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专题新闻 > 校训百年 > 正文

余贻鑫院士在“实事求是”校训确立百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2015-06-06       

余贻鑫院士在“实事求是”校训确立百年纪念大会上讲话

 

   “实事求是”是北洋大学—天津大学的文化血脉,早已成为一种基因传承下来。在纪念赵天麟提出“实事求是”校训100周年之际,通过学习相关历史,我有两点体会。 
   一、“兴学强国”是北洋大学-天津大学的鲜明基因。北洋大学诞生于民族危难之际,“兴学强国”是其鲜明基因。赵天麟校长认真“总结北洋大学近20年的办学经验”,提出了“实事求是”训导学生。作为“实事求是”校训的提出者,在赵天麟的心中,“是”不仅是科学的真理,更是学生全面发展之“是”,民族复兴之“是”,这从赵天麟热爱祖国不惧日寇和自我牺牲的事迹中完全可以得到证实。那么对于我们这些工程科技的师生们来说,今天的“是”什么哪?大家知道工程科技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源头,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强有力发动机。21世纪以来,
   一方面:高科技成果的群体突破和交叉融合不断加速带来大规模集成创新,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技术相互渗透,加速了各领域工程科技的发展;与此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将对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所以,未来几十年,我国处于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关键战略机遇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的交汇。国家对自主创新的期望之高前所未有。所以我们遇到了“为新阶段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的大好时机。面对难得的机遇和重大的社会责任,我们对自己应有较高要求,那就是一定要把天津大学建设成世界一流的大学—我们要抱定理想、执着追求。
   二、“实事求是”是北洋大学—天津大学的文化血脉。最早,北洋大学的创立者盛宣怀有枚印章,就是“实事求是”,加盖在他认为重要的文稿之上。后来,张含英任北洋大学校长时,在办公室亲自书写了“实事求是”,并在后面提出三问:“懂么?会么?敢么?”这三问十分发人深省。我的体会这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选择。
   其一问“懂么?”,我想除去前边提到的兴学强国的“是”之外,“是”当然还指“科学的真理”。我们是搞科学的,科学就是认识和研究客观真理的工作,而真理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对待科学,要实事求是,一丝不苟。
   其二问和三问“会吗?”和“敢吗?”
   大家知道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大多数人说,是才智造就了伟大的科学家,他们错了,是人格”。我体会人格的内涵:
   首先是“学风正派”。主要是指应具备职业道德、科学态度和献身精神等。客观现实是国家科研经费猛增,成果数量也猛增,就是深度不够,我想解决办法只能是学习我们的前辈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做学问,学习他们在极其困难的时期只要获得一丝缝隙,就能塌下心来治学并做出奇迹。责任我们义不容辞,但希望历史性地落在了年轻人的身上。不得不提及的是,现在出现的“抄袭他人作业”和“包装他人成果”的作为是与实事求是精神完全背离的,我们天大人要与之彻底诀别。科学容不得半点虚假和骄傲—必须坚持实事求是。
   再是“品行端正”,为人大气。主要是指应具备优良的科学道德与学风,良好的行为品德和端正的生活作风。从事科学研究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往往需要一个和谐的团队。为此我们首先要学会做人,学会与人和谐相处(乐于助人、平等待人、谦虚诚恳,尊敬老师),培养自己的团队精神,进而组织能力,要有一种纳百川,怀日月的气概。努力养得一种心灵的大气象,这是我们大家终生的功课。
   最后还需要提及的是,作为一位老教师我也深知即使在工程科技上(学术上)敢于态度鲜明地坚持实事求,有时也是很不容易的,我们必须学会忘我,同时能从全局利益出发,把握好策略,但无论如何不能违背实事求是。让我们努力学习和传承“实事求是”的精神,并用实际行动把“实事求是”这一北洋大学—天津大学的文化血脉发扬光大!用它来助力我们天津大学向世界一流大学快速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