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专题新闻 > 校庆故事 > 正文

【校庆故事】校友故事(4)——百万字“口述录”书里与书外的故事的故事

      2019-04-28       

校友基金会 孙亮

  精彩的校庆系列故事如精神的盛宴,岂能无酒?

  北洋校友的母校之情,便是席上的陈酿,滋味悠远,余香绕梁。

  校庆前夕,汇集120余位校友对母校深情回忆和祝福建言的《我们从北洋走来——北洋大学口述录》由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口述录”是北洋校友献礼母校华诞的礼物,两年多来,校友总会赴各地遍访健在的1936-1951年入学的北洋校友百余人,传递母校的问候,倾听长者的故事,与老学长们一同穿越时空的阻隔,重温青春的记忆。

  国庆节那天,学校举办了新书首发式,三十余位代表应邀出席了活动,并在校庆当日享长者贵宾之礼。而更多的校友们,虽不能亲至,却在心中、彼刻默默为母校祝福。

  老北洋们昨日,沉淀在书中,力透纸背;今天的故事,还在继续……

  情在青春往昔时

  求学是一段美好的青春时光,当年,这些曾经的少男少女,带着对知识的向往和对国家的责任踏入了巍巍学府之殿堂。六十多年的岁月恍如昨天。再回首时,聊起当年事,虽然个别校友因年龄原因喜欢将“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但更多的饱经风霜的长者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则是奕奕之神采、旺盛之精力、敏捷之思路:

  87岁的俞公沼校友操着天津话,和我们聊着当年煎饼果子的味道,看看时间差不多了,他穿上厚长的羽绒服,“走,一起去看王老师”,便引着我们下了3楼,步履矫健地走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校园中带路,不一会儿就到了99岁的王洪星校友家。王老还记得当年北洋大学校门上“至善之门”四个大字,求学、任教几番踏入迈出这座门的故事,就伴着咖啡的浓香弥散在那初冬的午后。近10个月之后的9月28日,在天大120年校庆前夕,又是俞老接待我们,参加了王老的百岁寿典。

  91岁的台湾校友钱锡来声情并茂地演唱校歌,一字不错、一音不跑,之后便讲述了校歌校训带给自己的人生;2000公里外,同样是91岁的长沙校友姚荣芝在病榻上吟唱校歌,探望者录制的视频后来在第六届湖南校友大会上播放,博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84岁的武汉校友申怀珍,是湖北校友会创会秘书长,前一天他中气十足的在第六届湖北校友大会上发言,后一天便静静伫立在武汉大学的“茶港”,等待着我们的到来,还像小伙子一样引荐着我们拜访了许志方、刘肇祎等校友。同一城市,久居在医院中的姚树人在临别之际,勉强支撑身体,将自己的ipad交给护工,说:“给我和母校亲人拍个照片吧”。

  85岁的何国模回忆起当年“卧底”在反动学生组织求是学生会的惊心动魄以及亲历的种种往事,滔滔不绝近三个小时,期间没有喝过一口水。听说何老现在还经常打网球以锻炼身体。同样爱打网球的还有温州校友胡显钦,他70岁破格考取驾照,温州校友会成立那个夏天,胡老是自己开车参加活动的。一场江南细雨绵绵于眼前,我们在一张藤椅上听他讲当年的故事,看着一幅幅清晰拍摄的老照片,思绪不由自主地就穿越回从前。

  情向自由光明路

  在国共内战期间,具有革命传统的北洋师生,尤其是青年学生,有着强烈的民主要求和高度的爱国热忱,他们在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领导下,与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紧密配合,投入了全国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二条战线,用激情和热血写下了红色的青春和对自由、光明的追寻。

  袁耕在陕西竞存中学读书时,因为班主任“钱北洋”授业及人品而对北洋大学慕名已久,钱老师同时还是该中学地下党的负责人,领导着身为党员的袁耕开展地下工作。袁耕后来如愿考入北洋,在潜伏四年的风风雨雨中,他通过办壁报、创办学生阅览室、为同学做福利工作等方式,隐蔽开展党的工作,通过交通员安永溪成功护送了200多人到解放区,并对梁鉴、贺家李等人树立信仰产生了积极影响。

  “抗暴运动”中曾贴出第一张校园大字报的洪惠茹,在半年后的“反饥饿、反内战”运动中已担任学生自治会理事长,她和洪涛等人组织游行罢课,冲在第一线。这个初入大学就不甘心日后成为花瓶的姑娘,在“五二零”运动中被打、被逮捕、坐班房,却全然不惧。她舌战伪市长,带头争取自由民主,斗争使她成为叱咤风云的学生领袖。

