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校内新闻 > 观点 > 正文

张中祥: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依靠基于中国实践的理论创新与经济学理论创新共同发展

      2022-12-03       

本站讯(马寅初经济学院供稿)感谢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邀请,非常高兴来参加复旦大学经济学科百年华诞庆典“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院长论坛”。我是2012年因为孩子中文教育放弃经猎头公司负责全球招聘、经过总统府面试后获得担任位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首都某大型国际政府间机构的高级职务回国,全职受聘“复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公共经济学系系主任,在复旦经院工作了三年,指导的国内和欧盟的学生在复旦大学获得经济学硕士、博士学位。在2005-2017期间,曾十一次受邀、9次参加复旦大学主办的《上海论坛》。

作为曾在复旦经院任职的教师,请允许我以个人名义并代表现在任职的天津大学马寅初经济学院,热烈祝贺复旦大学经济学科百年华诞,祝贺百年来复旦大学为中国经济学科的发展与繁荣、经济学科人才培养等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

今天讨论的主题是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体系建设是一方面,但体系建设需要的学科和研究基础也很重要,否则可能变成空中楼阁。今天就这个议题与大家分享几点不成熟的想法。

1.对更有共性,更有国际可比性的学科,突出强调特色,甚至极端化,有没有可能建立的自主体系会远离共识,远离更广泛接受的知识体系呢?

比如说经济学讲到的最最基本的必需品、奢侈品和弹性系数。必需品是必须需要的,就是说只要没有超过预算,不管价格变化多大都是需要买的,所以对价格不敏感,价格弹性系数小于一。奢侈品,因为并不是必须要买的东西,对价格变化敏感,价格弹性系数大于一。但是对每个国家做具体的实证研究,会发现弹性系数还是有区别的,一定程度反映了每个国家消费者的倾向性,或者一些具体影响的因素,但这些区别并不影响必需品和奢侈品显示出的共性特征,这类型的基于国家的实证研究可以更丰富有关必需品和奢侈品的讨论,但根本上改变不了已有知识体系对这些商品的认知,也不可能是自主知识体系。以许许多多这样完全是有共性特征的东西,堆积起来的各个国家实证研究,那也就不可能是自主知识体系,也改变不了已有的知识体系的认知。

中国理应为建设能够被广泛接受的理论体系作出贡献。中国是一个大国,要引领世界,一定要有自己的理论体系,而且是能够被广泛接受的理论体系。如果老讲自己的特色,那么特色那么鲜明建立的理论,能有多大的复制和一般意义上指导意义呢?

现在讲内循环外循环。外循环不畅,就只有或主要靠内循环,会大大影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从全世界吸收最好的生产要素。

中国最缺的就是一般意义上对经济学的原创贡献。缺乏一般意义上的对经济学的原创贡献,就不可能建立被广泛接受的理论体系,不管怎么称呼它。没有自己的具有一般意义的原创理论,叫自主知识体系总感觉不是那个味,有可能建立的自主体系会远离共识,远离更广泛接受的知识体系。


2.教科书应是水到渠成反映自主知识体系的精华

学科教科书反映更多的是人类文明共同的东西,而不是主要书写独特内容。有了自己的基于一般意义上原创理论自主知识体系,那么教科书也就水到渠成地可以反映这些自主知识体系的精华。

2020年底,国家教材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开展首批中国经济学教材申报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了首批中国经济学教材建设工作。首批中国经济学教材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宏观经济学》、《中国微观经济学》、《中国发展经济学》、《中国开放型经济学》、《中国金融学》、《中国财政学》、《中国区域经济学》、《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1978年)》。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基石,研究生产者、消费者、供应、需求和市场这些最基础的东西。每个国家是有差异,制度监管法制不同,供应需求市场会表现出些差异来,难道差异大到都构成每个国家的微观经济学吗?如果微观经济学都叫《中国微观经济学》,那就没有不能叫的中国经济学了。

国内现在做什么事什么学科都是要“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难道就没有一些人类文明共性的东西吗?

国内许许多多的研究或做的许许多多的事不被外界接受(当然做事也不是为了要外界接受作为目的),就是过于强调了中国的特性,而没有把一些普遍性的东西讲好说透。

其实,现在国外学术界也在反思一些理论,因为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挑战原有理论的结论,适用边界等等。像微观经济学中,平台经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发展都对原有理论提出不小挑战。中国某种意义上讲,因为对个人的私有信息缺乏尊重或保护,或者尊重保护程度不够,在数字化技术、平台经济方面发展的更快,使用的范围和程度更广。中国如果能够利用这方面的优势,在平台经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方面对微观经济学里面的一些理论和现象在新的情况下具有更好的解释能力能够做出一些贡献,这就是对这个学科发展的贡献。但这种东西是不是一定就是中国特色的,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因为其他国家也会遇到这种类似的问题,也许程度不一样。

3.基于中国实践的理论创新与经济学原创理论创新两方面都有实质性的进步,有助于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设

国内一直强调要以问题为主导向。问题有两大类。一类就是中国实践中的问题,国内现在主要是侧重于这个;另一类问题就是真正的一般意义上的理论问题。在经济学领域说到创新有两类,一类是基于中国实践的理论创新,另一类是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学理论创新,只有更多这种创新,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缩小中国与世界经济学研究前沿的距离。国内现在研究主要侧重于前者。一般意义上的理论问题研究,也是最难的地方,国内非常非常欠缺,也缺乏重视。

当然,从全世界范围看,经济学科中从事理论研究的队伍都在缩小,原因就是再往前突破非常非常困难。国内一流大学一流经济学院系,这个应该作为建设双一流的重点来考虑,这也是决定中国是否真正在经济学科达到世界一流的关键指标。与国外一流大学的学者合作在顶级期刊偶尔发表了一些文章,这不代表国内的经济学科就已经达到一流了或者与一流看齐了,只能说研究水平比以前提高了,或者说大幅提高了。国内经济学研究基本上是实证研究,但建设自主知识体系需要基于中国实践的理论创新与经济学原创理论创新共同发展,需要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共同进步。只有在这两方面都有实质性的进步,才有助于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设。

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生论坛

4.越早客观正视中国经济学研究的现实,越有利于建立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

那谈建立自主知识体系有没有意义呢?当然有。只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从现在开始就要引导,研究空间上要给予学者更多的空间,研究方向和内容上更多的自由,激励机制上更多的鼓励引领,这样才有可能鼓励更多开展基础性的研究,甚至原创性研究,逐渐出现一般意义上的原创成果,形成自己的自主知识体系。

自己大学和研究生阶段都是学的理工科,博士阶段转学经济学。国内普遍存在理工科为王、对人文社科缺乏重视现象。其实,相对于自然科学与工程科学,中国在人文社科与世界先进水平的相比差距更大。国内经济学研究相对于世界经济学研究先进水平,不在一个层次。原来基本上就是在那走,近二十年开始快跑,但现在充其量也就算跟跑,并跑还远远谈不上,距离领跑还差得很远。一定要正视这个现实。这是建立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基础。越早客观正视这个现实,可能越早建立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大家一起努力!谢谢!

张中祥,天津大学马寅初经济学院创院院长、卓越教授,国家能源、环境和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

(编辑 焦德芳 万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