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着一阵明朗的笑声,我们一行人纷纷站立起身,迎接宋老师的到来。一进门,宋老师便同我们热情地打招呼,当大家和宋老师那睿智又慈祥的眼神交汇上时,都不由得感叹岁月虽然会让容貌衰老,但周身的气质则会越来越吸引人,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要靠近,一探究竟。带着这样的想法,我们开始了今天的专访。
扎根实际-为国家破解重大科技难题
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批研究生,宋老师深知求学之重要。求学成材于天大的她,在完成一个个国家重点项目的同时,困扰国人的卡脖子难题也被逐一解决。在山东省实地考察核电项目时,面对重要部件腐蚀严重的问题,宋老师耐心分析腐蚀源头、多次进行试验测试,最终提出了合适的解决方案。“我们国家的核电事业起步较晚,在发展的过程中这些问题是必须要解决的”,宋老师提高了语气,给我们讲述着。这种心系家国的情怀感染着现场的每一位同学,大家纷纷点头。
此外,宋老师也和我们分享了自己在承担国家重点项目时的心路历程,在第一次接到国家项目的时候,在高兴的同时心里不免有些紧张,但宋老师深知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来的道理,在处理山东的核发电站、海南的风力发电站等项目时,她指导团队按照国家的需求,重点解决动力发电处的腐蚀问题,并利用思维导图安排实验的计划,有条不紊地完成了这些重点项目,“还获得了项目评委的一致好评呢!”宋老师骄傲地说着。
成功或许来得容易,但背后的坚持却难能可贵,宋老师就是用这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探索科研道路,用始终不变的初心与承诺奉行着家国情怀。
传道授业-做学生们答疑解惑的“经师”与“人师”
从研究生毕业起,宋老师便扎根于天津大学从事科研教育工作,在数十年的教育生涯中,宋老师不仅做到了敬业,更做到了热爱。“我喜欢去实验室和我的学生们呆在一起”,提到自己的学生,宋老师满眼都是怀念。正因如此,作为一名德高望重的教授,宋老师全然没有高高在上的距离感,反而像一位亲切的长辈。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除传道授业之外,宋老师更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我始终觉得你们对自己的未来发展要有想法、有方向”,这是宋老师向我们所有人特意强调的一句话,她说她也是要求她的学生们这样做的,无论是自己的研究生还是博士生,宋老师都在科研上给了学生最大的尊重与自由,让他们自己提需求、想方案,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对于科研,不要固步自封,拘泥于前人研究,更不要以仪器为主导,要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机应变”,宋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宋老师读研期间,为了在没有单晶炉的条件下降低加热速率炼制单晶铅,宋老师用玩具极铁搭建支架,改造绕线机用以降低加热速率,成功完成了实验;为打磨圆柱形试样,宋老师又将滴定管架改装成“高效率打磨设备”,“要善于思考,取材于生活”,宋老师真正做到了言行一致、知行合一。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宋老师春风化雨般的教导培育了一批又一批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国家栋梁。
心系未来——不忘科研初心与使命担当
“宋老师已经八十三高寿了,但我仍然每周可以在办公室见到宋老师,偶尔她还会来实验室看看我们做实验,关心我们科研的进度或者遇到的问题。”这是腐蚀方向的学生们对宋老师最真诚的感受。宋老师多年来从事腐蚀电化学教学和科研工作,培养了硕士生四十余名,博士生近二十名。自1981年起一直承担国家科委“六五”重点基础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七五”至“十五”期间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此外还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其他部委项目。在国内率先将微计算机解析和在线测量用于腐蚀电化学研究,在钝化膜稳定性和局部腐蚀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曾荣获天津市八五立功奖章,2005年度五一劳动奖章。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会议发表论文200余篇。著有《腐蚀电化学研究方法》和译著《电化学方法—原理和应用》。五十年来宋老师爱岗敬业、勤勤恳恳,所指导的一大批学生在不同的岗位服务着我国腐蚀与防护技术的发展。尽管在腐蚀与防护领域已经有了十分重要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但在耄耋之年的宋前辈依旧探索不止,亲自指导青年教师,坚定地站在团队身后,成为我们团队最强有力的支撑。在谈话期间宋老师如沐春风般的话语给我们指引着方向,带领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不断奋进前行。
前辈如灯塔,我辈逐光行,宋老师作为电化学腐蚀专业的前辈,所传授给我们的不单单是教科书上的内容,更多的是精神。宋老师身上那股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期望,对科研的热爱与坚持,对学生的诱导启发与殷殷期望,都是值得我们当代年轻人学习的重要品质。拒绝躺平,做新时代的“斜杠”青年,把家国情怀与个人的发展成就紧密结合起来,为新时代中国梦的实现添砖加瓦!
创作团队
采访人: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邓成满、李政宇、陈晶晶、韩立颖、冯嘉惠、杨昕怡、郭美彤、高亚楠、刘喆、刘嘉慧
执笔人: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冯嘉惠
“百卅北洋 天大情怀”校庆征文活动持续进行中,欢迎师生校友及关心了解天大的社会各界人士投稿天大故事,辑录天大人共同的历史记忆。
请点击链接,了解征文活动详情:
https://mp.weixin.qq.com/s/0BIlXPKMjzRlT2uXpJSwpg
投稿邮箱:tianda130@163.com
(编辑 焦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