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今晚报:天津大学团队、个人均获殊荣 五四奖章集体!新时代青年先锋!

      2025-05-01       


天津大学新能源化工创新团队陈赛教授(右一)等在进行科学研究。  记者 姜宝成 摄

天津大学刘秀云教授(左)在进行研究。  图片由天津大学提供

4月30日,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暨新时代青年先锋奖评选结果揭晓。天津大学新能源化工创新团队获评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天津大学医学部副主任、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刘秀云获评新时代青年先锋奖。

太阳能转化为氢能

“人工树叶”登《科学》封面

天津大学新能源化工创新团队由巩金龙教授领衔,是碳中和领域国际一流的科研团队。这支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青年团队,聚焦国家“双碳”战略,以自主技术打破丙烯工业“卡脖子”困局,用“人工树叶”革新能源结构,更以“青年挑大梁”的育人模式,不断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澎湃动能。

作为塑料、医药等行业的“工业粮食”,我国丙烯年产量超6000万吨,但传统工艺能耗高污染大,且核心催化剂长期被国外垄断。天津大学新能源化工创新团队历经上万次实验,成功开发出高稳定、无毒化的新型丙烯生产催化剂,实现了催化剂全生命周期的高效低能耗运行,为下一代烯烃生产核心技术奠定科学基础。团队进一步攻克传统工艺外部供热效率低的难题,发明了反应器内部放热反应为吸热反应供热的原位集成技术,为我国化工企业大幅降低碳排放量,显著提升社会和经济效益,推动传统化工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这项登上《科学》封面的技术,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和中国重大科学、技术、工程进展,助力企业大幅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提升了企业效益,被纳入国家石化产业绿色转型规划。

如果说丙烯生产工艺的革新则是解决当下“燃眉之急”,那么“人工树叶”是面向未来的探索。走进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的化工实验室,一片片泛着金属光泽的“人工树叶”正通过光电化学反应,将太阳能转化为氢能。这项被《科学》杂志称为“领域里程碑”的技术,是天津大学新能源化工创新团队历时五年攻关的成果。他们模拟自然界光合作用原理,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效率提升至国际最高峰值,实现了从太阳能驱动水制氢到二氧化碳制燃料的全链条突破。“传统化工依赖化石能源,而我们要让阳光驱动反应提供清洁能源。”团队青年骨干王拓教授介绍,这项技术正在和企业合作开展应用测试,有望为化工行业能源转型提供“中国方案”。

国产脑机接口技术

打破国外“卡脖子”困局

天津大学刘秀云教授获评新时代青年先锋奖。刘秀云现任天津大学医学部副主任、药学院院长,先进医用材料与医疗器械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神经重症教育部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执行主任。先后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计划项目(2024年),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2022年)、天津市杰青项目(2024年),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青年35人(亚太区)、强国青年科学家引领计划,以第一完成人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24年),获Wiley中国高贡献作者奖、天津市青年科技奖、天津市青科协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天津市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研究方向聚焦麻醉、神经重症医学与生物医学工程交叉领域的研究工作,实现产业转化并在海内外成功临床应用。

刘秀云教授深耕神经重症医学与生物医学工程交叉领域,致力于攻克脑疾病诊疗的“卡脖子”技术,在重症多模态生理信号监测分析、神经电活动及脑血流调控机理以及脑疾病临床治疗方面取得多项创新成果。她带领科研团队开发的基于脑机接口技术及脑脊液循环的脑积水快速精准诊疗技术,实现多家医院临床应用,5项核心技术开展规模临床试验;开发无创颅内压、无创脑氧等脑部多维信号监测技术及基于多窗算法的个性化最佳脑灌注压评估技术,应用于国内外多个国家的神经重症治疗。

作为首席科学家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开发了首款脑机接口编解码计算芯片及采集模拟芯片,核心指标超越国际同款芯片,支撑国产高端医疗器械开发,入选华瑙-中国脑机接口十大进展。

记者 单炜炜 张艳 通讯员 焦德芳

链接:http://jinwanbaoepaper.enorth.com.cn/jwb/html/2025-05/01/content_87648_2132370.htm

(编辑 焦德芳 牛和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