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下,绿色发展已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
记者3月3日从天津大学获悉,天津大学在日前公布的2021年天津市科学技术奖评选中收获颇丰。
“天津市绿色生态屏障一级管控区蓝绿空间占比提升到65%以上,成规模生态区近300平方公里,湿地、海岸线和绿色矿山生态保护修复持续推进。创新金融支持‘绿水青山’建设模式探索取得重大成果,西青区辛口镇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2022年天津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提到了天津市绿色生态屏障项目的建设成果。
近日来,伴随着天津各大院校迎来开学季,为全力助力天津疫情防控工作,全面保障返津学子顺利抵达校园,天津市公交集团公务租赁公司自3月1日起将根据各大院校用车需求,开通点对点、门对门的“返校专线直通车”服务。
3月1日,2021年度天津市科学技术奖评选结果公布,共评选出自然科学奖13项、技术发明奖7项、科学技术进步奖174项。其中,天津大学收获颇丰,共有54项成果获奖,26项为第一完成单位,其中特等奖4项,一等奖10项,二等奖12项,项目涉及机械、化工、计算机、电子、动力、土木、水利、医疗等多个学科领域,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奖数量创历史新高。
作为津南区创新发展聚集区的重点企业,津南人工智能研究院瞄准智能算法,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研发、工程两大板块业务,为完成全年任务开好局、起好步。
2012年,冯骥才70岁时在北京举办了“四驾马车”个人纪念展,展示了在绘画、文学、文化遗产保护和教育四方面的成果。10年匆匆而过,他依然专注地做事、发声,向上走、往前行。即将在农历二月初九迎来80岁生日的他,以四部作品记述了“四驾马车”并驾齐驱的新成果,字里行间描摹出一个坚韧而有趣的灵魂。
四季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年是前一个四季更迭的结束,又是新一个四季更迭的开始。每当我们站在这个新旧交替的节点上,心中一定对新的一年、新的生活充满了向往、希望与期待,于是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心理——“年心理”。大到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小到家庭和美、身体康宁、生活富裕。这些向往在过年的时候一股脑地集中涌现,而且分外强烈、热烈、理想化。它用什么来表达?用文化。这个文化表达就是过年的民俗。
作家冯骥才在描述对历史名城巴黎的观感时曾说,巴黎的卢浮宫、凯旋门和圣母院等,只是“历史的几个耀眼的顶级的象征”,而巴黎真正的历史感则表现在城中一片片的老街和老屋中,因为这些昔日的空间中有活生生的历史,有血有肉,生动而真实。
冯骥才的文学创作起步于改革开放之初的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然后迅速崛起,以他强劲的创作和轰动一时的小说,成为新时期中国文学的中坚力量。他的高频度、高水准的文学创作,使他成为当代文学绕不过去的存在。
2022年3月1日实施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作为第一个正式出台的规制算法推荐运用的部门规章,既是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的法律依据,又为推荐算法发展树立了法治路标。
津南人工智能研究院是天津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的产业化项目,坐落于津南开发区智能创新中心大楼,研究领域涵盖天津电信科研算力云、5G生物存储等板块。
本次获奖的7个项目包括贵州航天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与贵州大学、天津大学实施的“高性能光/电微波信号产生与调控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贵州航天凯山石油仪器有限公司的“高压油气井液面智能测控技术”项目,贵州航天控制技术有限公司的“高可靠小型精密液浮陀螺制造技术产业化”项目,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的“微矩形连接器技术研究”项目,贵州航天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与相关单位实施的“航天核心关键元器件自主可控评价试验技术与应用”项目,以及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实施的两个项目。
付家村农家书屋始建于2012年,2018年起,天津大学驻付家村帮扶组陆续向书屋捐赠了3000多册图书、期刊,并建立了天津大学银龄助学图书室,目前书屋拥有科技类、文化类、少儿类等藏书5120册,音像制品57种。
日前,中国科协召开2022“科创中国”年度会议。会上为第二十四届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获奖代表颁奖,天津大学明东等10位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优异业绩的青年科技人才受到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