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团委 吕静
每次参观校史馆,都会在“七星灯火”那幅油画前驻足。抗日战争期间,北洋大学被日寇占领,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北洋学子为了寻找一片可以安心学习的净土,只得西迁至陕西城固县城西的七星寺,北洋学子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苦学、不分昼夜。这幅画描绘了“七星夜读”的场景。在晚会的策划中,我特别想把油画搬上舞台,以此展现北洋学子们在艰苦条件下仍然胸怀理想、刻苦学习,展现北洋大学誓将教育火种撒遍中华大地,中国高等教育灯火不熄、弦歌不辍。但是策划组一直没有破解到底该怎样在舞台上展现,我们设想过很多方案,比如以视频形式展现,一盏油灯的光亮推开夜空,太阳在地平线升起,光芒逐渐扩散,从一点星火,到星光灿烂,体现星火燎原,教育火种的传播;再比如,设计一个转场,作为合唱节目与下一个篇章节目的衔接,请合唱演员演唱完毕后每人拿出一个蜡烛,先是几个蜡烛点燃,然后,更多蜡烛逐渐点亮,演员队形一层一层展开,在舞台上变换,在舞台上形成星光灿烂的场景。但这些方案都不太容易达到理想的效果,而且需要大量的演员,人数众多,不易排演。
怎么破题?一直是心中的结。直到有一天,冯公让老师突然想到了朱践耳作品中的一段音乐,当场调出这段音乐一听,所有人都激动了,大家兴奋的呼喊着:“就是它!太好了,就是这种意境!”这段音乐,正是我们要寻找的七星灯火的意境,所有人似乎都一下子找到了感觉,当即定下就以这段音乐为基础,创作舞蹈《七星灯火》。那天大家都特别开心,长期的一个心结终于解开了。
服装、道具也都进行了精心的考虑。比如,演员的服装既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特点,款式既有长袍马褂的元素,又有舞蹈需要的飘逸;颜色是蓝色灰色渐变,古香厚重又不失灵动。每个舞蹈演员手中的蜡烛,我们在小手电筒基础上,由学生创业团队3D打印出了红色圆锥罩子,打开手电筒,就像蜡烛火焰燃烧。此外,油画中心的那盏“油灯”,正是用的115年校庆火炬传递活动中使用的那盏油灯,当时建平书记正是从这盏油灯中取出火种,点燃了1号火炬手杨恩泽老师手中的火炬。
舞蹈、服装、道具问题都解决了,还有一个重要内容,那就是背景视频。我万万没有想到,节目在舞台上合成的时候,加上背景视频后,会产生如此神奇的效果。这段视频非常有创意,视频组就是把“七星灯火”这幅油画中的每一个人物全都“抠”了出来,画面上只留中心的一盏“油灯”,这盏油灯的火苗在大屏幕中间晃动,伴随着舞蹈和音乐,油画上的人物一个一个陆续出现,舞蹈结束后,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幅完整的油画,舞蹈演员每个人手中的灯火点亮。压光后,舞台上星光点点,我至今还记得,就在压光的这一时刻,观众席中爆发出惊叹的欢呼声。
这个节目的完成体现了各个工作组的努力,无论是音乐、视频、灯光、舞美、服装、道具……都要通力配合,互相协调,才能把这样一个节目完整得呈现给大家。这中间的团队配合是多么重要啊!
(编辑 朱宝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