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靳莹
春节前,某媒体记者到学校“走基层”,选择去津南新校区探访留校学生。那天风大,记者“吹”病了,晚上给笔者发微信,“回来才发现发烧了。我今天去感觉天大学生还是很牛的”,“虽然寒假留校有点苦,但学生们精神是亢奋的,学习是努力的”,“特别好,值得学习的天大精神”。
材料学院2014级硕士生江佩阳是第二年留在学校过春节了,他家在山东,并不远,可是想利用假期的时间多做做实验,“我选了个很难的课题,还有一年就毕业了,觉得时间太紧”。他说,导师人很好,不催他,可是自己着急。除了学习,他也给自己安排了别的“节目”。在领取学校准备的“年货大礼包”时,他选了一本厚厚的《耶路撒冷三千年》,“准备在假期里读完”。
马松地是江佩阳的“盟友”。“我家在新疆,回趟家要坐3天的火车,而且节前票不好买,人也多”。去年,在学校组织的年夜饭上,俩人碰到了一起,发现“原来你也在这里”。俩人认识,却并不知道对方也留校过春节。今年俩人仍然都留校。“有了伴儿,就不觉得孤单”。他们查到,学院还有一名女生也留校了,“决定把她也找到,女生更容易想家,大家一起作伴儿心情会好些”。原来,理工科男生的情感也很细腻。
刚放寒假时,为了做实验方便,部分学院的学生留在了新校区。临近春节,学校统一把学生接回,安置在了老校区,并一同参加新春联欢、包饺子、吃年夜饭,欢欢喜喜过大年。2016年的年夜饭格外热闹,外籍教师、外国留学生与中国学生170余人团聚在了卫津路校区学四食堂,偌大的大厅几乎坐满。和发“年货大礼包”一样,校领导陪留校师生吃年夜饭,是天津大学多年来的传统。
一名建筑学院的女研究生吃年夜饭时接到了导师的电话,邀请她去家里吃饭。她说,导师假期一直没休息,除夕还在修改学生的论文。
对于高校教师和科技工作者们来说,假期不休息是常态。笔者总能在微信朋友圈中欣赏到教授们拍摄的卫津路和津南校区的各种“美图”,下雪的、晴朗的,各个角落的,但都是静谧的,静静地陪伴着这些敬业的、忙碌的业余摄影爱好者们。
联欢会上,国教学院院长陈志华收到了一份特殊礼物,来自刚果(布)的留学生丹妮制作了手工挎包送给老师们,表示感谢。陈志华把这个小挎包挎在了胸前;与此同时,在卫津路校区值守的宿管员阿姨也收到了一份特殊礼物,留校学生为阿姨们送上热腾腾的饺子,并把这些饺子“喂”到了阿姨们的嘴里,有的阿姨流泪了:“我以为自己是被遗忘的人,谁知道孩子们都惦记着我们呢”。
年过完了,马松地终于坐上了回家的列车,江佩阳继续钻研他的课题,教师们越发忙碌……新春伊始,万象更新,百廿年历史的天津大学因为这些蓬勃、向上、勤奋的师生们而焕发了无限生机,满怀信心地踏上了建设“双一流”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