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校内新闻 > 人物 > 正文

宁静而赤诚的先驱美术教育家

      2015-12-09       

宁静而赤诚的先驱美术教育家

――记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已故教授杨化光

宋雪峰

在天津大学迎来建校120周年的时刻,一本名为《永恒的记忆》的人物传记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了。没有发行仪式,没有座谈会,就像书中的主人公那样宁静,这本书的出版就像敬业湖畔一片深秋的落叶,只在微波荡漾的湖面泛起一圈涟漪,又很快回归平静。但天大建筑人知道,书中的主人公用阳光般的人格、精湛的艺术、赤诚的教导影响了一代代建筑学子。她就是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我国著名画家杨化光先生。今年,也恰好是她诞辰110周年。

父亲开明女儿聪慧 师范教育影响一生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422日,杨化光出生于热河省建平县(今辽宁省建平县)。其父杨国栋幼年时跟随家人从山东“闯关东”来到东北。深受孔孟之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思想的影响,杨国栋一直坚持“建设根本教育为先”的理念。杨化光和她的两位兄长有幸出生在这样一个崇尚现代文化、重视教育的家庭中,为他们日后相继通过官费、自费方式分别留学法国、德国和美国打下了基础。

在杨化光67岁时,循旧例应该缠足。杨国栋亲自将裹布扔掉,将她送入当时沈阳著名的私立女子学校――淑德小学,并取名杨淑勤。10岁时,她考入沈阳省立女子初级师范学校。杨国栋从《易经·文言传》中“坤文言:坤至柔而动而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为她取了学名杨化光。

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开明的父亲力主杨化光继续深造。1925年,杨化光成为北京女子师范学校(今北京师范大学)文科的首届学生。从此,杨化光与父亲一样,以发展教育为己任,为自身成才,也为天下女子的解放,走向教育兴国之路。

留学法国重拾画笔 巴黎美院打下根基

杨化光在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就学期间主攻西洋文学。来到巴黎后,自幼喜爱画画的她被艺术之都随处可见的名家绘画和雕塑作品所震撼。既不懂透视原理,又不曾学过人体解剖学,从未有过素描基础的杨化光不顾身边人的讥讽,拾起画笔,向着梦想启航。

杨化光的坚韧和勤勉使她的绘画技艺突飞猛进,许多热心人主动与他切磋画技,而杨化光也把目光聚焦在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上。巴黎美院是世界四大美术学院之一,1929年,当该院发布招生消息后,杨化光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考试题目是限时完成一张希腊人物全身石膏像的素描。开始时杨化光有些紧张,很长时间没有动笔。后来她发现自己前面一位法国青年考生画得相当出色,于是她灵机一动,一面观看实物,一面参考法国青年的笔法,很快完成了素描。录取结果出来后,杨化光得偿所愿。

杨化光师从油画大师卢锡恩·西蒙教授学习油画,与徐悲鸿、刘开渠、雷圭元、庞薰琴、黄显之、秦宣夫等国内外知名美术家或先后同学、或为同窗密友。杨化光珍惜宝贵的学习机会,夜以继日地在画室写生,或在卢浮宫临摹、观赏。为求精通法语,她远离华人聚居区,独自寄居在一个法国家庭中,这也是她归国几十年后法语依然流畅自如的秘诀所在。

旅法画展展现才艺 举家搬迁落户北洋

1932年,杨化光结束在法国的学习乘船回到祖国。执掌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今中央美术学院)的杨仲子先生曾聘请杨化光到艺专西洋画系教授油画,终因爆发学潮学校停课而未果。1933年秋,杨化光在北平中山公园举办了旅法个人画展,北平美术界知名教授、友人纷纷到会表示祝贺。美术界同仁评价她的油画作品“构图精巧,色彩浓郁,笔解细腻,意境深邃,是国内为数不多、出色地承继学院派画风的大家。”北平《晨报》以整版篇幅刊文对画展予以报道。同年杨化光与留法多年的化学家王文中教授结为伉俪。

抗战爆发后,杨化光随同在山东大学、四川大学任教的丈夫王文中教授,颠沛流离在重庆、峨嵋等地。此时的杨化光虽赋闲家中,仍不时与徐悲鸿、常书鸿、吴作人、王临乙等美术界好友切磋技艺,参与各种抗战救国的美术活动。抗战胜利后,北京美术家协会在北京成立,徐悲鸿担任会长,她和李苦禅等画家被选为监事,为促进美术事业的发展积极活动。

