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专题新闻 > 正文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

      2019-05-20       

2019年5月May 2019(天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第21卷 第3期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5月

第21卷第3期

基金项目: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8ZDL13).

作者简介: 颜晓峰(1955—),男,教授.

通讯作者: 孙兰英,sunly222@sina.com.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

颜晓峰, 孙兰英, 栾淳钰, 谭小琴, 马明, 程斯宇, 秦立海, 张巍,

张宇, 孙利, 张畅, 柳洲, 杨丽雯, 刘志华, 闫涛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天津300350)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建设好思政课的“六个要”与“八个统一”的具体要求,其中“六个要”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师提升素质和水平的努力方向,坚持“八个统一”是新时代创新思政课教学的基本原则,思政课教师需要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深入理解和认真践行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

关键词: 学校思政课; “六个要”; “八个统一”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8-4339(2019)03-193-09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重视,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对办好思政课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讲话中提出“六个要”、“八个统一”的具体要求,为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为做好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重要遵循。

一、 “六个要”是思政课教师提升素质和水平的努力方向

1. 政治要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从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出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出了“六点要求”和“八个统一”,其中,特别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要强。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并创造性地贯彻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时代赋予每一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要使命。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作用在于:是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关键,是整个学校课程体系的关键,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关键。

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要强,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矢志不渝的政治本色,而且标示着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实践逻辑。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坚定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提升政治站位,面对各种错误思潮必须有清醒的政治头脑,高超的政治鉴别力,高举伟大旗帜,按照学懂弄通做实的要求,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全过程,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第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注重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总书记在讲话中深情地回忆起上初中时,一位政治课老师讲授焦裕禄的事迹数度哽咽,给同学们带来巨大的心灵震撼。“这节课在我的一生中留下深刻印记,对我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也有很重要的影响。”总书记身体力行的经历告诉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着在新时代促进青年学生理解党的历史使命、认同党的奋斗目标、践行党的行动纲领的重大任务。因此,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就要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信仰、信念、信心来自科学理论的熏陶,来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来自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坚强领导。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永远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灵魂,是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

2. 情怀要深

习近平总书记在该座谈会上充分肯定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地位和作用,并对教师提出“情怀要深”的新要求和新期望。情怀是一个中性词,而其若与具体的人、事、物结合,就有明显的指向性和价值性。作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情怀要深,体现在“家国互促”的认同心理、“爱家爱国”的深刻情感和“民族复兴”的担当意识。

情怀要深,深在“家国互促”的认同心理。“国家”一词由“国”和“家”二字组成。一般而言,“国”的概念已是完整的,但为何又要后缀上一个“家”字呢?显然,“国家”一词的背后有着丰富的文化背景。中国具有家国一体同构的传统,认为家与国是互利共存的、休戚与共的共同体。可谓,国家是家庭的放大,而家庭则为国家的缩影。“家国同构”的结构模式自身富有强大的磁场,恒久地保持着一种稳定完整、层层递进的形态。虽说当今家庭结构日趋变小、家庭观念日渐淡化,但是家庭依然是构成社会的细胞,仍旧是国家发展的根基,“家国互促”的现实永不变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同样,没有家庭幸福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要心怀家国、心系时局、心存感恩,认同新时代的“家国互促”,认同“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认同以家国为念可以燃民族复兴之灯。

情怀要深,深在“爱家爱国”的情感。回溯既往,从神话故事到历史典故,蕴含着浓浓的“爱家爱国”的家国情怀,这是一种源自内心的质朴情感,也可以说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夫孝,德之本也”。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体现了家国情怀“爱家”与“爱国”的一体性。其中,在家尽孝,蕴含着“孝身”、“孝心”、“孝志”螺旋上升、层层拔高的逻辑理路和现实要求。“养之以安”,衣食住行层面的“孝身”是最基础的“孝”,“孝心”次之,而正如《孝经》记载的“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的“孝志”是最高层面的“孝”,也是为国尽忠的体现。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心存“爱家爱国”的深刻情感,心中有爱国之情、民族大义、复兴事业,在家尽孝、为国尽忠,做好“小孝”,致力“大孝”;立足“近孝”,追求“远孝”;实现“孝身”、“孝心”和“孝志”的螺旋上升的“至孝”。