  八二零大逮捕发生的那天清晨,早起散步的赵珂经最先发现了国民党军警宪特冲进校园,他大声呼告,提醒众人。当得知有7位同学被抓走之后,奋不顾身冲上囚车,最终在同学帮助下成功全部解救被捕同学。他本是极细心之人,这从他回忆参加工作40多年的每一处技术细节便能感受到,而当时的他作为一介书生,具闯关夺帅之勇,可以管窥当年北洋学子之热血的温度。同样第一时间冲上囚车的王惟一,此前早已是民青成员,为大家刻下了无数进步歌曲的“歌单”。

  大逮捕发生后,当校园中的地下党员、进步学生陆续撤离校园进入解放区的时候,身在泊镇城工部汇报工作的北洋大学地下党支部书记王武却坐上了返津的火车,逆向而行。报纸上的逮捕名单赫然有自己的名字,前路充满危险,他却一刻不停留。他在天津秘密开展工作,把被破坏的组织关系重新串联起来,保护没有暴露的同学,直到把所有的关系转交给新的党支部书记,他才安心地离开。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学子们在北洋大学革命的熔炉中锻炼成长,他们追求自由和真理,选择了红色的道路,求索、追寻,矢志不渝。

  情系家国有大爱

  无论是在抗战期间西迁播火的途中,还是解放战争时期校园中明争暗斗的惊心动魄,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热火朝天的激情岁月,尽管大时代的背景不尽相同,但北洋人却有着共同的坚守和选择,那就是国家前途、民族大义是他们放在人生追求的首要目标的,身为接受高等教育者,苦学知识,报效国家,是他们共同的信念。

  受访的校友无论职位高低,都为国家做出了贡献,他们有的在教坛育桃李,有的在科苑结硕果,有的在政界展英才,而更多的则在工程领域实干兴邦。

  陶少杰是受访人之中唯一参加过青年军的校友,当年抗战烽烟四起,本以考上泰顺北洋工学院的他毅然参军,投笔从戎以御外侮弃文学理,从军经历中深感枪炮不足,国家钢铁之匮乏,从而由土木转学冶金,他人生的抉择之因全在报国。

  高镇同、周恒、梁维燕等两院院士们在科研学术领域结出的累累硕果,杨桓、姚树人等将军们在国防战线的管理与科研是一种报国;王秉承转战七大油田,华泽澎、方华灿、刘希圣等在石油的勘探、科研、教学领域耕耘,是一种报国;高澜庆直到七十岁还下矿井指导工人作业也是一种报国。原是学水利教水利的何伯森50多岁转行从事国际工程管理专业的创建工作,就是除了首先考虑这是为国家培养急需人才。贺家李曾动情地说:“是党和政府、人民培养了我,是母校教育了我,母校给了我电机工程方面的知识,给了我报效国家的能力和机会,我尽我的能力去实现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理想。”

  这,就是北洋校友的家国情怀。

  虽然每位受访的校友从母校毕业后的发展情况不同,成就有大有小,但有一种东西是共有的,那就是他们秉承“实事求是”校训、“严谨治学”校风、“爱国奉献”精神,以这些共同的信念、坚守与自豪去为人为事、奉献国家。

  以“不从纸上逞空谈,要实地把中华改造”为己任北洋人、天大人,正在将这种家国情怀永远传承下去,在新的时代谱写新的篇章。

    

  情融血脉一家人

  求学北洋是他们用脚步丈量路程而来的选择,在那段生命中,与他们相接触的人让他们记忆深刻。有些人回忆名师的学问高深、讲课精彩,有些人回忆师长在生活中对自己的关心与爱,有些人依旧记得同屋的兄弟,有些人则难以忘记那个他。

  罹患结核病的邹学田一个人独自暂住在北大楼角落的一间空房,绝望之中,燃起他生命之火的是老师。教测量学的刘钖彤老师得知这消息,多次来探望、安慰,带来好吃的。邹学田休学即将回家休养之际,刘老师教给他一封写给老友的推荐信,他告诉邹学田,如生活困难即可以此寻得工作。88岁的邹学田回忆起往昔,心中满满都是感激之情。

  更多的校友则对师长的谆谆教诲铭刻于心,魏寿昆、潘承孝、刘锡英、邓曰谟、张维、郑兆珍……名师灿若星辰,铭刻学子心中。方华灿难忘沈文瑜教授的制图课,更难忘“图纸上一条线,工人师傅一身汗,国家财产千百万”的教诲与严格要求;已经是西北农学院教师的王光远,因为追慕著名教授孟昭礼,他便来到北洋做助教,在孟教授的指导下,从此走上工程力学的教学和科研之路。在众多被学生们尊为父亲的师长之中,还有一位教数学的女老师张敬如,人们亲切称呼她为“张大姑”。

  师恩难忘,同窗意真。

  杜鹤桂考大学的时候,泰顺北洋工学院已经又并入英士大学了,经北洋校方允许,他们也像自己的学兄学姐一样到天津西沽来读书。和杜鹤桂一起入英大、到天津的还有同乡杜嘉鸿,两人毕业后又同入东北工学院执教,缘分可以说是一辈子。杜嘉鸿的堂叔父与陈立夫叔叔是老友,借由这一层关系,1995年百年华诞前,他致信陈立夫学长,沟通有无,密切联系,一道飞鸿往来陆台之间。

