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Comprehensive news

【建校130周年高质量发展大会】教师代表余贻鑫:做甘为人梯者,当时代答卷人

作者:余贻鑫编辑:梁绍楠来源:党办校办、宣传部

尊敬的全校师生员工,尊敬的各位领导,尊敬的海内外校友和长期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各界人士:

大家上午好!值此天津大学建校一百三十周年华诞之际,我谨代表全体教师,向母校致以最热烈的祝贺和最崇高的敬意!刚才,聆听了总书记对全体师生的回信,我激动不已,心潮澎湃,倍感荣光,备受鼓舞。作为一名天大教师,我们一定牢记谆谆嘱托,坚守立德树人初心,勇担科技自立自强使命,努力培养更多堪当时代重任的栋梁之才,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的基础研究、引领性的科技攻关,努力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巍巍学府,百卅荣光。从甲午惊涛中诞生的北洋大学堂,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之先河,这所肩负兴学强国使命的大学,始终与国家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一代代天大人以“要实地把中华改造”的壮志,在科学探索与工程实践的丰碑上镌刻下不朽的篇章。我在这里求学、从教,度过了71年的美好时光,我不只是天津大学发展的受教者,更是见证人,请允许我借此机会结合自己在天大的历程做些回忆、说些希望。

仰沾化雨,俯谢春晖。1954年,我带着纯真的梦想从北京来到海河之畔的最高学府天津大学。还记得当时的电力系在第六教学楼,一进楼门的地方有一幅横标,上头写着“苏维埃政权+全国电气化=共产主义”,这一口号极大地鼓舞了我们这一批电气工程专业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学期间,正赶上国家制定《十二年科技规划》,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在党的号召下,同学们都很刻苦努力,一周七天都在学习。大家把迅速赶上世界先进科学水平作为目标而奋斗。学校为我们电力系配备了很优秀的老师:数学老师张静如教授讲起课来层次分明,逻辑清晰;物理老师李金鄂教授把物理讲得十分生动形象;当时的系主任陈荫谷,是当年学校资历最高的党员教授,他为我们上一届开设电机学;当时电站、电力网和电力系统教研室除了原有的北洋大学的徐庆春教授和王钦仁教授以外,还有一批年富力强学术上已有相当名气的讲师,如后来任天津大学校长的教育家、当时教我们电力网课程的吴咏诗老师和后来的俄罗斯工程院院士、著名的继电保护专家贺家李老师,等等。天大还有很多这样的老师,他们以“严谨治学,诲人不倦”的师德师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受老师们的影响,我本科期间就对电力系统这门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继而为之奋斗到今天。通过他们的教育,也使我认识到,要成为一个科学家,“人格是最基本的”,只有这样,人生的步子才能走的更坚实。1958年大学毕业时,我留校任教。1959年11月,学校又派我去读研究生,所以我就荣幸地成了天津大学第一届面向全国招收的研究生班的一员。在徐庆春教授的指导下,我受到了研究生的系统培训,建立起了严谨治学的学风和积极创新的意识,为我后来的发展打下了非常良好的基础。

青蓝相继,人才第一。从1979年开始,在李曙森校长的推动下,天津大学派出了大批教师出国进修,这也为天津大学后来的发展积蓄了一大批人才。我作为出国进修教师之一,于1980年至1982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电机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做了两年的访问学者,通过学习,我认识到“理工结合”和“原始创新”的重要意义。同时,学校从国内外名校大力引进杰出人才和研究项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认为,多年来天津大学“派出去”和“请进来”的办学经验非常值得发扬光大!

在攀登科学顶峰的过程中,天大人是一代一代接力向上的,前辈大先生们艰难起步、甘为人梯,我们这一代成长于坚实的基础之上,接续爬好自己这一段台阶是理所当然的。非常令我欣慰的是,在师生的团结奋斗下,我们解决了电力系统安全性和稳定性、城市配电网规划和智能电网等领域的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科研成果直接应用于国内外电力系统,其中城市配电网规划已用于国内289个地级以上城市(含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涉及配电网线路超过400万km,先后孵化了3个创新型企业,涌现出一大批杰出人才,智能电网课题组还成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并且开始建设智能配用电装备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面对难得的机遇和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我们会抱定理想、执着追求,创造更多原创性的科学发现和重大技术发明,为学校、为行业领域、为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

守正出新,智启未来。一百三十年来,天津大学以工科强基固本,实现了数理、经管、医学、法律、文学艺术等多学科的交融,一个“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国际化”的天津大学已经建成。从中国第一张大学文凭到“神工”系列脑机接口突破苍穹,从水利安澜、化工兴邦到绿色能源、智能科技引领前沿。天津大学的“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育人理念如春风化雨,滋养桃李芬芳,遍植五洲四海。回顾过去,我为天大培养出一大批杰出人才而自豪!展望未来,面对智能时代,我祝愿学校的“从未来到未来”的人才培养新范式取得圆满的成功,更精准地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更多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以及情感智慧和社会协作能力。

新程再启,山海可期。习近平总书记给学校全体师生的回信,赋予学校新的光荣使命,激励着我们奋勇向前。愿我天大人赓续“爱国奉献”之人生选择,光大“严谨治学”之优良品格,勇担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重任。以创新为楫,破发展之浪;以协同为翼,聚四海之智。

衷心祝愿,天津大学到建校140周年时,能够建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教育水平的高等学府,奋楫于智能时代拔尖人才创新培养模式探索的最前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磅礴的天大力量!最后,祝天大根脉永固,再续华章!弦歌不辍,共赴星辰!

谢谢大家!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