情怀要深,深在“民族复兴”的担当意识。从《礼记•大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这些都是家国情怀所蕴含的“民族复兴”担当意识在不同时代的经典表达和真实写照。“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历史告诉我们,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亦是由个人组成,个人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紧密相连。而奋进在新时代,每一个体都是“梦之队”的一员,亟待我们承担新使命、成就新作为、激荡新气象,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站在教学科研第一线,更要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在课上和课下、线上和线下教导学生多问自己为国家做了什么、该做什么、能做什么,引导学生将个人命运融入国家命运,将“小我”融入“大我”,与学生一道,在日常生活的担当和奉献中不断升华家国情怀,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3. 思维要新

在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维要新”要求不仅为教师提升水平指明了努力方向,也深刻地回答了“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课堂思维基本是“教师讲、学生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这种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主导型教学模式。然而,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会一堆知识,而是让其学会一种思维。曾任耶鲁大学校长20年之久的莱文(Richard Charles Levin)曾言:“真正的教育不传授任何知识和技能,却能令人胜任任何学科和职业,这才是真正的教育。”[1]

而思维课堂既能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是一种‘主导-主体’相结合的双元教学模式”[2],其指导理念是“两心一线”,即以学生为中心,以思维为核心,以活动为主线,不仅关注“教知识”,更加关注“育思维”,教师巧设疑问,学生互助解惑。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3]教师要下好功夫、巧下功夫,就不仅要用错层思维帮助学生格物穷理,更要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用家国情怀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到实现中国梦的奋斗之中。

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思政课教师只有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学会讲历史、讲现代、讲好正反面,才能善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思维转向并非思维替代,而是要求教师不断创新教育思维方式,沿用好思维、改进老思维、探索新思维,努力把知识性、思想性与可接受性、可感受性有机结合,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温润心灵、凝聚共识”,让思政课焕发活力。惟其如此,方能使学生在“亲其师”的同时“信其道”,“入脑入心”而后“知行合一”。

4. 视野要广

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思政课教师提出了“视野要广”的要求。视野宽广,教师在授课中才更有底气,思政课才更有理论说服力。

视野要广,要求思政课教师有宽广的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和历史视野。如果说知识视野讲的是理论深度,国际视野讲的是空间宽度,历史视野讲的是时间广度,视野要广就是对思政课教师的视野提出了全方位立体化的三维新要求。理论维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文化的新形态,同时又批判性地继承着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空间维度看,当今时代全球化向纵深扩展,任何一个想要实现自身发展的国家都必须积极融入世界。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国与国联系的日益紧密,一国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具有全球性,人类越来越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历史维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于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发端于新中国成立70年的艰辛探索,立足于近180年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壮阔历程,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悠久历史。要让学生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思政课教师必须博学多闻,夯实专业功底,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空间和时间三维贯通。

当代大学生自主意识强,获取知识的速度快捷、内容丰富,对思政课的要求越来越高,简单灌输不能满足学生的理论诉求和现实关切,要让学生心悦诚服、真心信仰,思政课的说理一定要透彻,透彻的说理才能真正说服人。思政课教师有了宽广的视野,才能在理论、时间和空间的立体比较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说服力、历史穿透力和实践号召力,才能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学生才能在思政课课堂上获得更多的思维训练和理论熏陶。

思政课教师要做到视野宽广。首先,要做一名“马中西”贯通的研究者,基本要求是做一名“马中西”贯通授课的教师,高阶要求是成为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贯中西的理论家。其次,要有深厚的现实关怀,无论是理论积淀、历史把握还是全球眼光,都必须聚焦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最后,要以学生的关切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结合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只有成为学生的现实关切,才能在课堂上活起来,古今中西的理论与历史只有成为学生用来解答现实问题的资源,才能真正发挥其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作用。打铁还需自身硬,思政课教师必须增强立德树人的崇高使命感,不断提升自己的学识,只有具有宽广的视野,才能从理论层面上为学生答疑解惑、传道授业,才能让学生更有获得感。

5. 自律要严

自律是中国共产党人党性修养的鲜明特征,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素养、理论修养、道德涵养的重要表现。思政课教师不仅须自律,更须从严自律。

自律要严,首要坚持政治自律。思政课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一环,又是党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课的政治性必须突出强调,讲授思政课,讲政治始终是第一位的。思政课教师必须做到政治自律,所开展的各项工作要完全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绝不能与中央唱反调,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是思政课教师政治自律的重要体现。弘扬主旋律,就是要培育和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答了我们党“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4],其能否化为青年学生的精神追求和自觉行动,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思政课教师必须引导青年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传递正能量,就是要立足于历史和现实,生动讲述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正面宣讲力度,还要敢于同以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为代表的,具体表现为贬低中华文化、否定中华民族历史贡献、歪曲中国共产党历史、歪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歪曲改革开放历史的一切负能量开展有的放矢地正面交锋。

