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专题新闻 > 两会时间 > 正文

【两会时间】中国教育报头版:京津冀“结亲”,教育的手咋牵

      2019-03-11       

中国教育报(2019年3月9日 01版)

本报记者 禹跃昆 柯进

教育助推区域协调发展系列报道

在中国版图上,有这样一个区域:濒临渤海、背靠太岳、携揽“三北”,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深厚……这就是京津冀。

“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京津冀协同发展,多次到京津冀地区考察调研。2019年新年伊始,总书记考察的第一站就选择了京津冀。由此足见,京津冀在他心中的分量。

自2014年开始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已经5年了。京津冀发生了哪些变化?教育在其中发挥了什么作用?未来又该如何推进?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代表委员们怎么说。

聚焦核心,教育贡献黏度

1月7日,北京市教委、天津市教委和河北省教育厅在雄安新区共同发布了《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北京市提出将采取“交钥匙”工程方式,为雄安新区建设1所幼儿园、1所小学、1所完全中学,通过派出优秀管理团队、教师互派、课程共享等形式帮扶建设4所学校,提高整体教育质量。

时针拨回5年前的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战略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疏解不是简单地搬、简单地盖楼,而要有机推进。”在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大学教授张水波看来,“教育是有黏度的,是‘有机’的。”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方复全也与张水波的观点一致,“疏解能够得以顺利推进,是要留住人的心”。

在首都的另外一翼——北京城市副中心,2018年8月18日,“北京学校”在通州区潞城镇开工,这是北京城市副中心第一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也是目前城市副中心正在开工建设的13所中小学、幼儿园里规模最大的。这所以副中心名字命名的新学校的首要目标,就是保障将来搬迁到副中心的职工子女就学需求。

按照规划,在城市副中心155平方公里土地上,将来会有大约385公顷教育用地,规划建设246所学校,其中基本保留现有学校113所,将新建其余100多所学校。北京二中通州校区、首师大附中通州校区、景山学校通州校区、北京五中通州校区等一大批优质学校,今年也将在通州布局建成。

方复全透露,今年首师大附中通州校区将建成完工。众多优质学校的引进,将为搬迁到副中心的人提供优质学位,全力保障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一核心任务的推进。

而对于北京最新的疏解计划,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商业大学副校长邱立成则建议,京津冀教育部门应加强研究和沟通协调,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重点领域、难点问题,开展协同研究和产学研协作,优化和提升教育的功能布局,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发展。

北京新“两翼”,乘着教育之风,正振翅齐飞。

全新试验,教育创出高度

“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雄安如此定位。这一志在千年的国家项目,其意义不仅在于造一座城,而是给中国的未来探路,为中国的改革摸索更多的可能性。

“雄安新区的全新探索,科技必须先行。”张水波说,因为建设雄安绝不仅仅是复制一个城市,而是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统筹雄安的全新规划,“需要以高校为代表的科技力量的全面入场”。

“雄安新区在设立之初,就被赋予了与深圳特区和浦东新区同样的历史高度。”在张水波看来,与享受了改革开放和经济高速增长所带来的红利期的深圳和浦东相比,雄安新区不靠海、不沿江,唯一的出路就是创新。

3月5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首场“代表通道”开启,邀请了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委常委、副省长、雄安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刚。

陈刚透露,雄安新区的一张蓝图已经绘就,即将转入大规模实质性开工建设阶段。而这张蓝图的背后,是1000多名国内外专家、200多个国内外团队、25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日夜兼程、风雨无阻地推动规划编制工作。

不仅仅是编制规划,雄安新区的选址、治理、绿化等前期工作,高校都深度参与其中。

雄安新区选址在雄县、容城、安新三县,一个很重要的考量就是白洋淀。

“白洋淀的水体富营养化治理,就是由我们学校研发的水陆两栖智能机械车在实验推进的。”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李强说。

“2019年,我们将联合多方共同开展生态研究,对白洋淀的大气、水、生态系统进行一体化监测管理,打造智慧淀区。”李强说,力争把这个项目做成中国湖泊治理的典型案例。

邱立成建议在推进雄安建设过程中,要密切跟踪和研究当下世界正在兴起的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为标志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趋势、特征,超前谋划和及时激发科技对于区域协同发展的引领作用。

在创新的驱动下,雄安的科技引擎已启动,面纱正在一点点揭开。

错位发展,教育量出尺度

“京津冀三地,地域一体、文化一脉。”李强说,但是这个区域差异度很大,可以说集合了中国东中西部所有的特征,既有世界水平的研发高地,又有国际先进的制造基地,还有尚未脱贫的贫困带,“可谓是一区看全国”。

三地如何协同高质量发展?错位、互补、共享……这些词语成为代表委员们心中的破解之道。

“京津设备先进、师资雄厚、资金充裕,河北生源众多、缺少设备和师资。”在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邢台市教育局职教教研室负责人王凤巧看来,职业教育可以说是京津冀最为互补、最可先行突破的领域,三地完全可以实现错位发展、互补发展。

目前,三地谋划建立了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联席会议制度。作为三地职业教育战略合作的议事机构,联席会议每半年召开一次,研究三地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重大政策、措施。

校企合作、产学融合,则是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又一重要形式。

“产业协同是京津冀的重中之重,三地理顺产业发展链条,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会释放巨大潜力。”张水波认为,高校会发挥巨大作用。

地处天津的河北工业大学,本身就是京津冀三地源远流长的独特见证者和当事人。目前,河北工业大学与北京工业大学、天津工业大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组成工大联盟,一起申报课题、开展研究。

“未来河北工大将以‘研发在天津、产业在河北’为布局,充分发挥高校科研和企业市场运营优势,坚持政、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发展道路,助推雄安新区、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李强说。

而为了保证教育协同的深度发展和稳步推进,长期关注法治建设的王凤巧建议,京津冀教育协同要有评估体系、问责机制,以确保各项制度落地生根,“单靠协议、单靠姿态解决不了问题”。

在教育这把柔性的尺子度量下,京津冀正在寻找自己的刻度,错落有致地画出同心圆。

中国教育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9-03/09/content_514148.htm?div=-1&from=timeline

(编辑 焦德芳 刘金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