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2024年7月3日头版
本报讯 京杭大运河流经济宁市任城区46公里,当地的济宁运河经济开发区就沿运河而建,区内105家工业企业几乎全部坐落在运河两岸。如何兼顾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
“废水全部循环利用,一点不浪费,一滴不外排。”近日,距京杭大运河直线距离约10公里的山东金宇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车间,企业首席专家、天津大学教授苏延磊正在水循环系统旁认真记录净化水的各项指标。“废水零排放全靠企业自产自用的这张膜。”他拿起刚下线的一件产品介绍,企业引进天津大学低能耗水处理膜研发团队的技术,将石墨烯材料应用到水处理膜中,提高渗透通量的同时,降低产水能耗。
科技创新赋能,企业投产不到半年就成为国家节能型反渗透膜行业标准制定者,目前可生产五大类、全谱系的增强水处理膜产品,主要应用于水质深度净化、污水回用、废水零排放和分离浓缩纯化等场景。预计明年,企业产业规模可达20亿元。
绿色低碳,是运河沿线产业发展的生命线。济宁运河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李鲁中介绍,近年来,任城区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控制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推动高耗能产业低碳转型,培育绿色低碳产业新动能。作为任城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济宁运河经济开发区拓展“港产城一体发展”布局,打造“济北工业长廊”,通过实施循环化改造,建立物质、能源、基础设施等的循环利用和共享机制,打造低能耗、少排放、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示范区。
同样是变废为宝,山东海纳智能装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则“盯”上了煤泥和矸石。5月举办的第十八届鄂尔多斯国际煤炭及能源工业博览会上,STC超高压压滤机吸引了国内外客商的目光。海纳科技董事长朱凯介绍,针对“煤泥”这一能源行业危废处理的老大难,他们以“无热干化”环保处理工艺替代传统的压滤加烘干模式,通过物理压榨方式一次性可将煤泥的含水率降至10.5%,将废品“煤泥”变商品煤炭。同样受欢迎的井下HTDS智能排矸选充一体化设备,可对煤炭与矸石进行数字化识别并分离,精煤升井,矸石就地填充,实现“采选充”一体化。
循环经济点亮绿色产业。济宁运河经济开发区围绕调整产业结构、拓展延伸循环经济产业链网、推进能源资源高效利用等7个方面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同时,搭建资源共享、废物处理公共平台,促进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水的分类利用和循环使用。
夏日的运河两岸草木葱茏,龙拱港上无人集卡来回穿梭、自动化岸桥频繁起落。今年前5个月,龙拱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8万标箱,同比增长87%,已经成为我国北方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集装箱内河港口。“以前用抓斗装卸船,煤炭、黄沙等散货很容易落进港池造成污染。”济宁港航龙拱港有限公司董事长蒋凌强介绍,2021年开始,龙拱港将海港理念引入内河港口,建设集装箱泊位,打造近零排放的示范港。目前,龙拱港开通航线26条,为企业节省了运费,实现了绿色低碳运输。
当地强化扬尘治理“十条工作线”,以产业集群为核心,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VOCs精准监测监控,提升空气质量精准管控效能。对工业园区内河流实施综合整治,推进“两清零一提标”,园区黑臭水体实现动态清零。实行项目入园联审机制,设定项目“入园门槛”,严把项目质量关。同时,推进煤炭消费压减、能耗“双控”,实现“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建立低效企业清退出园机制,淘汰低效落后产能。
“既‘育新枝栽新苗’,又‘促老树发新芽’,推动产业发展不断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任城区委书记张令华介绍。任城区谋划培育“1231”产业体系,沿京杭大运河打造绿色低碳经济长廊,为“运河之都”扬起新质生产力风帆。2023年,任城区三大主导产业产值突破120亿元,58家“产改”重点企业营收突破百亿元,入选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和首批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试点名单。今年一季度,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64.18亿元,同比增长6.0%。(高峰 王浩奇 袁进)
大众日报:http://dzrb.dzng.com/paper/paperShare/id/846894
(编辑 焦德芳 马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