自律要严,关键在于言行一致。思政课教师言行一致,是思政课内容旗帜鲜明、讲授理直气壮的重要体现,言行一致的根本保证,在于思政课教师对讲授的内容必须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育人必先育己,传道者更须明道、信道,思政课教师所传之道,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系列理论成果之道,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道。思政课教师要成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繁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生力军,自觉争当在课上课下、网上网下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典型模范。坚持课上课下一致,就要牢固树立全方位育人理念。思政工作从根本上是做人的工作,对人进行思政教育的时机和场所没有课上课下之分。思政工作要真正上水平、入人心,就须消除“盲区”,时时开展、处处开展,思政课教师就要在课上课下始终做具体落实立德树人的责任者;坚持网上网下一致,就要清醒认识到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主战场这一客观现实。面对新媒体时代,思政课教师必须积极有为,所宣讲的内容要主动接受互联网检验,敢于勇闯“网络关”,努力为净化网络空间、建设风清气正网络精神家园、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贡献力量。

6. 人格要正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思政课教师“人格要正”,也就是要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这对思政课教师尤为重要,因为“有人格,才有吸引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人民教师,特别是思政课教师,首要的任务就是教授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培养学生正直健全的人格。正人必先正己,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首先必须“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然后才能言传身教,教育学生做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人,为此,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思政课教师应切实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众所周知,思政课教师所从事的不是普通的知识传授,而是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育和养成。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做到爱岗敬业、诲人不倦,光明磊落、诚实守信,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真正成为学生心目中的良师益友和人生楷模,学生自然会亲其师、信其道,见贤思齐,发自内心地尊敬、信任思政课教师,自觉主动地向思政课教师学习、看齐,思政课教学自然就会收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从而在无形中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

第二,“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众所周知,思政课教师所传授的不是普通的专业知识,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相关专业知识。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自己首先必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不断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答疑释惑,以自己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使学生切实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光芒和力量,进而带动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政治上帮助和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第三,“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所有人民教师的普遍和基本要求。对思政课教师而言,在此基础上更应做到“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因为思政课教师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特别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过程中责任重大,作用不可替代。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人格要正”,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切实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自觉做学生“为学为人”的表率,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喜爱和信赖的良师益友。

二、 坚持“八个统一” 创新思政课教学

1. 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

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重要指示之一,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思政课改革创新所要秉持的“八个统一”中的首要要求和核心主线。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各级学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所在,思政课建设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与国家前途,因此政治性是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底色与原色,是需要广大思政课教师在任何时候都必须牢牢恪守的首要原则。思政课建设的政治站位必须做到高标准、严要求,必须做到紧跟党中央的方针政策,时刻保持与党中央对标对表,随时将党中央的最新精神传播讲解到学生之中。不仅如此,旗帜鲜明地讲政治也是思政课独有的特质,作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思政课改革创新必须将政治性放在所有要求的首位,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性要想得到真正体现,要想在广大学生中产生共鸣和得到认可,还必须与学理性紧密结合、形成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独特性决定了它的讲解一般是以理论阐述为主,如果只是简单的政治宣讲,很难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强调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政治性,需要从加强思政课的学理性入手,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用逻辑与真理的力量去感染学生,每个知识点的讲解都做到从因到果、有理有据,从而真正帮助学生将在思政课上所学到的理论内化到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之中,在充满学理性的讲解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达到思政课教学的政治性要求。当然,实现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统一,对于每一位思政课教师都是非常高的要求,因为这需要授课教师时刻保持理论学习,时刻保持学术研究,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素养,才能真正实现思政课改革创新中的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统一。

最后,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要求,还为广大思政课教师,尤其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指明了方向。成为一名优秀的思政课教师,讲好每一堂精彩的思政课,都离不开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研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所指出的,学校思政课要做到“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这就是思政课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是广大思政课教师毕生奋斗追求的目标。

2. 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价值性和知识性是思政课教学的两种基本属性,二者能否有机统一决定着思政教育能否达到应有的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在本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谈到,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这为我们进一步推进思政课的改革创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指明了方向。

