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医学部供稿)自大年初三临危受命,天津大学天津医院副院长徐卫国亲自挂帅,作为天津市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的副领队驰援武汉。迄今,他已经在疫情的风暴中心奋战了27天。
以点滴实干汇聚坚实力量,让身边人安心,也让远方的我们更有信心。
今天,我们连线了徐卫国院长,让我们一起聆听他的抗“疫”故事。
问:天津市援鄂医疗队的组建协调了我市多家医院、多个科室,甚至包括疾控系统等等,您能为我们介绍一下,这样的人员构成是出于什么考虑,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徐卫国:我认为主要是结合疫情的具体阶段性情况分配,相对的援助目标不同,人员构成也不同。比如,第一批、第二批医护人员主要针对治疗新冠肺炎患者,那么就是以开展病区治疗为目的组建队伍,所以配备的多为呼吸专业、重症专业的医生和护理人员。由于新冠病毒传染性较强,我们也需要感控人员来把握整体的医疗防护、感染控制,例如穿脱防护服、戴护目镜的规范性,以及感控流程和相关的时间节点等。这次驰援的每支医疗队伍、甚至细化到每个医疗小组,都安排了感控防护的专家。此外,还要有指挥人员,包括医疗管理、行政管理以及负责当地接洽的联络员等等。而前往恩施的医疗队还考虑到当地全市的整体防控、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因此增加了疾控系统的工作人员。
问:您是在什么时候接到工作任务的?来之前有什么准备?
徐卫国:从出现新冠肺炎患者开始,我所在的天津医院就按照市卫健委的部署开始着手准备了。来之前主要是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接受培训,比如手卫生、穿脱隔离衣、防护面罩,穿脱防护服等。特别是脱防护服,如果操作不当,很可能因为暴露而导致感染,所以这是医院培训的重中之重。二是学习国家发布的新冠病毒防控指南,尤其是里面的防护知识以及诊断和治疗的指导标准等。对于我个人而言,我在大年初三的晚上接到通知,连夜准备,第二天就奔赴武汉了。
问:那么物资也是连夜需要筹备好?
徐卫国:是的,连夜就将各种物资准备齐全,在此过程中市卫健委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除了物资筹备工作,更重要的工作是组织建设。比如我们医疗队的138人来自16个单位,如何快速将这些人员打造成运行高效、执行力强、作风过硬的队伍,都需要在短短的1-2天内完成。
来到武汉,我们马上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对医护人员进行了培训。因为我们接收的是一个曾经废弃的病区,不仅要先熟悉医院的平面布局、内部医疗流程,还要建立自己的管控机制,时间非常紧迫,因为患者已经在病区里等待救治。28日出发,29日凌晨三点入住武汉,30日就已经进入病区去救治患者了,我们一天都没有耽搁,真的是在与时间赛跑。
问:能否请您给大家讲一下是如何在短时间打造出一支战斗力强、作风过硬的队伍呢?又是如何对他们的工作进行分配、细化的呢?
徐卫国:主要是两方面。
一方面是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我们按照市卫健委的要求及时成立了党支部,以专业党员为骨干,成立了小组。其中,医生10个组,护理部8个组,还有专业治疗组、护士部等,实行层级化管理。此外,我们也进行了战前思想动员,号召大家发扬白求恩精神和救死扶伤的光荣传统,团结奋斗、共克时艰。
另一方面是实地建设与技术培训。29日中午,支部与相关感控医护专家组人员就去武钢二院进行现场勘查。当时的防护物资非常紧缺,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我决定一个人进入医院,在最短的时间内摸清内部情况。好在当时天津的首批援鄂医疗队正好在楼下,对我们的勘查工作给予很多指导。由于年久失修,医院条件极其有限——电路损坏,甚至有些插座都是烧坏的,监护用品、药品、患者床单位都不足,可是当天患者已经收了50多位。为解决燃眉之急,我们尽快组织大家进行了包括平面布局、医疗流程、感控环节等技术培训,其中我是负责平面布局培训方面。国家卫健委也派来专家,针对整体的病情诊疗等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培训过后,我们即刻以组为单位,再次开展防护方面的实地操作练习。尽管面临着环境陌生、物资紧缺、设施缺位等诸多问题,医疗队还是克服重重困难,30日下午准备就绪开始收治患者了。
问:那医疗队进驻的武钢第二医院目前条件怎么样?运行状况如何?
