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校内新闻 > 校友 > 正文

校友袁华之:成就,源于16年来的专业深耕

      2018-11-28       

编者按:

袁华之,1992届天津大学材料系腐蚀与防护专业毕业生,后自学通过律师资格考试,从事律师工作。袁华之律师自执业以来办理了众多非诉讼法律事务及诉讼、仲裁案件,有效地保护了委托人的合法权益。2013年初,北京市律师协会特授予袁华之“北京市十佳房地产律师”荣誉称号。2012、2013、2014年度袁华之律师连续被著名法律评级机构钱伯斯评为亚太地区“所属领域的领军人物”,2015年初,在钱伯斯《2015年亚太法律指南》中被评为建设工程领域顶级律师。2015年度袁华之律师被国际法律评级机构LEGALBAND评为房地产与建设工程领域国内顶尖律师。

2015年天津大学120年校庆前夕,袁华之回母校时表示,母校依依,师恩难忘!对母校的感情就像对母亲的感情一样深,在母校学习的点点滴滴成为了他人生中极其宝贵的财富,他认为“实事求是”的校训时时刻刻在鞭策着自己,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以这种态度对待自己的人生、事业。自己能获得如今的成功离不开母校的培养!

2017年9月2日袁华之出资“希望之星”奖学金,鼓励北京籍优秀中学生报考天津大学并取得优异成绩。

2015年袁华之回到母校(资料图)


人物专访:

“刚踏入国企大门没多久,我就有种预感,自己不会在这里呆多久。”

对我说出这句话的,是此时早已登顶房建领域顶级律师的袁华之。冬日暖阳打在他的脸上,落地玻璃窗外的侨福芳草地,透着岁月的气息。

时光倒转26年,彼时的这种预感,可能是他千万个预感中毫不起眼的那一个。“这个预感主要是一到公司,身体就过敏,但找不到过敏源。”

他在国企,一呆就呆了9年,已小有成就。然而,一位同事退休离职,转身离开的背影,给了他至今都记忆犹新的落寞:“我仿佛看到了30年后自己的样子,一眼望到了天花板。”

“太恐怖了。”

即便拿着高薪,过着体面生活,袁华之砸了自己的“铁饭碗”,在众人诧异下选择出走,转行做起了律师。

【抬头看路】

“做律师,必须要对经济有敏感性。”

2002年,袁华之辞职做律师只有几个月。

就在当年,中国GDP实现7.9%增长,并历史性突破10万亿元大关。而与之相对增速更快的是房地产业的投资,光2002年前11月,全国房地产投资就增长了28.2%,相当于GDP增长的3.5倍。

当时,万科董事长王石接受采访时曾说:“2002年以来,万科接到最多的投诉是,你们的房子怎么卖得这么快,一不留神就买不到。”

他赶上了一个好时代,也看准了一个蓬勃发展的行业,房地产业。

“抬头看路,埋头拉车,看路,看的是国家经济形势。做律师,必须要对经济有敏感性。”同时,袁华之也被一位特立独行的前辈吸引,“他挥起了在行业深耕的大旗”,他尊称这位前辈为“律师之师”。

这位律师,就是大家熟悉的房建领域泰斗,朱树英律师。

即便在那个年代,万金油律师是主流,袁华之仍然选择了在房地产业与建筑业深耕。

回顾当时做的选择,他总结到:“当时做这个选择,除了考虑国家经济形势,其实我也考虑了这个行业是否是资金密集型的行业,是否有高的技术壁垒,以及是否和自身能力相匹配这几个因素。”

“当时,国家将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这个行业肯定会有持续不断的资金流入。同时,这个行业由于业务复杂,技术壁垒会让律师更具有价格话语权,而恰好我自己在国企锻炼出的多年工程管理与经营管理经验,让我更符合这个行业对复合背景人才的要求。”

方向对了,速度才有意义。

“不过,律师永远不要轻易地标榜自己是某一个行业里细分领域的专家。要想清楚自己的定位,要看清楚,这个细分领域是否持久。”袁华之给当下大热的专家标签提了个醒,“比如,房地产与建筑业是行业,是持久的,但是这个行业里细分领域的具体操作模式,会变化很快,而标榜自己是某细分领域的专家,只能尝到眼前的甜头,并不持久,会很快被市场抛弃。”

【埋头拉车】

“专业是基础,它可以创造或引领整个市场”

半路“出家”,不是这个专业,没有老师、同学的借力,更没有案源,他笑言自己是个纯纯正正的“个体户”。

“现在是能笑对当时的窘迫,但当时断了高薪收入,起初几个月,我每天都是惴惴不安,不知道是否能延续之前的体面生活。”

