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

Campus News

火灾爆炸事故应急医学救援技术研讨会在天津大学成功举办

作者:郭嘉懿 樊铭洁 李佳蒙编辑:张华 罗城宇来源:应急医学研究院

会议合影

2025年8月10日,由天津大学医学部卫生应急学院、天津市救援医学学会、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应急医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导,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武警特色医学中心、天津大学海河医院等单位协办的“火灾爆炸事故应急医学救援技术研讨会”在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科学图书馆二层报告厅召开。来自应急管理、医疗卫生、科研院所以及救援医疗一线的200余位专家齐聚一堂,聚焦火灾爆炸事故应急医学救援关键技术,为推动我国应急医学救援规范化发展凝聚共识。会议由天津大学医学部卫生应急学院院长樊毫军担任主持。

樊毫军主持

开幕式:凝聚共识,共话应急医学发展使命

开幕式上,天津大学副校长明东致辞指出,火灾爆炸事故的突发性、破坏性与复杂性对人民生命健康构成严峻威胁,提升应急医学救援能力是国家重大需求。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天津大学2018年成立医学部,坚持“医学牵引、工程支撑、转化创新、临床示范”理念,推动“医工融合”新发展;卫生应急学院聚焦应急医学体系建设,在人才培养、关键技术攻关等方面成效显著。学校将持续汇聚多学科优势,深“产学研用” 融合,为应急医学事业贡献力量。

明东致辞

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李涛代表学会对会议召开表示祝贺。他提到,随着我国应急救援需求扩大,学会于去年成立应急医学专业委员会,由天津大学卫生应急学院牵头,旨在整合生物医学工程领域资源,研发救援装备、提升救治技术。学会将全力支持专委会发展,推动应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与规范落地。

李涛致辞

标准体系启动:填补领域空白,筑牢救援规范基石

开幕式后,会议举行火灾爆炸事故应急医学救援相关标准编写启动仪式。本次启动的《火爆毒复合伤案例库》《火灾爆炸事故现场批量伤员救治规范》《火灾爆炸事故现场复合伤快速评估技术规范》三项核心项目,将填补该领域标准空白,为一线救援提供科学操作指引,标志着我国火灾爆炸事故医学救援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上迈出关键一步。

吕琪介绍火爆毒复合伤案例库和技术规范情况

实战回顾: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

本次实战回顾环节内容涵盖宏观管理、政策落地及一线救援实践,实现理论与实战的深度衔接。

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刘先夺全面复盘了2015年天津港火灾爆炸事故的救治工作,完整呈现了大规模突发事件中"生命救援链"的科学构建与高效运转。刘主任结合一线指挥经验提出“早做规划、稳妥部署”成功应对巨灾的核心要诀。在总结救治体会时,他强调当前仍存在两大关键提升领域:一是亟待强化智慧应急能力,需通过建设全流程信息化指挥平台,实现伤员动态追踪与资源精准调配;二是必须筑牢学科支撑体系,整合专科力量,构建复合伤救治标准化体系。这些思考为完善重大突发事件医学救援"中国方案"提供了重要的天津实践参考。

刘先夺作主题报告

天津市卫健委医政处淮明生处长系统阐释了天津市应对城市群发伤害事件的“片区化创伤救治体系”。通过构建覆盖四大片区、26家市级创伤中心的网格化救治网络,实现“急救机构-创伤中心-重症监护”三级资源联动。淮明生强调,“就急、就近、就能力”分流原则是救治成功的核心,强化片区协同效能,推进损伤控制标准化,为超大型城市构建韧性医疗救援网络提供了“天津范式”。

淮明生作主题报告

在救援实战回顾中,应急管理部北戴河康复院赵朝阳院长深度剖析爆炸事故医学救援案例。面对复合毒害环境,建立"污染区-安全区"分级洗消站,实现救援人员零二次伤亡。赵院长指出,"毒害预判-专家联动-长期追踪"是特殊环境救援的核心经验,通过与中国疾控中心、朝阳医院制定《消防员职业中毒体检方案》,对千余名参战人员开展重金属、肺功能等专项追踪,构建职业健康防护闭环。