徐卫国:应该说通过我们短短3天的高效建设,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比如,刚接手时医疗条件很差,没有设备带,也没有安装在病房墙上的氧气管道为患者提供氧气,我们医护人员就用“土办法”——推氧气瓶,氧气瓶一米多高,比煤气罐还重些,每天往病房推40罐;没有卫生院收医疗垃圾,我们医护人员就自己捆扎、清运;在氧气、药品、物资不足的情况下,我们还要抚慰患者心中的不安……
为了尽快完善运行机制,我们建立了晨交班制度,并纳入武钢二院的联络员以确保信息畅通。同时,尽量解决医院本身的硬伤障碍,监护仪不足我们就和一队穿插使用,没有心电图机器就去二院的仓库找。
在各项工作稳步推进的过程中,我们重点以落实医疗十八项核心制度为抓手,规范医疗行为。其中三项重点执行内容由我负责:三级医师的查房制度、病例书写制度和护理部的查对制度。三级医师的查房制度要求管床医师和上级医师每天上、下午对重症和危重症患者进行巡视,如何证明巡视,就是病历书写制度,把对患者的病情分析写进病例里。护理部的查对制度是要“六查八对”,包括对输液液体用药、有效期、医嘱的落实等情况进行查对,通过这条制度,我们及时排查出医院的多批过期药品,避免了重大的安全隐患。
短短的3-4天就步入了正轨中,队员也是非常的尽责、有担当。
问:现在救治的病人数量大概是多少?
徐卫国:现在通过精心的治疗,收获成果不错,我们这个病区,开放床位是57张,截止今天,出院病人有39人。经过治疗,病人的整体情况还不错,出院时很多患者都录了视频,对天津医疗队表示感谢。
问:目前医护人员每天需要工作多久?这样连续的工作,大家的身体和心理情况如何?
徐卫国:奔赴武汉时,我们的目标就是“打胜仗、零感染”,所以做好医护人员的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我们坚持把感控工作渗透到每个环节,比如,制定了严格的驻地消毒杀菌制度,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医护人员。按照规范,我们每位医护人员的工作时间是每班4小时,但由于住地较远,加之涉及穿脱防护服等感控工作,基本每班下来都需要6至7小时,而且穿上防护服后行动不便、工作强度大,这对大家的身体和心理都是很大的挑战。
但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我们的医护人员已调整到积极乐观、理性平和的良好心态。一开始才到武汉时,我自己内心都十分紧张,比如防护物资紧张、戴护目镜起雾看不清楚,医疗队那些80、90后的孩子初期难以适应武汉湿冷的气候,加之心理紧张,他们浑身贴着暖宝宝再套上防护服,进入病区后还是直打冷颤。一周过后,大家已经能坦然面对了,他们笑称“暖贴现在也不需要贴了,我们也能安心地治病、护理了”。
其实说到护理,新冠肺炎的护理工作十分繁重,因为老年病患较多,这些人群生活无法自理,且又是相对隔离的状态,没有家属陪护,所以繁重的护理工作都由护士来承担,吸氧、输液、发药,还要铺床、喂饭、打水、清理大小便……每项操作都面临着高传染的风险。但他们还是兢兢业业,任劳任怨,默默承担这一切工作,得到了患者们的一致认可。
问:面对这样负荷的工作量,您如何疏导前方医护人员的心理、精神压力呢?
