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志趣在科研——悼念我国流体力学专家、天津大学教授罗纪生
记者 赵习钧
罗纪生
“水绿青山端午惊,湍流稳定创新成。斯人远逝风流痛,仰止高山百鸟鸣。”
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力学学会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力学学会湍流与流动稳定性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工程力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攀登计划项目专家委员会委员、总装备部气动专业组委员、天津市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天津市政协第十一届委员、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流体力学专家罗纪生教授,因突发心肌梗塞,经抢救无效,于2017年5月29日下午18时54分在天津逝世,享年63岁。
书香世家 青海状元
1954年11月罗纪生出生于陕西咸阳,祖籍山西介休。他的父亲是一位大学物理教授,先后在西北工业大学和青海师范学院任教。据罗教授的亲人回忆,罗纪生刚上初中就曾休学过一年,但就在这一年时间里,他在家中看了很多物理学方面的书籍,这些书成为他脑海深处的一颗求真的种子,逐渐在他今后的人生中生根发芽。
1974年,为了能让弟弟留在城里,罗纪生毅然决然到青海省湟源县波航公社上山下乡,后来进入青海省电化厂工作。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罗纪生参加了考试。但尽管成绩优异,却因档案被丢失,未被重点大学录取。这个意外并没有让他退缩,1978年,他再次参加高考,以青海省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北京大学力学系学习。
罗纪生生前指导学生
严谨治学 诲人不倦
1982年罗纪生从北京大学毕业来到天津大学任教,这一做就是35年,为天津大学的教学和科研作出了重要贡献。《复变函数》、《张量分析与场论 》这两门本科生课程,他教了二十多年,《声波、水波、重力内波》这一门研究生课程,他教了十余年。庖丁解牛、深入浅出,罗纪生想方设法深入研究改进授课方式,吸引了一大批优秀学生到课题组深造,真正把对专业感兴趣的学生“领进门”。1996年和1997年他参与的教改项目“流体力学提高教学水平的改革”分别获天津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和教育部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6年罗纪生获得天津大学“第二届天津大学教学名师奖”。
罗纪生精心批改的学生论文
罗纪生对待学术一丝不苟,就在他逝世的前几天,还在为学生批改论文。红色的标注密密麻麻,几乎从头到尾全覆盖,很多细微的措辞甚至标点,罗纪生也一一改过。除了要批改自己学生的论文,作为论文评审专家,罗纪生每年都会收到全国很多高校寄来的盲审论文。评得细,评得好,每篇论文他都会认真“学习”,要把论文的原理思路都搞明白。碰到论文中出现的新思路、新方法,他会连着开四个小时的组会跟课题组师生交流分享。
在天津大学任教的35年里,他带了40多个硕士,25个博士,60%以上的研究生继续从事本专业领域研究,主要进入航天三院、航天六院、航天十一院、核九院、二十九基地、航空部门、高校、部队院校等单位,很多单位会主动联系罗纪生,希望他能推荐优秀的毕业生参加工作。
“罗老师不会跟我们聊太多生活上的事,基本都是工作和科研,但他会关心我们的职业发展。”刚从罗纪生教授课题组毕业的博士赵磊说,“罗老师说过,科研做得好他才推荐学生去工作,做得不好就不推荐。”
“你有事情就来找我,不来找我,我就认为你进展得很顺利。”这是罗纪生跟每一位进组的博士生都说过的话。除了工作日,每个周六日的上午,罗纪生都会准时来到科学楼的办公室,学生只要看到他办公室的防盗门开着,就知道“罗老师在。”
“不管做什么选择,你都会后悔,你总是把一个选择的好与另一个选择的坏比较,而你要做的就是让这个选择不后悔。”罗纪生在研究生《力学方法论》课上的这句话,让李晓虎豁然开朗,“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不管什么选择,你才不会后悔。”
罗纪生的儿子曾经问过还有两年就能退休的父亲,退休之后想干点啥。罗纪生说:“想写书。把这些年解决科研问题的思路整理成一本书。”罗纪生一直坚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青年时期的罗纪生
科学求实 兢兢业业
1983年,罗纪生师从周恒院士先后在职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1995年到德国柏林技术大学做了半年访问学者,2006年和2007年先后两次到帝国理工学院访问合作。多年来,他一直从事流动稳定性和转捩问题研究。在流动稳定性的非线性理论、湍流边界层相干结构的理论模型、三维混合层中大尺度结构演化、边界层的转捩机理和转捩预测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有关的数值计算上,他的贡献对整个学科组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