思政课要想为学生真心喜爱就必须教人以知识。虽然相对于一些专业课来说,思政课的意识形态色彩更浓、灌输的意味更为明显,但这绝不意味着思政课只是“传道”而没有“授业”的成分,恰恰相反,思政课所讲的都是有关于社会发展和人生成长的“大学问”,教师需要把这些内容讲得生动形象、深入浅出,而又不能仅仅迎合学生兴趣而流于庸俗化,这就必然要求以价值性来决定内容的取舍,亦正是古人之所谓“文以载道,歌以咏德”。

价值观的形成正如知识的积累一样,都将显著地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也都会令广大学生受益终身。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那么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而言,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给学生的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5]。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也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那种打着“价值中立”的旗号,试图把思政课变成某种形式的“文化课”、“通识课”的主张,从根本上偏离了课程的主旨。

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价值观教育也同样如此,应该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像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那样,体现在思政课知识传授的全过程。在什么地方多加一点,什么地方少放一点,则最能考验思政教育者的水平。这种水平绝对不会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一定是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努力提高的结果,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思政课教师都要突出教学的问题意识,都要以“工匠精神”认真设计好每一堂课,不断总结经验、打磨细节,为当好学生的引路人而奋斗终身。

概言之,思政课的价值引导如果没有融入知识传授就会流于空泛,思政课的知识传授如果没有包含价值引导也会显得苍白。这两者最终应当统一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理论和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我们正处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投身于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5],做不到这一点,就不是合格的老师。

3. 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

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八个相统一”,高度概括了这些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其中的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既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在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方面的科学认识,也体现了近年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方面的成功经验。

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中央对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根本保证。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断深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为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提供了重要基础”[5]。

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系统性、全局性的标准化建设稳步推进。教育部在2011年出台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建立了包括领导体制、工作机制、机构建设、专项经费、管理制度、课程设置、教材使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成果、政治方向、教师选配、培养培训、职务评聘、经济待遇、表彰评优、学科点建设、科研工作、教学改革特色项目等二级指标作为标准化建设的观测指标。2015年,教育部修订了暂行标准,印发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的通知。

经过多年建设,高等学校标准化建设的观测指标有了明显改观。比如,绝大多数高校建立了直属学校领导、独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截至2018年底,全国有85.2%的高校设有独立二级机构,其中本科高校 1 109 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89.5%。还比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或大纲的编写和使用实现了本硕博全覆盖。

思政课推进建设的过程,也是推进批判的过程,是建设性与批判性的统一。批判性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对思政课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资源投入不足的错误认识的批判;二是对以西方为“马首是瞻”的错误言论、错误观点和思潮的批判;三是对歪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核心理论、歪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歪曲国史、党史、军史等错误言论、错误观点和思潮的批判。

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向纵深发展,核心要义就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和历史视野,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提高传导主流意识形态、传递正能量的主体能力,提高对错误认识、错误言论、错误观点和错误思潮的分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4. 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要做到“八个统一”。其中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课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5]。这既是总书记强调的教育教学方法原则,又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正确思想路线,是我党的三大作风之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中逐渐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浓厚的政治性、理论性。作为思政课的教师,需要在课堂讲授的环节中,用学术性的语言、逻辑性的结构、知识性的内涵,将深刻的理论讲深讲透。但是,古人总结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不够完善。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以教师教学经历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发现,虽然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大幕至今不过短短40年时间,但是我们的学生已经全部都是95后到00后了,是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天里、享受着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对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这个论断难以同十几年前的学生一样有切身体会。为此,在2017年暑假,有教师带领一支大学生实践队来到内蒙古伊克昭盟达拉特旗康佳湾村,开展题为“改革开放初期内蒙古地区‘包产到户’口述史料收集”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个地处黄土高原的康佳湾村,与安徽凤阳小岗村几乎同时开始实行“包产到户”的农业改革政策。经过艰苦跋涉,师生深入到条件依然艰苦的农村,由内蒙古“包产到户”第一人赵丑女的儿子讲述当年那段历史。听着当事人的讲解,看着周围高低起伏的丘陵沟壑和如同戈壁滩一样的干旱土地,学生立刻理解了为什么康佳湾村不适合集体劳作搞大规模种植,为什么赵丑女当年在村里第一个尝试在自家窑洞附近承包小块耕地进行自主耕作,为什么仅仅承包一年之后就取得了亩产300公斤的高产,为什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内蒙古地区乃至全国农村迅速得到推广,为什么“包产到户”成为撬动改革开放的第一个支点。