徐卫国:在缓解医护人员紧张情绪、增强信心方面,我们多措并举。而作为指挥部的副领队,同时作为一名有专业知识的医生,我一直认为越是危险和困难的地方,越要冲在第一线,这样才能凝聚整个医疗队的精神和力量。所以我坚持确立“队长查房制度”:带着医疗队医生专家组组长、护理部专家组组长等每周进“红区”,逐一查看传染概率最强的重症、危重病人,做好表率作用,就是给整个团队一颗“定心丸”。
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症患者的救治,难点在哪?
徐卫国:由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不一,有些患者进展非常迅速,需要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这样的患者不在少数。对于严重低氧血症的非药物治疗,目前机械通气及ECMO,效果似乎都不是特别理想。同时,对于把握氧疗的升级时机,还需要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药物治疗方面,至今尚没有得到广泛共识的抗病毒特效药。
新冠病毒侵犯机体后,会迅速激活T细胞,产生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白介素6,前者会刺激单核细胞再次产生大量的白介素6,形成细胞因子风暴,所以目前IL6单克隆抗体药物希望可以提高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这种药物是用在风湿性疾病领域的老药,也就是遵循“老药新用”的思路。同时,中医中药在防控新冠肺炎中的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问:除了临床救治之难,目前在这个非常时期,您觉得还有哪些亟需解决的困难?
徐卫国:危重病人的救治,我们会请专家组提供一个详细的文字方案。除了对症治疗,我认为难点还集中在对患者的心理援助、人文关怀。有些患者没有家属陪护,我们医护人员就是患者的家人,要给他们耐心的鼓励和安慰,纾解病人的压抑情绪。
目前,我们所在的武钢二院,很多疫情防控亟需的医疗设施不完善,比如前面提到没有氧气管道,就只能用氧气瓶而无法使用呼吸机,我们知道新冠肺炎会引起呼吸衰竭,对大多数重症患者来说必须要吸氧,尤其是高流量氧气,氧气供应短缺就会影响患者的治疗。目前我们只能加大氧气瓶的使用频次,确实需要使用氧气管道的就抓紧时间联系转院,但现实情况是床位紧张,转院也很麻烦。
问:从现在来看,新冠肺炎患者的诊治疗程是否比普通病毒性肺炎要长?
徐卫国:目前来看,我们对病毒的认识还不够深入,一直在摸索中。近期发布的第六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可以看出专家组也是在对前期医疗救治工作的分析、总结中,不断修订诊疗方案。
新冠病毒属于传染病,控制传染病的三大原则: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目前我们认为人群是普遍易感染的,所以把握前两条就极为关键。但我们对病毒的认识比较有限,就难以科学的论证。比如传染源,我们可以明确患者具有传播性,但对于他何时开始传播、哪个阶段的传染性最强等却难以明确,此外,患者出院的标准也随着对病毒认识的深入而不断调整,治愈后是否还具有传染性,无症状传播、聚集性疫情不时发生,都是现在棘手的问题。再说传播途径,飞沫、接触、粪-口、气溶胶,是不是还有其他因素,都无法确定。这都给救治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掣肘。
问:目前您所在医疗队的医用物资、生活物资是否充足?
徐卫国:来到湖北确实一度非常紧张,有时候真如网上所说,“不是告急,而是没有。”我们医疗队的物质储备坚持到晚上8点就面临巨大的缺口,第二班医护人员进入医院后就没有了,只能立即多方筹措。
一提到此处,我就觉得十分感动,还是要感谢市卫健委。市卫健委火速帮我们从家里协调,尽管天津市各个医院的条件也很紧张,大家还是凑了一批物资。航班停了,物资没法送到一线,市里就捐赠了两辆120救护车,每个车配3名司机,师傅们“歇人不歇车”,星夜兼程开到武汉,最终将防护物资送到我们手里,缓解了燃眉之急。在这么艰难的情况下,市里一直在满足医疗队物资的基本供应,保障医疗工作的正常有序运转。
虽然近期来讲物资还是紧缺,但国家已经在统筹安排调度,除了天津调运的物资外,还能从武汉领到一些,初步缓解了供给紧缺的局面。
问:连日来战“疫”在最前线,在您看来,现在疫情发展到什么阶段了?
