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他与天大有着30年的缘分,从一名大学生到一名大学教授,从一位一线教师到学校的建设者和管理者,他亲身参与了百年北洋近三十年的发展历程。本期,来听生命学院党委书记牛志广讲述他在天大的青春与成长故事。
(作者:生命学院党委书记 牛志广)1995年,作为一名十八岁的少年,我怀揣着对大学的憧憬与向往,来到天津大学土木系环境工程专业读书,开始了我与天大30年的缘分。这三十年伴随着我求学、工作、成家,而我也从一个青葱少年到近知天命,从一名大学生到一名大学教授,从一位一线教师到学校的建设者和管理者。幸运的是,我也亲身参与了百年北洋近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亲身感受了百年北洋永远洋溢的青春活力,亲身体会了百年北洋深厚的家国情怀。此刻即将迎来北洋百卅华诞,谨以此文记录我的北洋青春,献给永远的青春北洋!
1.始于百年校庆的十年求学时光
1995年初春,我是一名在河南省鹤壁高中就读的高三学生,正欣喜于获得大学保送资格,也苦恼于能否与心仪大学的一拍即合。幸运的是,很快我通过了天津大学的保送考试,并选择了环境工程专业,在九月正式成为百年名校的一份子。本科四年,我历经了百年校庆的辉煌、学院组建的热潮、天南大合并的波澜……1999年,我考取了本校本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环境系统科学这样一个交叉学科。2001年底,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了,也获批了环境学科的博士点,我没有太多犹豫,继续留在天大深造,成为了环境工程专业的第一批博士生。
求学十年,我完成了从高中生到博士生的蜕变,母校也在百年妙龄绽放青春,成为“985”首批高校,吸引着大江南北的莘莘学子。
2.留校工作第一个十年的奋进记忆
2005年初,我关于海洋环境管理方向的博士论文顺利通过答辩,也正式成为环境学院的一名教师。2006年,我有幸破格晋升了副教授,也担任了环境工程系教工党支部书记,得到很多锻炼的机会。2008年底,通过竞聘进入到学校科技处工作,担任负责横向合作的副处长,从此开始了“双肩挑”模式。虽然科技处的工作只有短短两年,但也见证了学校科研经费从5个亿到10个亿的跃升。2011年初,我调入学工部工作,担任学工部副部长和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此时学校声誉日隆,毕业生广受欢迎,就业率达到99%。2013年暑假,我再次离开工作两年的学工部,前往筹备海洋学院。2014年4月,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正式成立,我有幸成为海洋学院的初代教师和执行副院长。
留校工作的第一个十年,我经历了身份的多重转变,但从没有忘记本职工作——教书育人,历经八年的不懈努力,光荣成为天津大学的教授。同时,这十年我也见证了母校的高速发展:科研经费屡创新高、毕业生供不应求、新兴学科加速布局,青春的北洋正在蓬勃发展!
3.最近十年的难忘经历
2015年,海洋学院建立了党总支,我也开始担任学院的党总支书记,和学院师生一起推动学院发展。学院成立了海洋科学系和海洋技术系,办学特色鲜明,发展很快。同年10月,迎来了学校双甲子120年校庆,也标志着北洋园校区的正式启用,迈出了学校发展的一大步,天大人的努力有目共睹,学校的排名节节攀升,学校的发展也从未停止:2017年,区域发展研究院成立,我调任初创书记;2018年底,我接受了一项更加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在福建筹办一所中外合作办学的大学。尽管有多岗位锻炼的经验,但当从零开始的筹备工作如大山般压过来、如海浪般涌过来的时候,依然感到力不从心。紧接着,疫情来了,进一步增加了工作难度。然而,功夫不负有心人:2019年,我校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合作的博士生项目开始招生;2021年,两校合作的三个中外合作办学硕士项目同时获批;2022年12月,第一期新校舍启用办公,2023年的9月,全体师生入驻新校舍,标志着福州学院正式启用。福州大学城联合研究生院组建工作也同步推进,为我校进一步扎根东南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23年底,我离别工作五年的福建重回校本部工作,担任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2024年一整年,我仿佛在重新认识学校,好像远行的游子回到家的怀抱,熟悉而陌生,在新奇激动中迎来了2025年学校百卅年校庆。
回望三十年,我的奋斗已融入母校的奋斗之中,母校的发展也牵引着我的发展,我与母校唇齿相依、荣辱与共;展望未来,我将继续搭乘北洋巨轮,在建设教育强国的大潮中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百卅北洋 天大情怀”校庆征文活动持续进行中,欢迎师生校友及关心了解天大的社会各界人士投稿天大故事,辑录天大人共同的历史记忆。
“百卅北洋 天大情怀”校庆征文活动持续进行中,欢迎师生校友及关心了解天大的社会各界人士投稿天大故事,辑录天大人共同的历史记忆。
请点击链接,了解征文活动详情:https://mp.weixin.qq.com/s/0BIlXPKMjzRlT2uXpJSwpg
投稿邮箱:tianda13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