盛之地。老城厢的生活节奏舒适,平日无事,携三五好友,闲逛老城,闻鼓楼钟声悠扬;闲坐茶馆,听相声欢笑不绝;畅享美食,尝百味尽品人生。感受老城里的闲适生活,实践队再来到不远处的津门故里——古文化街,作为展示天津老城文化的著名场所,这里记录着天津卫近代以来的市民生活、饮食品味、手工业发展历程,实践队成员走进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追寻天津建城六百年的“天津记忆”,深入了解运河影响之下天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来源与发展、保护与传承。

北运河畔,倾听故道的千年絮语

实践队沿着运河故道一路北上,看见“遗产区界桩”、“缓冲区界桩”庄严地伫立在运河沿岸。天津市人民政府修建的这些界桩作为运河故道不同段的分界点,留下了专属于北运河的印记。从古至今,历代领导人都十分重视北运河的河工治理,北运河筐儿港水利枢纽便是其中一座关键水利枢纽,位于北京排污河(龙凤新河)、北运河交汇处。筐儿港枢纽具有拦洪、分洪、排污和蓄水灌溉等综合功能,同时是为数不多的、现存比较完整的北运河减河遗迹,对研究运河水利史具有重要价值。目前,北运河的整治工作还在起步阶段,存在着水资源短缺,水体污染负荷较重,古运河文化传承忽视等诸多问题。为了保护和提高运河的生态功能,北运河武清段通过河道整治、湿地建设等工程,以“流畅、水清、岸绿、宜居”为目标进行河道整治,建立了北运河郊野公园。在秉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观念下,北运河逐渐恢复了原本的生态面貌,具有生态文明和历史文化传播的双重价值。

天津市水利勘测设计院规划所王维工程师与部分实践队队员座谈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张誓杰摄

中国青年网:https://xiaoyuan.cycnet.com.cn/s?uid=2526793&app_version=1.2.0&sid=653455&time=1599747377&signature=X3pjJxr9YwmWqndeOG07N35xkseevPaQALRvlPVyZ52g68MDzk&sign=bfffe0ce37f07930800c5b843b178d2d#

(编辑 赵习钧 陈铮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