赵朝阳作主题报告

天津市急救中心张擎主任系统复盘120急救中心在天津港爆炸事故中救援实战经验。120急救中心在接报2分钟内首批救护车出动,64车次143人24小时现场救援,实现“急救-转院-善后”全周期覆盖。目前,120急救中心已推行“上车即入院”的智慧调度模式,借助院前院内信息互通系统,有效提升伤员的交接时效。此机制为超大型城市群发性事件的院前救援提供了标准化范式。

张擎作主题报告

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党委书记刘明勇对火灾爆炸事故的救治经验进行了系统复盘,凝练出“四快”原则,即响应迅速、分诊高效、处置及时、住院便捷。借助专科精准干预、复合伤多学科诊疗以及跨区域资源调配这三个维度的联动,达成了批量伤员的收治工作。此模式为构建重大事故的高效协同救治体系提供了具有实践意义的范本。

刘明勇作主题报告

天津海河医院杨万杰院长深度解析了天津港爆炸危重伤员救治经验。面对多重致伤因子、二次爆炸冲击等复合伤复杂性难题,海河医院实现救命措施降病死率,动态监测防伤情遗漏,多学科协作减致残风险。杨院长强调,国家卫健委与天津市专家组的联动机制为成功救治提供核心支撑,该模式为爆炸事故危重伤员全流程救治体系构建提供了关键范式。

杨万杰作主题报告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柴艳芬主任基于综合医院的视角,阐述了多学科协作在复合伤救治中的应用情况。通过对救援过程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集中、患者集中”原则的回顾,柴主任提出实施安全教育引导、提升全民防灾能力、推进救援体系标准化的三维联动举措,构建“预防-响应-救治”的全链条应急闭环,为国家灾难医学能力的现代化提供核心理论支撑。

柴艳芬作主题报告

武警特色医学中心杜海科主任分享了火灾爆炸事故批量伤员院内急诊救治经验,内容涵盖检伤分类、紧急处置与资源调度等多方面。杜主任提出要构建平战结合预案体系,预留弹性扩容空间,锻造专业救治团队,贯通信息赋能路径,实现批量伤员救治效能倍增。

杜海科作主题报告

前沿研究:技术创新驱动救援能力升级

在下午的主题报告环节重点研讨了由科技部立项,以天津大学为牵头单位,联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应急总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应急管理部大数据中心、应急管理部天津消防研究所等10家单位共同承担的国家级科研项目——“火灾爆炸事故现场复合伤快速评估及救治关键技术与装备”,该项目旨在攻关火灾爆炸事故中批量伤员快速分诊、复合伤评估算法、便携救治装备等关键技术难题。

天津大学卫生应急学院院长樊毫军率先作“火灾爆炸事故现场复合伤快速评估及救治关键技术与装备”,汇报了团队针对森林、城市、危险化学品等特大火灾爆炸事故批量伤员现场救援难的问题,在研制“探、转、诊、治、训”成体系、实用化、轻量化专业医学救援装备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医工融合”破解复合伤救治难题的新思路。

樊毫军作主题汇报

应急总医院周艳秋主任汇报了“细胞因子水平在不同程度吸入性肺烧伤大鼠模型中的动态变化及机制研究”,为吸入性损伤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了基础研究支撑。

周艳秋做主题报告

天津市第四医院李红卫主任分享“烧伤合并肺爆震伤救治体会”,结合临床案例,分析了该类损伤的病理特征与个体化治疗方案。应急管理部大数据中心李佳芮主任介绍了应急管理大数据平台在救援决策中的应用,通过实时数据汇聚与分析,实现救援资源的智能调配;应急管理部天津消防研究所科技处宋文琦副处长展示了“沉浸体验式灭火救援实训系统关键技术”,该系统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火灾爆炸场景,可提升救援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

李红卫作主题报告

李佳芮作主题报告

宋文琦作主题报告

会后,各位专家同仁移步天津大学卫生应急学院参观了便携式复合伤快速检测仪、智能穿戴式生命体征监测设备、轻量化救援防护装备等 10 余项创新成果,促进了技术成果与临床需求的对接。

凝聚合力,共促应急医学救援提质升级

本次会议通过标准启动、理论研讨、实战分享、技术展示,实现“政-产-学-研-用”联动,为我国火灾爆炸事故应急医学救援领域搭建了高水平交流平台。对推动应急医学技术创新、规范救援流程、提升整体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各方将以本次会议为契机,深化合作、协同攻关,共同推动我国应急医学救援事业迈向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