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话剧《侯德榜》2018版公映轰动校园
天大师生:愿意将这份家国情怀传承下去
“不能出一点差错。”“不是一点,丝毫,丝毫。0.0001都不能差。”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求实会堂里两位演员在对戏,这是话剧《侯德榜》的排练现场。
由天津大学师生自编自导自演的的大型原创话剧《侯德榜》2018年4月4日再一次搬上舞台。尽管4月2日和3日已在校内进行过两次预演,但这次公演现场依然爆满。事实上,《侯德榜》自2014年6月立项起,几经打磨,曾分别于2015年12月5日在天津大学求实会堂公演,2016年11月30日在北京天桥剧场公演,2016年12月6日在天津津湾剧院全市公演。每场公演都座无虚席。此次推出的《侯德榜》2018版,是天津大学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学校美育工作改革,在2017年对大型原创话剧《侯德榜》的再度创作,并由国家一级编剧兼导演许瑞生先生担任导演,原天津大学影视学院表演系系主任高深及著名编剧范赵宁担任编剧,天津大学艺教中心教师、青年作曲家冯公让老师创作音乐。
许瑞生导演
导演许瑞生:天大师生让我感动
3月28日中午12点半,导演喊了一句“收工”,现场联排人员陆续停下手头工作,到指定区域用餐。上午9点半便从市区赶到天大新校区排练现场,连续3个小时的工作之后,导演许瑞生,国家一级编剧兼导演,慢慢起身说:“我先去找个地方抽根烟。”
半小时之后近距离坐下来,才看到许瑞生略显稀疏的头发只是鬓角有一点花白,皱纹不深,眼窝微陷,说话清晰利落。如果不是许导自己说:“学校这么大的支持,是我从业40年来遇到的第二次,让74岁的老汉我很高兴啊!”旁人绝对想象不到这样充满精气神的人已七旬高龄。
“前期许导进行了剧本创作,2018年2月1日建组,分部分排练,3月11日完成配乐录制,之后就是大联排。每一部分都得许导亲自把关,整个过程强度真的很大,我们有时候都感觉累,许导非常辛苦,他对工作的认真态度值得我们学习。”担任本次话剧执行导演的天津大学艺教中心教师盛宇介绍。
而许瑞生感受到的是快乐,“我做事随情尽兴,什么困难在我面前都不算事儿。整个话剧的创作过程我觉得很快乐,话剧题材是我喜欢的,天大师生的‘实事求是’以及学校的支持让我感动,我必须去尽好这一份责任心,让自己问心无愧。”
尽管创作的过程是快乐的,但事实上为了尽可能回溯当年的历史,从2014年起,主创团队便奔赴南京、北京、大连、塘沽等地,遍访侯德榜的后人,考察侯德榜的制碱工厂,同时查阅书籍和历史文献千余份。主创团队希望还原一个真实的侯德榜,也希望让侯德榜身上的科学精神、家国情怀浓缩在这部只有13幕的话剧中。
冯公让老师
配乐创作冯公让:平凡最伟大
“2018年元月18号晚上我拿到剧本,通读一遍之后酣畅淋漓,舞台和画面感瞬间浮现,一下子就调动起我的创作欲望。”天津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副主任、青年作曲家,同时也是大型话剧《侯德榜》的配乐创作者——冯公让谈及。
从2017年初开始,创作组成员便将立项两年半时间以来的所有素材重新整合,反复推敲,经天大师生等多人之手进行剧本再创作,最后由导演许瑞生历时18天修改润色,在2018年1月份定下初稿。
如此下来,18日晚上冯公让拿到的剧本已是十几次修改后的基本定稿。20号他便开始投入创作,此时距离2018年2月1日的话剧建组只剩11天。为了不给后期的联排造成影响,冯公让在11天之内紧锣密鼓完成了整个配乐创作的核心部分。剧组建组当天,他告诉许瑞生导演已经完成了大部分配乐创作,“您放心,绝对不会因为音乐耽误后期的合成、联排等工作。”这是他当时的承诺。
也是在2月1日,大家才得知,冯公让老师在几天前被确诊患有肛肠方面的慢性病,而这个寒假无疑是动手术的最佳时期。但是,《侯德榜》配乐创作尚未完结,即将赴上海展演的北洋民乐团也需要冯公让老师的指导,“话剧创作人手不充分,每个人都身兼数职,而音乐这部分该呈现怎样的效果只有我最清楚,所以我得把一切安排好之后,才能安心做手术啊。”于是,与医生协商之后,冯公让定在了3月19日动手术。
配乐的创作,除了核心部分的缩谱之外,还有配器、做总谱、分谱、校对、修订等多个环节。“这么好的剧本,能配什么样的音乐或者什么音乐语言更合适呢?被太多的问题困扰着,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唯一方法只能是去一遍遍地读剧本。”冯公让说。为了准确把握人物内心情感,他常常会扮演对应角色,行动、语言、神态、现场调度等,都按照剧本所写去逐一体会。据他介绍,剧中有一幕侯德榜思念太公(侯德榜的爷爷)的场景,他便是这样体会出来的。“一弯清月高高挂在夜空,侯德榜拿着电报,缓缓走上高处……”冯公让静静地将刻在脑子里的剧本描述出来,“我创作这段曲谱是在白天,剧本场景设置是在晚上,那我就闭着眼睛,模拟夜晚,也举着剧本走向我家的高处。全身心集中时,当时真的能体会侯德榜复杂的心情。”就是基于这样的体验,诞生了《侯德榜》配乐中的第七段《念太公》。不少剧组成员都表示:“这段音乐,第一遍就听哭了。”
