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Comprehensive news

【建校130周年高质量发展大会】校长柴立元:百卅岁月 强国担当

作者:柴立元编辑:梁绍楠 赵若含来源:党办校办、宣传部

今天我们齐聚北洋园,隆重举行天津大学建校130周年高质量发展大会,在中国现代高等教育130年的重要历史节点,与各方代表共同回溯过去、展望未来。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天津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向长期关心支持天大发展的各界朋友,再次致以最诚挚的欢迎和最衷心的感谢!

刚才,我们一起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总书记充分肯定天津大学130年来的办学成就,并对学校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殷切期望,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天津大学的关怀和厚爱,令我们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天津大学全体师生一定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奋力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百卅岁月砥砺风雨,百卅树人初心如磐。天津大学,从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北洋大学起步,在“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呐喊中诞生,在“向科学进军”的号角声中成长,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追求中奋进。一百三十年来,我们始终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与民族复兴同向而行,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天大品格的奋进之路。天大之为,是为天下大学之为!这条道路,不仅是天大的历史选择,更是中国现代大学的集体探索;不仅是对教育规律的深刻把握,更是对国家需要的坚定回应。

老师们、同学们,校友们,朋友们!

今天,在这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我们都面对一个共同的命题——“强国征程,大学何为?”我们要以更广阔的视野、更具时代性的理念思考这一课题。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中国大学如何进一步回答好“强国之问”?如何在教育强国征程上,作出更大、更好、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世界的贡献?这不仅关乎中国大学精神的传承,更承载教育强国的使命,支撑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愿景。

回望来时路,我们坚守“兴学强国”初心,为民族兴、国家强而矢志奋斗。一百三十年前,甲午战败,山河破碎,“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的呐喊响彻神州,北洋大学堂肩负“兴学强国”使命而生,开创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之先河,和其后创办的南洋公学、京师大学堂等一批大学都始终将救国、强国作为办学追求。“兴学强国”成为中国大学的精神基因和共同的使命。从辛亥风云到五四激荡,从抗战烽火到建国伟业,从改革开放到新时代奋进,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我们始终初心如磐,与民族同呼吸、与祖国共命运。

形势在变,我们报国强国的追求始终不变。在民族救亡图存的关头,我们率先开辟了现代人才培养新路,为中国现代大学建设提供了蓝本和范式。抗战时期,中国大学在烽火中内迁办学,成都华西坝、重庆沙坪坝和汉中古路坝交相辉映,彻夜不息的“七星灯火”延续着教育的火种。新中国成立之初,为适应国家建设需要,在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中,我们贡献出18个学科系组,哺育了蹒跚起步的新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开放后,李曙森等四位名誉校长联名提出“835建言”,“努力办好一批重点大学”的建议转化为国家战略,天津大学首批进入“211工程”和“985工程”。在中国高等教育由弱图强的蜕变征程中,我们始终敢为人先、勇毅求索,走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最前列。

理念在变,我们家国情怀的坚守始终不变。创校之初,我们瞄准培养救亡图存急需的专业人才,设立工程、矿冶、机械、律例等4个学门,培育了革命先驱张太雷、“两弹一星”功臣吴自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师昌绪等大批杰出人才。新中国成立后,按照“又红又专”的人才培养要求,我们率先探索实施党委领导制,为机械、化工、水利、能源等行业输送了大批人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大学都在探索一流大学建设之路,我们明确严谨治学、严格教学要求的“双严”方针,围绕“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国际化”办学目标,着力培养可堪大任的卓越工程人才,在国家建设的各条战线上打头阵、挑大梁。在探索人才培养路径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守家国情怀、成风化人,走在培养国之栋梁的最前列。

需求在变,我们“要实地把中华改造”的志向始终不变。从建设亚洲首座纯碱厂,到试制中国第一台飞机发动机;从开创中国第一水工试验所,到突破重水分离“卡脖子”技术;从人工精准定制合成酵母长染色体,到世界首套在轨脑机交互系统随“天宫二号”飞向太空……以科技支撑强国建设,是中国大学矢志不渝的追求,也是一代代天大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把成果融入复兴征程的坚定志向。“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我们始终心怀“国之大者”、顶天立地,走在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最前列。

作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起点,天津大学所承载的不仅是一所学校的历史,更是所有中国大学的集体记忆;我们不仅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探索者,更是改革发展大潮中的“冲浪者”。

老师们、同学们,校友们,朋友们!