如何突破案源,是律师行业新人的普遍迷思,尤其是在“个体户”期间?彷徨没有超过半年,这位理工科背景的律界新人,展开了初入律途的“探险”。

当时,律所主任分配给他一些常年顾问单位的活,主要做商品房买卖合同的审核。“当时刚起步,要贸然做出有技术壁垒的东西,不现实。所以,我就做了很多这个行业里,制式合同的审核,锻炼基本功。”袁华之回忆说道。

这个基本功的锻炼,让他发现了可以做出技术壁垒的服务。商品房买卖合同有非常多的补充协议附件,即便主合同是制式合同,但是补充协议千差万别,最考验律师的专业水准。

他决定,要研发出商品房买卖交易下,最顶级的补充协议文本,把它打造为最能展现自己专业水准的拳头产品。

于是,他开车去北京的各大楼盘里去转悠,把各大一线房地产商的交易文本拿回来研究,梳理出每家的共性条款,研究共性的规律。

对于非共性条款,依照不同适用情形,对比看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没用的。此外,他自己还检索、研读了大量的案例,发现实践中的争点问题,独创了非常多大家都没有的条款。

就这么钻研下来,他研发的商品房买卖合同补充协议文本达到了23条,远超市面上一般的10条,详尽与实用性兼具。

“别人不会,你会;别人会,你精。你的服务专业性也就体现出来了。现在很多年轻律师愁没有市场,案源难开拓。但专业是基础,它可以创造或引领整个市场。”

当时,即便做的是主任给的、最基本的常法顾问单位服务,袁华之也不懈怠,一年服务下来,他给这位客户留下了非常好的专业印象。在他想找市场进行产品推广时,客户二话不说,把他引荐给自己熟知的房地产公司。

客户推荐的第一家公司,就买了他的产品。而这家公司,至今还是袁华之的客户。

“市场是否具有可持续性,仍然依赖专业。”

执业16年以来,袁华之在专业之道上持续精进,不止练就了个人,还有团队的品牌。作为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不动产与能源专业委员会主任,他带领大成600多位主专业委员律师,1700多名辅助专业委员律师,将大成在不动产与能源领域的专业声誉,越做越响亮

2018年,大成律师事务所上榜LEGALBAND能源与自然资源、房地产与建设工程(第一梯队),钱伯斯全球法律指南能源与自然资源(第三等)、项目与基础设施(受认可)等全球知名榜单。

“管理团队最好的方法,就是项目化运作,600多个项目,全部实现了在Alpha系统里的项目化管理”,“而传承专业最核心的,就是要做好流程化与清单化。”袁华之补充道。

一个人的思考模式与行为习惯,决定了在某一行业中所能获得的成就。采访之前,他正在处理的,就是团队体系化知识管理方案的又一次升级。

【著书立说】

“望所学能回馈社会”

袁华之的朋友圈,在全国各地讲学的动态占了绝大半。他回忆起早期名气不够时,他最渴望的就是“给我一次大会发言的机会。”

2005年人大硕士毕业后,因突出的专业表现,袁华之隔年就被授予兼职硕士导师,开始在人大律师学院讲课。

“我从来没有做过系统的宣传规划,不过当时人大刚组建律师学院,我觉得是非常好的契机。我做了13页的课程设计,交给了徐建院长,受到徐建院长高度赞扬。

“我讲课,什么都想讲,想把自己做案子的经验都分享给大家。不过,第一次讲300人的大课,讲到课程结束,还有三分之二的内容没有讲完。时间没有安排好。当时一位律师在课程结束的时候,就立马跳了出来,非常凶地和我说,‘没讲完,你不能停。’”袁华之笑道,讲了个小插曲,“后来还是徐建院长出面说,晚上还给我增开一场,才解决。”“人大的课让我一炮而红,我开始全国各地讲课”,人大的课也让他结识了当时还在出版社工作的采那,开始了四年磨一剑的出书路途。

袁华之在朋友圈这么描述他与前编辑,现任iCourt CEO采那之间的“书缘”:“写作过程艰难,但最难的不是写作本身,而是准时的电话、短信‘骚扰’,那些日子我深深体会到人真的能被逼疯!好不容易90万字成稿,非常兴奋电话她,以为从此解脱,可以永不联系。没想到她却告诉我她已不做编辑,正在弄iCourt。”

这本著作上市后,迅速登上民法图书类第一名,成为这个领域近年来最经典的工具书。

四年一剑的《建设工程索赔与反索赔》

“同行看到我突然拿出来这么本书,都觉得难以想象。”他这四年一剑的匠心之作,全是四年假日和飞行时光换来的。

他说:“优秀律师必须具备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复杂化的能力。著书立说、授课讲学,给同行赋能,提升整个法律服务行业的水准,是我更大的梦想。”

结语

“目标明确,一以贯之;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勤学苦练,不舍昼夜;坚守专业,创新突破;著书立说、传道授业。”

这是全国律协副会长吕红兵律师对“工匠型律师”特质的定义。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向这个时代下的律界匠人,致敬。(文 姚俊倩)

(编辑 刘晓艳 刘梦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