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记者 赵习钧)把火星改造成宜居“地球”、像读取U盘一样读取人的意识、给潜艇穿上“隐形泳衣”……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天津大学首届“未来30年”颠覆性创新创想大赛上,学生们认真提出的创意构想。“比赛强调‘颠覆性’,要为未来‘写剧本’,培养‘战略型’科学家。” 比赛的发起人、天大副校长元英进教授说。
鼓励青年学生为未来写剧本,用创想“改变”生活。
创想大赛共有24支队伍晋级决赛,参赛项目涉及材料、信息、生物、能源动力、空天、海洋等领域。“我们鼓励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通过学科交叉、整合资源,开拓一批在未来10至30年颠覆传统科技和思路,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可能带来革命性影响的技术预见及科技创意。”元英进说。
由天津大学化工学院6名同学设计的“火星环境宜居化生物改造策略”,因其大胆的想象、较高的可行性获得一等奖。“由于富含淡水和无机盐等原因,火星成为除地球外,较为适宜人类宜居的星球,目前美国已经开始对火星进行探测。我们受到启发,希望能够通过生物方式‘改造’火星。”团队负责人、大三学生许志锰说,“我们对一株适应性较强的菌株进行改造,作为登陆火星的‘先驱者’,将火星的土壤、大气无害化,实现火星宜居。”
浏览朋友圈就可以对别人的喜悦、悲伤“感同身受”,向病人脑部输送放松信号就能缓解病痛……由天津大学精仪学院郭仡团队设计的“感觉的解码与编译”,通过融合脑信号检测方式,获得感觉对应的脑活动信息,归纳成信号,与人的感受建立对应练习,最终使感觉“物质化”。“尽管物理化描述感觉信息目前仍难以实现,但这个方案未来前景可观。”评委何明霞教授点评道。
不仅仅停留在“想”,天大还为这些创想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我们正在建立一个创意大数据库,将学生们的创意收入其中。下一步,学校将会拿出部分科研经费,鼓励导师们与学生合作,对一些项目进行研究。”元英进表示,“世界上很多伟大的发明都是从一丝灵感、一个创想开始的,我们希望这个比赛能够为国家挖掘出领先的科技人才和科学发明。”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天津大学构建出一条从创意、创新到创业的全过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学校通过智慧空间站、青年湖畔论坛、“未来30年”颠覆性创新创想大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创意,面向全体学生开放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创新实验室。截至2017年,两年时间本科生进入实验室8805人次,发表论文179篇,申请专利126项。此外,学校依托众多的区域研究院和技术转移中心,为学生创业项目和企业提供公共服务和技术支持;专门成立专利分析实验室,筛选学校1000余项专利成果,供学生创业团队转化,培养出94支创新创业团队,注册企业47家,参与创新创业学生超过500人。其中科技创新类团队占比63%,研究生创业者占比42%,18家企业通过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23家企业具有核心技术或专利。
(编辑 赵习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