从2015年天津大学双甲子之年,到2025年百卅之年,正是国家启动“双一流”建设的十年。作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一面旗帜,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与兄弟高校并肩作战,回应国之所需、民之所向,坚定走好人才自主培养和科技自立自强之路。

这十年,我们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人才自主培养体系不断健全。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我们坚定不移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构建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用新时代伟大变革实践成果与理论创新培养时代新人,让创新人才在重大科研攻关任务中加速成长。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奏响新工科建设“三部曲”,吹响了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号角。我们勇当新工科教育改革的“领头雁”,首倡“新工科建设路线图”,推动新工科“天大方案”持续迭代跃升,为世界工程教育改革贡献“中国范式”,并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我们持续探索面向未来的领军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高标准建设卓越工程师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在新型储能、网络安全、微电子技术等战略关键领域打造国家级特色育人平台,为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这十年,我们坚持人才强校,高水平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在我们的校园里不仅有“大楼”,更有“大师”。这里集聚了来自全世界的优秀师资,他们倾心从教,尽展其才,一批又一批好老师不断涌现。我们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让大学讲台成为人人尊重的“杏坛”。在天大,我们连续4届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涌现出了叶声华、王静康、王成山、刘丛强、元英进、冯翠玲等一批教育家和优秀教师,聘任了张来勇、李红霞、林铁坚等“国家卓越工程师奖”称号获得者担任研究生导师。我们深入实施“师友计划”,构建师生“从游”的良好师生关系,重点遴选并支持一批35岁左右的青年教师开展高水平自由探索、非共识创新研究。如今,一大批教师自觉践行“四有”好老师标准,潜心教学、探索真理,立身为旗、传承师道。

这十年,我们完善学科布局,“双一流”建设深入推进。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的战略部署,大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我们超前布局合成生物、新型储能、脑机接口、集成电路等未来新兴学科,将学科链精准嵌入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以及全球价值链。我们创新推动组织形态、学科生态、培养模式、运行机制变革,实现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全要素融合,打造了一系列“一流学科方向+学科带头人+重大标志性成果”“三位一体”的天大学科名片。十年间,天津大学“强工、厚理、振文、兴医、交叉(融合)”学科发展布局更加完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机制更加健全。工程、化学两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万分之一,全球前百分之一学科总数实现倍增突破。

这十年,我们加速科技创新,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显著提升。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指引,以创新助力科技自立自强。我们矢志提升原始创新能力,首次实现人工合成酵母染色体,助力我国跻身合成生物学研究国际第一梯队;开发新型丙烯催化剂,发展面向碳中和的变革性化工技术;自研新一代高能金属锂电池技术,将锂电池能量密度和续航能力提高2-3倍。我们矢志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世界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大科学装置筑牢防灾抗灾屏障;“海燕”谱系化水下滑翔机创造下潜最深、续航最长的世界纪录;无创脑机接口技术成功应用于“天宫二号”“神舟十一号”等载人飞行任务;激光测量技术为建造国产大飞机等航空航天航海“重器”测量提供毫米级精度保障。我们矢志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自主研发的水利工程智能建设与安全关键核心技术,应用于全国90%以上新建的高坝枢纽工程;1000kV特高压线路差动保护技术守护西电东送大动脉的安全;智能配电系统在我国80%以上地级城市成功应用。这些成果不仅是天大的骄傲,更是中国高等教育实力的体现,是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缩影。