1948年,应北洋大学校长张含英邀请,王文中到北洋大学执教,杨化光与丈夫一起举家迁到天津,入住北洋大学教师宿舍。此后,杨化光短暂在天津土木工程学校任教。1952年院系调整中,北洋大学定名天津大学。1953年,时任天津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教务长的潘承孝推荐杨化光到天津大学建筑系美术教研室任教,开始了她在天津大学34年的建筑美术教学生涯。

执鞭天大桃李芬芳 豁达开朗直面人生

来天津大学任教后,杨化光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她不仅承担着日常授课和教研室工作,还常常伏案编写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绘制示范图。她经常带建筑系的学生外出写生,塘沽、承德、北京都留下了她和学生们忙碌的身影。在上海等地召开的全国高校专业教学大纲修订会议上,杨化光专门介绍了天津大学建筑学专业的美术教学经验。“文革”前这十多年,在徐中、杨化光等一批优秀教师的努力下,天津大学得以跻身为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齐名的四大国内建筑系名校之一。

曾经作为杨化光先生的学生,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的彭一刚回忆恩师时感慨,“天津大学建筑系的毕业生,一向以基本功扎实而受到各方面的认同,这和在校时的美术课教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而在美术课的老师中,杨化光先生不仅资历最老、学历最高、功力最娴熟,而且教学态度认真、和蔼可亲,深受学生们的尊重和爱戴。”

“文革”开始后,杨化光夫妇也没能幸免,她的“罪名”是“特务”。杨化光创作的近200余幅画作,齐白石、徐悲鸿、傅抱石、吴作人等友人馈赠的珍品几十幅被焚烧和偷窃得一干二净。杨化光子女回忆,仅徐悲鸿先生的画就有多幅。还有1947年齐白石老人赠予的“虾”,上题有“化光法家雅正”。然而豁达的杨化光与丈夫互相劝慰,忍辱负重,即使在住“牛棚”、冬天睡凉炕的情况下,她仍表现得非常乐观,与“战备疏散”时所去宝坻县孙家庄的村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赤诚胸怀彰显魅力 美术教育国之先驱

虽然受到迫害,无法从事美术教学工作,杨化光想的是“如果手生了,将来如何教学生?”在政治环境稍稍宽松的时间,她拿起外孙子的画笔,用小学生六色水彩颜料开始作画。

“文革”结束后,杨化光已是古稀之年。她虽受高血压、心脏肥大等疾病困扰,特别是80年代末视神经萎缩,但她从未畏难止步,时时在创造机会,寻找绘画题材。在此期间,她画了近百幅风景、静物、花卉的水彩画,一些作品先后在日本、韩国、科威特等国家和我国台湾等地展出,被誉为“恬静高雅、功力深厚”。

一些青年画家也常登门造访、求教,杨化光从来都是热忱相待,认真讲解。虽然退休了,她仍然十分关注建筑学专业的美术教育、艺术修养课程。时任天津大学美术教研室主任的章又新常到杨化光家中与她研讨,杨化光总是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心得、相法和建议提供给他们作参考。

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津机械学院教授周恒先生回忆起自己与杨先生的交往,说自己“是搞理工的,是艺术上的门外汉,平常也不是一个善于与人交往的人”,但“偏偏只常去看望杨先生一人”,原因就是,“杨先生在她年轻时代成长的过程中,既吸取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吸取了西方文化中的精华。这两者在她身上形成了有机的结合。而这两种文化的精华恰好又各自把另一方的糟粕挡在了外面。这样就使得她在人格上有独特的魅力。”

背景:《永恒的记忆》是为了纪念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我国著名画家杨化光先生诞辰110周年,由其子女收集整理,在建筑学院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大力支持下出版的纪念文集。文集收录了杨化光先生前半生的口述记录,以及其家人回忆整理的“化光生平”。杨化光的生前的同事、朋友和学生及其家人为该书撰写了大量纪念文章,向世人展示了杨化光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家伟大的人格魅力。该写还收集了杨化光先生的部分遗作。

附:杨化光先生部分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