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
今天,我们相聚在这座跨越三个世纪的学府,共同见证你们完成学业、开启人生新篇章的重要时刻。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天津大学,向顺利完成学业的你们致以最热烈的祝贺!向悉心培育你们的导师、默默支持你们的家长,致以最诚挚的敬意!

作为师长,你们是我到天大以来话别的第一届研究生,这份特殊的情谊让我倍感珍惜;作为朋友,我们有着共同的精神家园,那就是“天大”。1895年,盛宣怀等先贤秉持“兴学强国”之志创立北洋大学堂,在风雨飘摇的中国矗立起知识灯塔,指引着一代又一代天大人从此扬帆。130年来,这座学府播撒着兴学强国的火种,书写着立德树人的答卷,见证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崛起。今日之天大,在奋力迈进教育强国的征程上,正以昂扬之姿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我校最新国际软科排名115位,15个学科进入ESI前百分之一,5个学科进入ESI前千分之一,化学、工程学科领域跻身ESI全球前万分之一。这些成就不仅展现了学校在岁月长河中积累的深厚底蕴,也为大家启航新征程绘就了充满希望的图景。
同学们,真正的精彩不在于标准答案,而在于人生解题过程中,从量变的积累到质变的跃迁。有个形象的比喻就是“点石成金”之术,你们用坚持和智慧将平凡淬炼成非凡,完成了从璞玉到珍宝的奇妙转变。在你们当中,医学院的蔡秋全同学,心怀大爱亲身参与4次支教任务,行程近万公里、时长近2000小时,实践足迹被新华社等30家媒体报道;材料学院的金丽果同学,用“科普达人”方式架起了科研与大众之间的桥梁,在自媒体平台讲述科研趣事,单篇播放量三百多万;智算学部的胡连宇同学,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十余篇,担任顶级期刊审稿人,并在国际会议上阐述天大方案。还有在座的每一位,你们做实验时校准每一组数据、撰写论文时核查每一篇文献,都是对“实事求是”校训的生动诠释。请相信,当我们在为国家、为理想而奔跑,那些流逝的四季并没有被虚度,每一步都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点金”传奇。临别之际,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心得体会。
希望你们以“家国情怀”作点金之术,将国之所需化为我之所向。
青年人追梦的第一个关键词是“理想”,当理想根植家国沃土,青春便熠熠生辉。今年的读书节,我向大家推荐过一本书——《最美的青春》,这本书讲述了塞罕坝林场三代建设者们,用60多年时间,将荒漠变成绿洲的动人故事。他们扎根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用青春浇灌荒漠,以无悔岁月的每分每秒,换来了万顷林海,换来了守卫京津双城的绿色屏障,更让壮丽青春化作祖国永久的绿水青山,这样的塞罕坝精神让人动容。
把个人的远大理想与国家的需求、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一代代天大人做出的人生选择。“两弹一星”功勋吴自良校友,在新中国建立初期,毅然回到祖国投入建设,成功研制提炼浓缩铀的“心脏”——“甲种分离膜”。在最关键的时刻,他为国家铸就了坚不可摧的护盾,更用一生的卓越贡献深刻诠释,真正的家国力量,源自崇高的理想与不懈的奋斗。
青春的底色是爱国,每一代青年都在时代的接力赛道上奋力奔跑,传递着强国梦想的薪火。将国之所需化为我之所向,意味着我们的目光要聚焦国家关切,回应人民急需,让知识和能力在强国建设、为民服务的实践中绽放价值、迸发光芒!