  刘志韬当年曾经和曲春江一起报考北洋,后来曲春江参加抗美援朝,从此失去联系,60多年后老人说起当年的往事,仍旧不能释怀。同样的感情还发生在温养田对朱世恒的思念上。

  同窗意真,伉俪情深

  张绍槐在天津读完高中非北洋不考,林敏诚在父亲的支持下只身从重庆千里赴津求学,于是,两人相遇在北洋园,从此共同书写幸福人生;徐之严、张润龄受访时说了同样一句“北洋大学是我革命的起点”,时光翻到北洋这一页,共同的信念相遇,年轻的心相遇,他们在“黎明歌咏团”和“北光社”的歌声中唱出的心声,成为共同的珍贵青春时光。

  印邦炎因在同济大学参加地下运动暴露身份后,转到北洋大学求学,结识了查禹琴之后,才知道原来两人曾经就离得这样近——印家在南京夫子庙以南的秦淮河畔,查氏老宅距其只隔一条中华路。同乡、同校、同系、同学,还有共同的信仰,印邦炎当时负责学校宣传工作,主要稿件多为执笔,查禹琴则是广播员,经常播报印邦炎的稿件,和谐的合作种下了互相爱慕之根,发芽成长乃至枝繁叶茂。印老亲口对我们说:“北洋大学圆了我们的恩爱良缘”。

情牵母校梦未来

  穿过一所老楼的漆黑的廊道,推开一扇泛黄的房门,洪涛校友见面就说起在电视上看到了天大学子的身影,高兴地好多天睡不着觉。120年校庆前夕,老人拿出积攒的5万元钱,捐赠给了天津大学的北洋励学金项目。当年那个家境贫寒却因考入北洋而受到乡绅刮目相看、盛宴接待的少年,如今已鬓发斑白,而心中却始终惦念着母校那些“特别困难的学生”。

  在2014年秋季举行的北京校友会重阳节团拜会上,顾方正等十几位老北洋集体“不听劝”,硬是在家人的搀扶下参加活动。原来,他们不仅仅是要和老同学们相续旧情谊,更要将一份心意献给母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期待母校的教育事业枝繁叶茂,是这些经历风雨的老人共同的心声。

  在海峡彼岸,台湾为宝岛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百年校庆时,台湾校友会曾捐赠一万美元献礼华诞。去年,钱锡来、李宏榜、陈景元、马维敬、李宝法、朱枝茂六位老北洋从《校友通讯》杂志得知母校新校区建设如火如荼正开展,每人为新家园的建设“添砖加瓦”,捐赠 3000 新台币。虽然他们因身体原因均未能应邀亲临双甲子校庆现场、未能亲睹津南大地秋色,但那枚校庆邮票却飞越海峡,寄去了母校的挂念。

  今年七月份,周恒院士将十五本《超声速/高超声速边界层的转捩机理及预测》赠送给学校,这部学术著作的作者是他和力学系另外两位教师苏彩虹、张永明。这本书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是作者自己的成果,周恒在书的扉页写下对母校的祝福,这是对校庆的另一种献礼方式。

  更多的北洋校友,则满怀感恩和眷恋,谈希望、话祝福,也为天大新甲子的发展建言献策:

  洪惠如:有好的学术气氛,差学生会变好,没有好的学术气氛,那么想出好学生也难,希望母校营造好的学术气氛,多培养出优秀人才。

  严宗达:作为一名北洋毕业生,我一定继续发扬实事求是的精神,现在我虽然退休了,我也会尽可能为学校尽力,希望我们近代最老的大学能够在今后得到更加蓬勃的发展。

  吕方润:希望在校学习的学生们珍惜时光,特别要注意打好理论基础,脚踏实地不断进步。

  聂璧初:希望母校坚持实事求是的校训,努力奋斗,培养更多的国家栋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郝俊芳:我虽已届耄耋之年,但基本每天都要在电脑前浏览天津大学网页,了解母校的一些信息,为母校所取得的众多进展感到自豪,更为母校的辉煌未来而由衷高兴。

  吴崇礼:我决心永做母校的好儿女:关心母校,服务母校,学习校训,实践校训,与时俱进,老有所为,生命不息,壮心不已。

  当年都是追梦的少年,重温了逐梦的人生,又同样梦向未来,充满期盼。如今的梦很时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天大成为世界一流。

  有人问我们为什么“抱着”北洋老先生们这些事儿不放,我们说,不能放。身体会衰老,容颜会改变,记忆会模糊,但唯情谊不变,唯精神不变,唯传统不变。

  老北洋的酒,浅尝便无味。

  陈酿香久远,细品一樽,从历史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