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记者 焦德芳)本世纪伊始,第四次工业革命蓬勃发展。世界各国为抢占工业科技创新制高点,竞相推出新战略举措。中国也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计划,旨在把我国打造成引领世界的制造业强国。在这一背景下,“新工科”的概念应运而生。天津大学正积极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天大品格”的一流卓越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创造新工科教育的中国经验,让中国的新工科教育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
“返本开新”——推动形成新工科理念
“海燕”刷新中国水下滑翔机潜深纪录、天津大学牵头建设世界最大的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人工精准定制合成酵母长染色体、在轨脑-机交互系统随“天宫二号”遨游太空……近几年,天津大学的科研工作者产出了一批又一批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的重大成果。
科研成果的背后是学校对于培养高素质工程科技人才、推进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不断求索。作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版的核心内容,“新工科”引领着新时代工程教育改革的脚步。从2010年获批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单位,到今年4月成立全国首个新工科教育中心,天津大学以“新工科”理念为指引,用八年的探索和实践,着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卓越人才,描绘了一幅培养新时代卓越工程师的“天大路线图”。
“因时而新”——打造新工科专业结构
2018年9月,全国首批智能医学工程专业新生在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举行开学典礼。这所历史最悠久的中国现代大学迎来了全国最年轻的专业,也迎来了建校123年的第一批医学生。
近年来,学校实施专业建设“双十”工程,重点建设10个新兴工科专业,改造升级10个传统工科专业,带动全校专业重构、内容重塑、水平提升。坚持增量优化,积极布局“新的工科专业”。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主动布局未来战略必争领域人才培养,设置全国第一个智能医学工程本科专业,筹划设置智能科学与技术、智能制造工程等新专业,建立变革性化学与未来技术研究院、医学工程与转化医学研究院、示范性微电子学院等,培养新兴领域工程科技人才。坚持存量调整,把握好“工科的新要求”。推动传统工科专业更新改造,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升级”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着力培养学生智能设计、智能建造、智能操作能力。以“工程科学实验班”为载体,打通机械、光学、信息、计算机等学科专业,培养兼具工程制造和科学发现能力的卓越工程人才,实现学校专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融合创新”——构建工程教育新模式
2018年9月,天津大学新工科实验班(恩智浦班)正式揭牌,成为学校通过产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积极探索在人工智能、物联网领域中面向未来、面向产业的新型工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方法、新路径。今年天津大学医学部宣告成立,揭开以“医学牵引、工程支撑、转化创新、临床示范”为理念培养新工科医学人才的序幕。在国家首批国际化示范学院之一的天津大学药学院,药学院院长杰伊·西格尔教授是学校60年来聘用的首位全职外籍院长。在西格尔看来,天大药学院的工作给了他尝试教学改革的沃土。
推动产教融合、共建共享、国际合作,实现育人要素深度融合的“化学反应”。建立产教深度融合机制,与40余家企业开展合作,共建新工科实验班、师资培训基地、人工智能平台。建设多主体共建共管学院,与天津市共建人工智能学院,服务“天津智港”建设。建立国际化培养机制,与法国、美国、加拿大等国高校通过共建国际工程师学院,联合开设智能建筑、计算机、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构建了国际化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倡议成立新工科教育国际联盟,共同迎接和面对新工业革命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改革催新”——迈入人才培养新阶段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学校将构建出一条从创意、创新到创业的全过程人才培养新模式。让高校的优秀科研成果转化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通过智慧空间站、青年湖畔论坛、“未来30年”颠覆性创新创想大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创意。面向全体学生开放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创新实验室。两年来,本科生进入实验室8805人次,发表论文179篇,申请专利126项。此外学校依托众多的区域研究院和技术转移中心,为学生创业项目和企业提供公共服务与技术支持。专门成立专利分析实验室,筛选学校1000余项专利成果,供学生创业团队转化。培养出94支创新创业团队,注册企业47家,参与创新创业学生超过500人。其中科技创新类团队占比63%,研究生创业者占比42%,18家企业通过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23家企业具有核心技术或专利。“教育、研究、实践、创新创业,天津大学以本土化与国际化、学与教、实践与创新创业为重点,建设‘新工科’。八年改革,天津大学用一个个实实在在的育人成果交出了一份成绩单。”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校长钟登华说。
八年改革,天津大学9个项目入选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总数位居全国高校首位。数年探索,“新工科教育国际联盟”在天津大学宣告成立,新工科已从理念走向行动、从国内走向世界,标志着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正在由“跟跑”“并跑”走向“领跑”。(编辑 焦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