希望你们以“扎根大地”作点金之术,脚踏实地攀登人生高峰。
当前,以自研操作系统、通用大语言模型、具身机器人为代表的中国科技形象,正成为中国软实力的名片。这些成就的缔造者,是一个个充满热情、扎根中国大地的青年人。就在最近,学校新能源化工创新团队获评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这支年龄不到35岁的师生队伍,坚持“青年挑大梁”,显著提升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效率,其国际最高峰值的成果被《科学》杂志称为“领域里程碑”,并不断推动科学研究从“书架”走向“货架”,为新质生产力注入澎湃动能。
我是从事有色冶金领域研究的,回想当年,面对不同的人生方向选择,年轻的我也有过不安和迷茫。出于对“泥巴中提取黄金”的好奇,我选择了有色冶金专业。对我来讲,冶金就是金山银山,我们既要从资源中去提取黄金、白银等金属,又要在开发金山银山的同时保护绿水青山,也就是后来我和团队重点研究的“重金属污染治理”。数十年如一日的积累,我和团队治污的足迹遍布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我的实验室也有了越来越多全球领先的高科技仪器,但我最珍贵的设备之一,就是那双沾满矿渣的工装靴,这双靴子见证了科研道路上的艰辛与执着,也见证了我和团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个人坐标嵌入国家坐标系之中。
同学们,请相信,唯有向下深扎根系,方能向上勇攀高峰,找到自己热爱的那条登峰之路,脚踏实地,终将成就不凡。
希望你们以“人机融合”作点金之术,让科技之光点亮人文温度。
古代的点石成金推动人类文明,现代的点石成金成就国家强盛,未来的点石成金将助力伟大复兴。在我看来,未来的“点金之术”离不开人工智能。你们身处在一个快速变革的时代,曾经遥不可及的人工智能,正以空前的速度和广度进入每个人的生活中。在AI深刻重构生产力的今天,教师们借助AI定制个性化课程,医生们借助AI捕捉细微病灶……年轻一代的你们站在时代浪头上,最先感受到这种变化与起伏,最真切地体会到人工智能带来的震撼与冲击。如何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把握时代机遇,助力中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你们青年一代要答好的时代命题。
今天,人与机器的关系,已经超越了使用工具的范畴,绝不是此消彼长,应当是彼此成就。你们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无可替代的独创思维、跨域协同的创新实践、深刻的道德判断,机器的价值在于其强大的计算分析与数据挖掘潜能,两者相辅相成。希望你们找到人类智慧与机器智能的融汇之处,与人工智能共同进化,以人类之智驾驭机器之能,逐步形成一种新型的生产力,让人机携手同行、共生共舞,迈向科技与人文相互照耀的崭新纪元。
希望你们以“感恩奉献”作点金之术,努力把“我”变成“我们”。
同学们,成功之路从来都不是独行,而是无数双温暖手掌的共同托举。不久前,叶声华院士的弟子们共同捐赠1200万元,用来奖励、支持、培养青年学生,这也是对叶先生从教60年的感恩与传承。与此同时,北洋基金会收到了一位一岁小朋友饱含温度的捐赠,据统计他是基金会中年龄最小的参与者。而他的祖父、姑祖母、父亲也都是基金会的捐赠人,家人们认为“感恩与公益”的氛围,是他们能为孩子营造的最好成长环境。我相信,这份跨越代际的托举会在天大延续,当你在人生关键处需要支点时,母校会努力给我们的年轻人一个托举,或许撬动不了整个地球,但在助你点石成金、奋力跃上浪尖的那一瞬间,你们就会看到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同学们,愿你们用感恩之心回馈社会,用奉献精神照亮他人,“我们”的故事永远比“我”的传奇更加动人。
这段时间,看到大家身着学位服,在学校里“打卡留念”,这是你们为这座校园施展的最深情的“点金之术”。在这里,我衷心祝愿你们永远幸福快乐,这不仅源于事业的成功与生活的富足,更根植于精神的丰盈、身体的健康和对生命的热爱。希望你们永葆“感恩与责任”之心,将其奉献于国家,守护万家灯火;将其倾注于家庭,构筑暖心的港湾;将其关照于亲朋,传递真挚的情谊。
同学们,请一路珍重,无论你们身在何方,天大是你们永远的家!今年也是建校130周年,欢迎所有天大人常回家看看,期待不断听到大家的好消息。
再次祝贺你们!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