理论联系实际,是我党在革命和改革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理论联系实际,一要吃透理论,二要搞清实际,并使二者紧密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既要用理论指导实践,又要尊重实践。在思政教育教学过程中,只有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学生才能真正地把握理论,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树立人生理想,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者。

5. 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性”,源自于思政课自身的规定性和规律性。坚持统一性,意味着思政课教学的合规律性基础上的合规范性。

首先,坚持教学目标的统一性。思政课的教学改革不是为了改革而改革,而是为了更好地担负起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为了更好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其次,坚持课程设置和教材使用的统一性。严格遵循国家的要求开该开的课程,并保证学时;使用国家指定使用的教材。在课程设置和教材方面,学校和教师没有任何可以突破的空间。第三,坚持教学管理的统一性。按照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坚持全流程管理和规范化建设,合理安排教务,要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应有序衔接,合理安排授课时间。规范建设教研室、统一实行集体备课、严肃课堂教学纪律、坚持闭卷统一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

同时,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的多样性,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切实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与针对性的内在要求。其目的是根据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多样性意味着思政课教学合规律基础上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首先,坚持教学方法的多样性。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实际、针对学生思想和认知特点,以及时代特征,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努力实现教学“配方”先进、“工艺”精湛、“包装”时尚。特别是要注重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其次,坚持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把教材内容转化为贴近实际、贴近对象、贴近具体的教学内容,不断促进思政课教学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让教材内容更好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第三,坚持考核、评价与管理的多样性。采取多种方式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运用,在坚持闭卷统一考试为主的基础上,与开放式个性化考核相结合,注重过程考核。在课程设置上,鼓励各地各高校结合实际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选修课。

在思政课的教学创新活动中,统一性和多样性是一对辩证统一的范畴。统一性是多样性的依据与目标,多样性是统一性的实现形式与具体表达。两者共生并存、对立统一。由“一”展开,由“多”呈现,构成了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哲学基础、方式和原则。坚持统一性,并不是要用“一”取代“多”,而是引导广大师生充分认识到“一”的重要性和指导性,保证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创新沿着正确的道路,防止走弯路和邪路。坚持多样化,也不是要用“多”否定“一”。多样性不是思政课教学的随意性,而是在统一性的约束下,创新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方法、评价和管理模式,提高教学实效。

6. 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5]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高校教师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肩负着传播先进思想文化的责任,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尤其担负立德树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重任。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吸引力,必须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作用。思政课教师需要全身心投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锻造过硬的政治素质,储备扎实的专业知识,锤炼精湛的业务能力,培养高超的育人水平。在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中探索并把握学生成长的规律、教书育人的规律和思政工作的规律。面对古今中外纷繁复杂的格局事务,思政课教师必须不断开拓视野、博闻强识、纵横比较,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学生听得懂、愿意听的话把道理讲明白、讲清楚,以教师高度的政治信仰、家国情怀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获得学习体验,掌握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在真学真懂真信中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学生是教育主体、创新中坚。思政课的全部改革创新成果,最终要使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让学生切实拥有获得感、幸福感。当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思维方式和话语体系已发生重大转变,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成为思政课改革的重点问题。首先,引导方式上尊重表达与因势利导的统一。在尊重学生自我表达的基础上因势利导,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加以引导,帮助学生辩证分析问题。其次,教学方式上课堂教学与创新形式的统一。合理协调传统课堂教学与创新教学方式的互补与权重,传统的课堂教学依旧是思政课理论教育的重要阵地,翻转课堂、线下教学等创新形式可以扩展学生的教学参与途径,使其获得新鲜体验,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最后,培养方式上任重道远与循序渐进的统一。“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6]认清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影响全局的重要地位,思政课教师要善于掌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特点,从点到面、以小见大、积少成多,在循序渐进的启发和引导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

7. 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了“八个统一”,其中之一就是“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课程为例,教师是在日常教学中这样理解和践行“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必须承认“灌输性”是本科“纲要”课的重要特点,“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首先是不能失去“灌输性”。一方面,“纲要”课具有思政课的属性,这也是其主要属性,所以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国情、国史,并懂得“四个选择”;如果没有“灌输性”,“纲要”课也就失去其思政课的属性。另一方面,“纲要”课又具有历史课属性,所以教师需要讲授大量时间、地点、人物、政治派别、法律条文、起因、经过、后果、意义、教训等具体细节,学生也必须全面理解上述信息并择其要者加以记忆;如果没有“灌输性”,“纲要课”也将失去其历史课属性,与其他本科生思政课出现重复。

