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专题新闻 >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 正文

【先进典型】中国工程院院士、天大教授王静康:结晶人生 人生结晶

      2016-03-18       

  编者按:在天津大学广大的教职员工队伍中,有这样一批人:他们心怀党和人民,攻坚克难,为国家的科技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心系人民群众,爱岗敬业,为广大师生办实事、办好事,用无私的奉献践行着共产党员的誓言;他们心有大爱,率先垂范,以一流的业绩为天大赢得荣光,为党旗增添了光彩;他们以身作则,贯彻群众路线,是我们的身边为民务实清廉的榜样!本专栏介绍了他们的优秀事迹和感人精神,号召更多的党员干部甘于奉献,“实干兴校”,为实现我们的天大梦、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教授王静康是我国化学工程工业结晶技术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工业结晶之母”的她虽已75岁高龄,却依然活跃在工业结晶领域教学科研的第一线。

  无论王院士作为国家工业结晶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和医药结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还是担任天津市科协主席,她的种种身份在“结晶”后却始终只有一个身份:优秀的共产党员。

  王静康发展了现代工业结晶与医药理论,承担了国家从“六五”到“十一五”期间的重点科技攻关产业化项目,1988年,她主持创立了我国第一个大型工业结晶实验基地,组建了我国第一个“医药结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工业结晶研究技术推广中心”,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等。

  她总是说:“荣誉都是党和人民给我的,我要为党和国家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看得出、站得出、豁得出”的党员科学家

  在大家眼中,年过古稀的王静康仍像年轻人一样地工作着。每天7点半,便赶到实验室,一干就是15个小时以上,每学期给本科生授课30个学时以上,她坚持“站着”给学生讲课,“即使凌晨两点从外地讲学归来、即使因为生产线开工彻夜未眠,王静康也会准时出现在教室”,学生高帅说。

  学生们都“害怕”跟王老师出差,感觉“跟不上她的节奏,中午从来不能休息,夜里工作到凌晨两点钟是常事。”

  王静康总是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孜孜不倦地追求着,“她总是会站在科研领域的最前沿,我们总是要努力追赶她。”

  为了使科研成果成功产业化,王静康经常带领她的团队深入生产第一线。30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的百余个工厂企业,他们既是研究员又是工程师,既是技术员又是操作工,有时每天在车间一呆就是十几个小时,饿了就吃方便面,直到产业化成功。当年曾跟随王静康下厂的项目组成员都知道:咸菜、咸蛋、方便面,是王教授的传统菜谱。

  就是现在,王静康的生活也十分简单。除了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社会活动,她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实验室里度过。中午错过吃饭时间是经常事,自从老伴许锡恩教授去世、一双儿女外出求学后,实验室就成了王静康的家,而生活上的家俨然成了资料室。这几年,无论是领导慰问、还是老朋友探望,王静康都把他们请到办公室,就连新闻媒体采访录制专题节目也不例外。王静康风趣地说:“去家里怕没地方坐。我家里只要能放东西的地方,都放着各种资料、文件、书籍,就连书柜都跟别人家的不同,是装着轱辘的,平常找资料方便,移动起来也方便。”  

  “事业第一、生活第二”是王静康和丈夫、中国化工领域知名学者许锡恩的约定。王静康到现在也有一个遗憾,1998年在丈夫病重期间,她由于工作繁忙,没有守在床头照顾丈夫,但是她并没有后悔,而且还在丈夫过世后,完成了丈夫的遗愿:带他的研究生顺利毕业和分配工作。

  每每谈到这个话题,王静康都会潸然泪下,她说:“他最后时刻嘱咐我永远不要忘记事业。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继续完成我的研究生导师张建侯先生和许锡恩发展壮大我国高校化工教学与研究事业的夙愿。”

 “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

  我国青海盐湖拥有丰富的钾盐资源,但由于没有成熟的开发技术,这些资源一直无法得到利用。而掌握了核心技术的国外公司却垄断市场,对方竟开出数百亿元的天价。1980年,她亲赴青海,带领中青年科学家们承担了“青海盐湖钾盐生产系统工程研究”项目,经过不懈努力,他们成功完成了这个攻关项目,为国家锻造出一支过硬的工业结晶研发团队的同时,用言传身教深深影响着团队里的青年科学家们。

