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校内新闻 > 人物 > 正文

印象·李小英:事业家庭并重的青年女科学家

      2010-01-30       

  近日,在天津大学精仪学院从事科研工作的李小英头上多了一顶“光环”——“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这个全国仅有5名女性科学家获得的奖项,让素来低调的李小英以一种她并不熟悉的方式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吸引了人们的关注。媒体的频频到访似乎打乱了她日常的科研工作,她却也在不适应中努力适应,一切都按部就班地进行。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是由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等联合评选产生的,其含金量不言而喻。这位出生于1968年的女教授、博士生导师,面对“女科学家”的称号,却始终说自己只是一个“女科研工作者”。“这样的称呼才会让我感到安心。”李小英说。

  李小英说,她从小就喜欢物理,希望长大之后能够去探索宇宙的奥秘。对于这个从小就时刻带着“问号”的女性来说,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成绩也许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在一个并不寒冷的冬日,记者对李小英进行了专访,走进了她那事业与家庭并重的精彩的人生世界。

  体验:重回校园后的心灵之静

  初见李小英,给人的感觉是一种大气的女性美。端庄却不失活泼,低调而集聚思想。

  在天津大学这样的以工科见长的重点高校中,李小英的实验室规模并不大,甚至可以说有些“微小”。一间40平方米的房间,被分割成光学实验超净室、电路实验工作台、机械加工台、资料查阅区和办公区等几个功能区域。李小英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将实验室装扮得十分温馨,布置得井井有条。

  量子光学,这个对一般人来说有些费解的科研领域,李小英做起来却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虽然已经放假,但她仍然每天都到实验室工作,“假期是静下心来集中精力搞科研最好的时间段。”她说。

  1989年,李小英在天津大学取得了学士学位。对校园之外火热生活和精彩世界的好奇和想往,让她走出了学校,在家乡太原做了一名公务员,过上了许多人向往的稳定生活。

  但每天没有太大区别的工作,让李小英感到了些许厌倦。她说,“当时觉得抬眼看看,就能知道自己20年之后的样子。”儿子的出生,也让她希望能够尽自己的努力为下一代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而校园生活,正是她想要的。

  就是怀着这样单纯的想法,工作7年之后,李小英考取了母校天津大学精仪学院的硕士研究生。与读本科时相比,虽然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重回校园的她却感到“心反而静了下来”,对科研的领悟也更加深刻。这个时候,她发现了科学研究的魅力,也让她坚定了自己从事科研的决心。

  1998年硕士毕业后,李小英选择到山西大学光电研究所攻读光学专业的理学博士学位。“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对儿子的思念。”在采访过程中,李小英是那种时刻让你感受到母性的光环的人。“儿子”是她最常提到的字眼。这会让你知道,除了“科学家”的身份,她还是一个母亲。

  领悟:千回百转后的曙光

  李小英多年从事量子光学、量子信息和非线性光学方面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在利用光纤产生非经典光场和应用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在Phys. Rev. Lett.、Optics Express和Opt. Lett.等重要学术刊物和CLEO等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被SCI他引三百七十余次。2005年,李小英结束了在美国西北大学的博士后工作,回到天津大学精仪学院从事科研工作。在“985”工程和“教育部优秀人才计划”的支持下,李小英在自行设计和搭建的利用光纤进行量子信息处理的实验平台上,开展了利用光纤进行量子信息处理的研究工作,首次在国内实现了利用光纤产生量子关联光子对的实验,并且分析了其频谱特性和相干性,实验获得了高相干性光子对和全光纤频率纠缠光源,演示了不同纠缠源之间的量子干涉这一量子信息处理的关键环节,为进一步开展光的本性和量子信息处理技术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谈及科研,李小英似乎总有说不完的话。也许是科研工作给她带来了太多的感悟。“做科研不但要有明确的目标,还要有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忍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任何科研的突破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往往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努力。”她说。

  科学研究对每一个人来说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对李小英也是如此。她认为,实验中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但千回百转之后总能见到曙光,这种经历不仅有助于培养信心,还能磨练一个人的耐心。“通过科研的窗口让我接触到更丰富更精彩的世界。”她说。

  发现:丰富和谐的科学之美

  多年的科研工作使李小英体会到,科学现象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往往会折射出不同的物理实质,而不同的物理规律又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观察到他的实质。科学的这种丰富与和谐优美容易形成科研工作者开放的思想还有宽容的心态。当用这种更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的时候,就会发现他们身上都有很多亮点,每个人都很独特,都有才华。这种发现也会给自己带来很多喜悦。

  李小英常常觉得自己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她说在自己的成长中,遇到很多人给了自己指导和帮助。学科带头人郁道银教授经常和她讨论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教导她更好地帮助团队中更年轻的学者。还有她的恩师彭堃墀教授和谢常德教授,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执着追求,深深感染了她,让她愿意为科学事业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如果说这些年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绩,这些成绩不属于我个人,属于我所在的这个团队。团队中宽松的科研氛围,老先生们和同事们、学生们的帮助,是我成长的动力。每当我看到学生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就会觉得自己做得还非常不够,还需要继续的努力,努力思考和实践如何将科学知识深入浅出地传达给学生,让他们感受到科学之美。”李小英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坚持:对女性科研工作者的心里话

  对于同自己一样从事科研工作的女性,她建议说,“最重要的就是努力和坚持。有时候回想自己经历,觉得如果在20岁的时候就能意识到这一点是如此重要的话,现在的自己可能会做得更好。”

  面对繁重的科研工作和自己的生活,李小英觉得找好“平衡点”十分重要。她说,“作为女性,在家庭和培育孩子方面承担着很多责任和义务,反过来,一个和谐的家庭对于女性工作者是很好的支持和动力。不管工作再忙,任务再重,也不能把自己搞得太累,要注意劳逸结合。如果被工作搞得精疲力竭,就很难细心地照顾家人,也很难耐心地去指导孩子,这样长期下去就会恶性循环,影响工作。”

  面对社会上关于男性更适合从事与理工科相关的科学研究工作的普遍认识,李小英感慨地说,“其实许多女性也很有这方面的天分,只要积极努力地投身到科研工作中,女性也一样可以做得很好。”

  李小英本人的经历,也许给了这句话最好的诠释。(记者  孟兆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