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作者 裘力剑)突然发现,我大学四年的记忆几乎被艺术团填满了。虽然我的主专业是天津大学自动化系电机电器专业,但进入艺术团后,本专业反而成了"辅修",艺术团倒成了"主修"——学四食堂二层这个排练与办公场所,几乎占据了我所有课余时光。多年后与同班同学聊起校园往事,他们提及的许多事情我竟全然不知。人生总在取舍之间:当你在某处缺席,定在别处出席。我的大学时光,就这样完整融入了北洋艺术团的岁月长河。
记忆犹新的是24年前那场迎新晚会,至今画面犹在眼前:89级张英的《潇洒走一回》、90级徐复男的《一起走过的日子》、马进宇的《让我欢喜让我忧》,还有合唱《东方之珠》。那些刚挣脱高考枷锁的十七八岁少年,在台下展现出最本真的雀跃。那个年代的男神女神标准有三:歌艺出众、文采斐然、球场称雄。
艺术团的纳新告示如同火种,点燃了我心中的热情。在32斋102室,张英和宫强担任考官。大四的张英留着利落短发,作为美声转通俗的标杆人物,俨然是当时的校园女神;宫强已是资深学生干部。面对识谱视唱考试,我这个自诩"文艺战线老兵"的新生,纵使调门起高也要全力演绎《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最终凭着赤诚叩开了艺术团的大门。
大一时,郑素芳老师(蒋大为、远征的启蒙老师)因身体原因未能常来,声乐教学多由陶泰和老师承担。当陶老师示范《在那遥远的地方》时,浑厚的共鸣与通透的高音让我首次领略声乐之美。从"学狗哈气"练气息,到推钢琴找共鸣,我这个过去只会扯嗓子的野路子,逐渐掌握了科学的发声方法,后来竟成长为合唱团骨干。
每周四晚与周六下午的排练中,任老师既是合唱指挥,更像艺术团的全能管家。在学四食堂二楼特有的饭菜香气中,我们见证过轻音乐队(土木系91级林梓、吴俊秋等组建)周末舞会的火爆场面——南开、医学院、师大的青年男女在此邂逅,编织出无数青春故事。
四载合唱生涯彻底颠覆了我对合唱的认知:从"大齐唱"进阶为四声部和声,我们打磨出《被出卖的新嫁娘》的幽默讽刺,《半个月亮爬上来》的少女羞涩。天津音乐厅、北京音乐厅的专场音乐会上,《哈利路亚》《希伯来奴隶合唱》等经典作品,让我们真正触摸到合唱艺术的高度。任老师指挥时挥汗如雨的身影,胜过万千艺术教育的说教。
艺术团素有"逢双数年级人才辈出"的奇妙现象。90级的宫强、邢文(泼辣的洛阳系花)、邓平(Beyond模仿者);92级的汪菲(美声女神)、小付(黑豹乐队模仿者);还有笔耕不辍的徐磊、二胡女神常虹、民歌王子刘志刚、低音炮毕刚...群星璀璨的阵容里,最难忘与于泉合作的《龙船调》——因我反串越剧"林妹妹",她总唤我"裘妹妹"。
艺术团给予我三重馈赠:斑斓的青春印记、终身的挚友群体、真正的艺术启蒙。正如那句俗话:生活不只有苟且,更有诗和远方。如今团友们在社会各领域绽放异彩,或许正因我们早早在学四二楼参透了生活的艺术。
谨以此文献给北洋艺术团,感恩任老师的谆谆教诲,感念宫强的知遇之恩。艺术团的岁月,本就是一首由我们共同谱写的《学四二楼》交响诗。
(编辑 焦德芳 殷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