  王静康经常对自己的团队说:“工科学校的师生的使命就是为国家的科技发展服务。祖国和人民的需要,就是科技工作者努力的方向。我们所从事的每一个项目都代表着国家利益,国家责任重于一切”。  

  出于国家战略需要,王静康和她的团队许多项目研发成果要求保密,期间,也有许多国外大公司慕名前来,以优厚条件寻求与王静康的技术合作,但都被她婉言谢绝。

  在伦敦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郭志超在王老师的召唤下回国投身临港工业区的建设,如今,已是天津临港科技园负责人及其高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经理的他谈起恩师,动情地说:“王先生不仅是我学业上的导师,更是我人生的导师。她不仅仅教授我学业,更言传身教用她的爱国之心感染我、激励我用知识报效祖国。”

  王静康说,“每当有人要报考我的研究生,我都会认真地告诉他们:在我这里学习是没有寒暑假的。因为国家工业建设的步伐是没有假期的。”她这么要求别人的,自己也是这么做的。

  1990年,王静康接受了国家“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青霉素结晶新工艺与设备在生产中的应用开发”。他们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项目进入企业必须一次开车成功,避免一天就要几十万元的浪费。大家没有享受一天的假期、节日,一心扑在工作上。一次实验成功不算成功,只有20次以上重复数据才有效。在项目研发的后期,由于过度劳累,王静康甲状腺疾病一度复发,病情不断加重,引发心脏房颤。为了不耽误项目研究,王静康把手术时间一拖再拖,直到进行土建工程和设备安装期间,王静康才住进医院。她对同事们说:“现在住院手术,什么也不耽误。厂里盖房子、装设备,也指不上我。”但是,当实施项目产业化的工厂进行设备技术调试时,正在术后休养的王静康还是先后7次赶到现场。她们不但一次开车成功,而且提前两年完成了这个重点项目。这个项目攻关成功之后,至今在该行业推广面超过90%以上,使我国青霉素产品占领80%以上的国际市场。

  从“六五”到“十一五”,王静康带领团队承担并完成了9项国家“七五”至“十一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及成果的产业转化,为大型化工医药企业建成了100条新型工业结晶生产线。她领衔完成的基础性研究、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系列成果为国家年平均新增产值12.3亿元,年平均新增利税2.6亿元。她和她的团队已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以及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她个人获得了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国家“八五”科技攻关先进个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首届国家巾帼发明家、天津市特等劳动模范、天津市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誓做科技工作者的公仆”

  王静康是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代表。王静康收到了很多来信,里面写满了科技界、教育界的同仁对十七大的建议和希望。王静康一封封地把信件精心整理好,“这不是普通的信件,而是人民的重托,饱含了人民对党和国家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我将把这些建议和希望全部转交给大会,认真履行好自己的神圣使命。”王静康说。

  2008年3月26日,王静康当选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第七届委员会主席。多年来,王静康为天津的“科技之家”忙碌着,她欣喜地看到“天津科技工作者之家”建设项目等系列活动陆续开展。王静康说:“我爱天津,天津是我永远的家。天津科技工作者相信我,我决不辜负党和人民对我的培养、对我的期望。我深感任重而道远,我将竭诚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以当好科技工作者的公仆为己任,使科协真正成为天津科技工作者满意的‘科技之家’。”

  从教40多年,王静康没有享受一天寒暑假和节假日,身为院士依然坚持为本科生、研究生授课,编写教材。科研繁忙,她就把课程选在周六、周日。大到作为十六大、十七大代表为党和国家献计献策,小到支部生活和党课中对青年教师和学生的谆谆教诲,无论在教书育人的第一课堂,还是学生成长的第二课堂,抑或青年教师成长的引领者,这一切都彰显了党员科学家的风范和修养。

  王静康十分关心青少年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出了“科技创新也要从娃娃抓起”,并不遗余力地推进“天津市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工程”建设。她所指导的学生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级和市级青少年科技大奖。

  王静康曾深情地说:“我能够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需要作出自己的贡献而感到骄傲和幸福。我愿意永远做祖国科技领域的一颗小小螺丝钉,如果有来生,我还选择这项事业。”

  (编辑 王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