近10年来,他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重点基金3项,国家“973”项目2项,国防“973”2项,国防科技重大专项课题10项,及其他多项国防项目。他是国内公认的流动稳定性领域的著名专家,他参与的“湍流及其控制”的研究获2003年度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他所在学科团队2014年被评为教育部创新团队,他所属的空气动力学学科2016年被国防部门认定为“十三五”首批有国防特色的学科。
天津大学流体力学是国家重点二级学科,罗纪生是学科带头人之一。在周恒院士和罗纪生教授的带领下,流体力学专业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在流动稳定性和转捩预测,特别是近十几年来,在高超声速边界层的流动稳定性及转捩预测方面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被同行和有关的国防部门充分肯定。近年来,他参与领导的课题组在本领域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上发表了超过50篇高水平论文。
一次项目开题,合作方的代表在开题会间歇问过罗纪生一个学术方面的小问题,罗教授表示这个问题他没思考过,要回去想想。合作方代表也没在意,以为就不了了之了。不曾想两周之后,罗教授电话打了过去,非常详细地解释了之前提的问题。这件小事让这位和很多院校的专家教授合作过的企业代表很受触动,觉得天大的这位教授“很不一样”。
罗纪生生前工作照
性情敦厚 和蔼可亲
“从他身上看不到一点架子,想不出他生气的样子。”他时常教导同事和同学要“踏踏实实做人,实实在在办事,不要在意一时的得失,船到桥停,水到渠成”。他的朋友有院士、有杰青,也有刚入职的青年老师,大家除了对他在学术上的敬佩外,对他的为人充满敬重。
在同事眼中,罗纪生言必行,行必果,凡事讲原则不讲情面。“罗老师很乐于帮助别人,不分大事小情只要他答应,就一定想尽办法做到。”他有意提携后辈,很多争取到的课题项目都会让课题组的青年老师牵头,他从旁协助各项工作,不计较个人得失。
“一位谆谆厚道的兄长,一位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一位兢兢业业、踏踏实实的学者。”上海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长钱跃竑教授这样评价罗纪生。
“与罗老师相识已有20多年了,罗老师对于我一直是亦师亦友。不知道是不是所有在周家班读过书的人,反正我所认识的、知道的人,无不得到过罗老师无私的、不厌其烦的帮助。我们对罗老师的感激不只写在每个人的学位论文里,也深深地烙在心里。这些年学术界沙翻云起,罗老师是一股清流。二十多所一流大学,四个航天研究院的唁电胜过一切语言。一位真正的教授,一位敦厚的兄长,一位难得的好人。”航天十一院总工程师袁湘江这样回忆道。
罗纪生生前办公桌上的书籍资料和生前用的钱包
工作勤奋 生活简朴
罗纪生经常在家推演公式。他家里的书房里还摆放着几十年前结婚时买的书桌,桌子上摆满成摞的演算草稿和各类学术资料。攻破航空航天领域的难题是他打心底里的兴趣,他的爱人经常劝他多休息,他总说:“不累!我在推公式就是休息了。”
家属整理罗教授的生前遗物,发现很多发票,大多是因公出差或是项目支出。罗纪生的爱人说,“他也不是不报销,只是不太在意这些。”。他的钱包已经破损到只能放几张银行卡。儿子张罗着给他换一个,他觉得没必要。
罗纪生的办公室没有购置饮水机,每次都会端着水壶去隔壁学生的办公室打水喝。罗纪生习惯坐在小电脑桌前研究课题,旁边的大办公桌摆满了各类期刊杂志和书籍,足有一米多高。
罗纪生在长城
英年早逝 风骨永存
5月29日,正值端午节假期的第二天,当人们还在和家人共享天伦共度端午的时候,罗纪生却在赶往办公室工作时,因突发心梗,倒在了校园里。送医院后抢救无效,当天下午18时54分在天津市人民医院与世长辞。就这样,他永远地离开了挚爱的亲人学生,永远地离开了他工作了35年的天津大学。
“有罗老师在,可以把心放在肚子里搞科研。”学生们都觉得罗老师是课题组的“定海神针”。但现在罗纪生办公室的防盗门一直关着,学生韩宇峰说:“门关着,再也没有那种他在,心里就踏实的那种感受了!”
万兵兵是罗纪生下一届要毕业的博士生,他曾经看着师兄们在博士答辩后拉着罗老师合影,总觉得自己也能等到那么一天,那天罗老师会特意换上新白衬衫,会心的笑着。“但现在再也没有机会了。”
“对他的离去,我们深感突然、震惊和惋惜。他的家庭失去了这样好的一位亲人,天津大学失去这样一位优秀导师和杰出学者,流体力学界失去这样一位著名专家,这是大家无法弥补的损失。”在罗纪生教授的遗体告别仪式上,机械学院副院长曹树谦在悼词中说。
“相识气专组,别于追梦时。曾约赴湘畔,共谋意向情。前脚刚踏后,归来方知噩,爽约不尽情,怨艾痛心生。两日茶不思,梦萦相聚时,敢做真光生 ,树起大风期。今欲扛大旗,少缺擎旗手。”航天一院总师朱广生研究员在给罗纪生的纪念词中这样写道。
对他的逝世,他曾任职过的单位、二十多所高校、四个航天研究院等单位发来30余份唁电,他的同事、同行、朋友、亲属等发来210余条挽联,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李家俊、校长钟登华等领导到罗纪生家中慰问并参加追悼会,200余人到殡仪馆为他送行。
“一位谆谆厚道的兄长,一位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一位兢兢业业、踏踏实实的学者”,“一位挚友、一位朝夕相处的同事、一位深受学生爱戴的老师”,“痛失良师箴言常在耳,深明大义益教再求谁”千种哀思诉不尽,英灵风骨永长存。
敬爱的罗纪生教授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