话剧《侯德榜》配乐总谱包括序、手足情、念太公、踏车读书、出碱等共17段,而冯公让创作着力表现点在“情”字上,侯德榜与太公的亲情,与张淑春的爱情,与范旭东的友情等等。这么多情感,创作突破口却是在张淑春——侯德榜之妻部分。在他看来,侯德榜夫妻聚少离多,张淑春无疑是孤独而痛苦的,但她又坚定地支持侯德榜的事业。“张淑春大字不识几个,而侯德榜是留美博士,在文化层面差异这么大,但侯德榜每每遇到困难,总会想到妻子,因为他们相识相知。可以说,侯德榜对科学事业的追求,就是张淑春对科学的追求。”为了表现张淑春复杂的情感,冯公让在配器时也费了一翻功夫。琵琶听起来具有颗粒感,对于表现凄婉、缠绵之感很合适,“但之前选择的并不是琵琶。别的乐器总觉得感觉不对,后来经多次斟酌还是决定用琵琶。”
现在手术后修养中的冯公让回顾创作,说:“我在写的时候觉得侯德榜这个人物很伟大,写完之后又觉得他很“平凡”。他做了于中国于世界于人类都非常伟大的事业,成就了他伟大的一生,但恰恰这个人是很“平凡”的,他待人的朴实、真诚和对求真求是的朴素的热爱,品味起来其实真的很朴素、很平凡。我这才豁然意识到,这份“平凡”才真正的伟大。”
话剧《侯德榜》参演人员
北洋话剧社同学:对侯德榜的大义有了更深的体会
3月5日开学之初,天津大学北洋话剧社的同学们就接到了《侯德榜》话剧参演任务。他们大多只能担任群演,而由于话剧社人手不足,学生演员又得一人分饰多角,能与专业的导演、演员、团队合作,每一个人都兴奋而紧张。第一次见导演的前一天晚上,大家一拿到剧本,就马上开始熟悉剧情,琢磨自己为数不多的几句台词。“见许导那天我们在开往排练地点的车上,就在互相对台词了。本来让我们看着剧本读给导演听的,结果我们直接带着感情背出来了,当时真的非常紧张。而且我们说完词之后许导竟然有几秒钟的沉默,可把我们吓坏了。可结果,导演吃惊地说:‘哎,这比我想象得好啊。’听到后才松了一口气。”话剧社成员邹鸿博回忆当天的情景说到。
为了尽快提升表演水平,话剧社在开学第一周就开始了这学期的早操训练。每周周一、周三和周五早上7点,成员们会在青年湖边出操练声;而在平时的排练过程中,大家会抽休息或没有戏的间隙,完成作业、补补落下的课程,兼顾学业同时好好拍戏的过程无疑是紧张而辛苦的,但邹鸿博觉得学到好多,“我们会看专业演员的舞台表现等,有时候导演指导别的演员这儿应该这么演,那儿不应该那么说的时候,也会去思考为什么这么做。我们就在后面偷偷地学习。而且侯德榜身上体现的正是实事求是、有责任有担当的家国情怀,我们在参演时,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很受触动。”
这次话剧参演人员较多,化妆人手不够,话剧社的同学们就需要自己掌握基本的化妆手法。“先上妆油,然后海绵湿水,用五号打底,再散粉定妆。喔,最后还有腮红。”邹鸿博指着手机里备忘录一项项地介绍。对于定妆,同样在剧中饰演多个小角色的大一学生余衡则略显尴尬地摸了摸自己的头发,“我的头发以前不是这样的,因为得扮演清朝人留辫子,所以只能把两鬓的头发给剃了。而辫子挺长而且重,为了保证我们跑啊跳啊不掉下来,固定得特别紧,感觉很不舒服。”余衡说。
作为北洋话剧社“大家长”的社长郭智超,在2016年就已经参演过《侯德榜》,这是他第二次走进《侯德榜》剧组。“与之前相比,我感觉这次剧中的人物更加丰满立体,他有严谨、坚韧、顽强等品质,但同时也有犹豫,有对妻子的愧疚等情感。两次参演下来,我对侯德榜的这种大义有了更深的体会。”
通过近二十天的接触,导演许瑞生对天津大学学生,尤其是话剧社同学的表现感到很惊喜。“群演的同学演这个角色可以把那个角色的台词背下来,串几个角色,演的很投入。这其实体现的是优秀学校学生很聪明,并且负责努力。”
对于许导的评价,作为执行导演同时也是话剧社指导老师的盛宇,感到很骄傲。“话剧社的同学们始终以非凡的热情投入到我们话剧的排练当中,不怕苦,不怕累,如果一定要说是什么给了他们动力的话,我想,那一定是热爱。”
盛宇自话剧《侯德榜》立项起至这次排演,全程跟进,其间令他最受触动的是探访侯德榜后人时侯德榜孙女的描述:爷爷老了之后的唯一消遣方式就是做数学题。“这说明实事求是有永恒的价值,侯德榜是一个普通人,却将毕生精力放在化学事业,为国家发展富强奉献一切,这种民族情结奉献精神一定能更好的激励当代学生,这才是共和国的脊梁。”盛宇阐释到。
话剧社余衡同学参演后对未来了有了一些规划,“我是建工学院港口航道与海洋工程专业的,我今后可能造港,也可能走上教师岗位传授知识。不管怎样都是希望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好,都愿意将这份家国情怀传承下去。”
文字:学生记者团记者 李春雪 陈铮杰 蔡敏璇 刘鑫慧 范博龙
图片:天津大学团委
(编辑刘晓艳 刘金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