徐卫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果断,对疫情防控做出有力部署,中央对湖北省委主要负责同志职务进行了调整,并把“尽收尽治”作为当前防控的重要工作,全力实施拉网式逐人筛查甄别,这是控制源头、阻断传播的关键措施。此外,党中央还要求全力加强社区管控,实行24小时最严格封闭管理措施,压实基层防控责任,把隐性感染者、确诊者的密切接触者、疑似病人和确诊病人找出来,不落一户、不漏一人。伴随着解决存量、控制增量的措施进一步落实,目前确诊病例呈下降趋势,存量正在加速消化,这都是振奋人心的好消息。
但另一方面,我们仍不能轻言拐点,疫情防控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确诊患者的人数不容小觑,医院的收治压力依然存在。从目前的数据情况来看,传播仍在继续,只是控制的力度加大,传播的力度减弱了。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疫情的传播还没有停止。钟南山院士也表示,虽然做了很大努力,但武汉还是没有完全阻止人传人。行百里者半九十,疫情的防控工作一定要严格标准,久久为功,才不会让之前付出的努力打水漂。
问:要是这些隐藏患者都找到后,以您看来,什么时候才是疫情真正战胜的时候?
徐卫国:我个人来看,可能还有2-3个潜伏期,大概1个月到1个半月。尽管新增病例数有减少的趋势,但是现有确诊病例基数仍然较大,由此堆积出的密切接触者数量众多。加之在企业复产复工的趋势下,疫情防控也到了最吃劲儿的时候。从形势来看,过程可能还不止1个周期。根据SARS的经验,新冠病毒也与环境有关,天气回暖应该有助于疫情的缓解。这仅是我个人的观点。
问:如果不是有这样的一个突发疫情,本来这个时候您会是怎样安排自己的工作、生活?
徐卫国:健康是最基本的民生,天津医院在市卫健委的指导下、在马信龙院长的带领下、在天津大学的支持下,给老百姓提供优质、满意的医疗服务一直是我们最大的愿望。天津医院以“一老一小一急一投诉”为抓手,改善老年人及儿童就医、院前急救、投诉办理、社区用药等问题,着力解决百姓看病就医的痛点、难点、堵点,让大家享受到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这也是我们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聚焦的重点工作内容。同时,我们也一直注重学科与人才队伍的建设,学科强了才有优秀的人才,才能提供更优质、满意的服务。近年来,天津医院在科学研究、文化融合、健康服务等方面与天津大学开展密切合作,聚焦卓越医学人才培养,促进临床科学问题、技术的研究与转化。这就是医院“在做的”,也是我们“一直要做的”。
在生活方面,我作为“70后”其实能代表很多人。上面有年迈的父母,下面有年幼的儿女,我在中间层,虽然医生这份工作让我颇有成就感,但对自己的家庭却有所亏欠。身为儿子,常无法尽孝于父母;作为父亲,无暇照顾孩子的学习生活;作为丈夫,生活的重任只能交给妻子承担。所以看到天津大学开展为天津市医护人员子女提供线上公益家教活动,真的切中需求,我们十分感动,也十分感谢。
疫情就是命令,白衣就是战袍。截止目前,天津大学各附属医院已派出逾百名医护人员冲锋陷阵,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筑起了生命防线。
临危受命,尽锐出战。从改建病房、建立运行体制,到精心救治患者,治愈率不断提高,医疗队不断传来患者治愈出院的好消息,广大医务人员功莫大焉!
我们向所有医护人员致敬,你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编辑 焦德芳 陈铮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