但是,如果没有“启发性”,单调的“灌输性”就会严重削弱“纲要”课的吸引力,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从而无法实现“纲要”课的教学目的,即“两个了解”、“四个选择”以及“进头脑”也将无从谈起。绝大多数本科生已是逻辑思维较强的成年人,在课内外重视证实或证伪教师的论点;如果没有“启发性”,教师的论点会失去鲜活材料的支撑与形式逻辑的论证,对学生而言不啻于空洞的说教,难以令人信服。因此,教师在不放弃“灌输性”的同时,必须注重“启发性教育”。

“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关键是同时做到政治性和学术性。一方面,“纲要”课肯定有政治性。教师应依据中国近现代史的时间范围和历史分期,适时融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党章、两个历史决议、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另一方面,“纲要”课只有具备学术性才能有说服力。教师应吸收多学科知识,参考资料丛刊、文献选编、文稿、文选、文集、选集、年谱、权威传记等重要著作,借鉴重要期刊论文,实行专题教学并告知对应章节,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做到以理服人。例如,当有学生质疑“纲要”课的学习意义时,教师可以这样作答:“前段时间热映的《流浪地球》,大家都看了吗?很多在座的同学们喜欢仰望星空,但是你们是否知道,你们所仰望的星空都是既往的历史?既然它们已经是不同时期的历史,我们为什么还要去关注它?因为,只有了解历史,才能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实,也才能更好地去预测未来。”

8. 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这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充分结合与有效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显性教育”方式就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利用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平台,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良好道德观和义利观。要求思政教师立德、立身、立行,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打造成思想理论宣传阵地、价值观念培育阵地、意识形态维护阵地、错误思想斗争阵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铸魂育人有没有效果关键在思政教师,教师必须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打造成“热门课”,找到思想政治教育与青春人生和青年理想的结合点,敢于运用新方式、新方法,搭乘新科技的快车,让学生喜欢听、乐意学,感同身受,才能让学生抬起头、进入心、化于行。对于思政教师自身来说:首先,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不断增长知识储备,学习新理论、掌握新方法、获得新知识;其次,要注重养德,模范立德,不断提升自我修养,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最后,要知行合一、身体力行,不断投身社会实践,把实践中所学、所感、所悟带进课堂,引导和鼓励学生面向实际、深入实践,做实干家。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隐性教育”方式主要指除了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的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这些课程和教学方式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要充分挖掘其中的育人因素,在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必须要给予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以正确的启示和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思想政治教育绝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家之言”、“一面之词”,而需要各学科、各门类通力合作,努力把“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紧密结合,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把思想政治育人功能融入到每个学科、每堂课程之中。

对于学校来说,要集中力量打造“课程思政”的“金课”,要敢于砍掉“课程思政”的“水课”,以“金课”的示范效应和榜样引领,带动更多的专业课教师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培养一大批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骨干教师。目前学校正在筹备建设“天津大学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中心”,正是要打造课程思政工作研究践行平台,落实好习近平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形成具有天津大学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培育人才。

三、 结语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我们就一定能培养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王小云,吴钟鸣.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应用型课程建设研究:以金陵科技学院为例[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2(4):67-70.

[2]谭小琴.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式创新教育模式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7(3):15-19.

[3]张烁.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4]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5/05/c_1110528066.htm,2014-05-05.

[5]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3-19(1).

[6]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9-11(1).

Teachers are the Key to Run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Well— Learning and Implementing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Important Speech

at the Symposium for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Yan Xiaofeng,Sun Lanying,Luan Chunyu,Tan Xiaoqin,Ma Ming,

Cheng Siyu,Qin Lihai,Zhang Wei,Zhang Yu,Sun Li,Zhang Chang,

Liu Zhou,Yang Liwen,Liu Zhihua,Yan Tao

(School of Marxism,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350, China)

Abstract: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put forward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six essentials” and “eight unification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his speech at the symposium for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school. Among them, “six essentials” are the direction for the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o improve their quality and level in new era; adhering to “eight unifications” is the basic principle for innov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in new era; and the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need to understand them in depth and practise conscientiously in combination with their own work experience.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school; “six essentials”; “eight unifications”

(编辑 焦德芳 吴梓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