这十年,我们扎根中国融通世界,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更加坚定。我们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我国高等教育要立足两个大局”的重要指示精神,主动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将自身发展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紧密相连。我们时刻不忘天津人民的支持与厚爱,以科技创新与人才支撑服务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空客A320等30余个大型项目,直接服务3000多家本土企业。我们用科技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为首都都市圈高质量建设、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北京中轴线申遗等重大工程提供智力支持;冯骥才先生领衔建设非遗学学科,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长城研究团队历时30余年测绘万里长城,支撑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倾力帮扶甘肃省宕昌县,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结出硕果。我们拓展全球高等教育合作,助力中国文化、中国智慧、中国经验走向世界。深入参与全球生物安全治理,牵头推动21个国家的科学家共同制定《科学家生物安全行为准则天津指南》,得到国际科学院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牵头建设“中国—东盟工科大学联盟”,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大标志性项目建设,建设全国首家全球南方研究院,建强孔子学院对外窗口,大力培养知华友华爱华国际学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我们欣喜地看到,天津大学已成为马来西亚学子海外留学的首选,也成为巴基斯坦高层次人才攻读硕博学位的重要基地。夏巴兹总理称赞天津大学是“学问的摇篮”,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学府,是卓越的学术教育沃土。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高度评价天大的历史与贡献:“实事求是的校训,不仅是学术的追求精神,也是治国理政的智慧。”

老师们、同学们、校友们、朋友们!

新起点新征程,未来十年,是我们朝着教育强国目标稳步迈进的十年。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高等教育要充分发挥龙头作用。在这条奋进的道路上,天津大学始终与全国高校一道,共同肩负起中国高等教育的时代重任,坚定不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将办学实践深度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进程中。我们坚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教育部有力指导下,中国大学的未来,必将深刻影响世界高等教育的未来!

大学当立于未来之前,引领未来之变,重塑未来格局。我们提出“从未来到未来”的育人理念,既要预见未来,也要引领未来,更要创造未来。

我们要以“预见未来”之智,把握高等教育变革的新方向。高等教育正经历从“知识传授”向“智慧创造”的范式转变。面向大科学时代和智能时代,我们要锚定国家战略需求、着眼人类可持续发展需要,超前研判未来学科趋势,前瞻布局“大健康”“大能源”“大信息”等战略急需和新兴领域。我们要积极构建更加开放、灵活、创新的学科新生态,打破学科界限、学院壁垒、学校围墙,深化“强工、厚理、振文、兴医、交叉(融合)”的布局,探索天大从“有界”走向“无界”、从“传统”迈向“未来”的一流大学建设之路。

我们要以“引领未来”之能,塑造卓越人才培养的新范式。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最终目标是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我们要精准把握未来对人才素养的要求,把能力培养置于首要位置,深耕新工科建设,实施“项目制”“问题导向”“实践驱动”的教学模式,推动“天大方案”进一步迭代跃升。我们要以AI赋能、人文润心,打造“未来学习中心”、“未来创新工场”等虚实融合的无边界课堂,与行业领军企业共建共研,重塑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和教学形态,推动教育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重构、从固定场域转向开放共生,让天大学子不仅能服务未来之需,更能在未来中坚守文化根脉、创造时代价值、引领文明方向。

我们要以“创造未来”之志,开拓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新路径。创造未来是中国大学的崇高使命,我们要成为国家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服务国家发展,塑造未来格局。我们要面向“三深”“四极”等前沿领域,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在合成生物、脑机交互、零碳动力等领域,打造一批“国之重器”,实现更多重大原始创新突破,显著提升对国家重大战略的贡献力。我们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推动智能电网、光电显示、低碳化工等领域成果转化,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切实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我们要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在工程教育、全球南方、非遗保护等领域立起天大坐标,发出中国声音,持续提升国际话语权与全球影响力。

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将深刻影响世界高等教育之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高等教育必将以磅礴之势成为引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潮流的重要中心,我们不仅是国际规则的遵循者,更是未来方向的引领者;不仅是文明成果的分享者,更是人类智慧的贡献者。此时此刻,让我们携起手来,以更加开放、包容、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努力成为引领世界高等教育变革的“先锋力量”,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为科学技术发展和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

老师们、同学们,校友们,朋友们!

在这一百三十年的光辉历程中,天津大学之所以能够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离不开每一位教书育人、潜心科研的教师,离不开每一位勤奋学习、勇于创新的学子,离不开每一位心系母校、情牵北洋的校友,更离不开社会各界长期以来的厚爱与支持。正是你们,用智慧和汗水浇筑了天大的今天;正是你们,用信念和担当托举了天大的明天。你们是天大精神的践行者,是天大事业的建设者,更是天大走向世界的坚实力量!谢谢你们!

一百三十年前,北洋先贤率先扛起“兴学强国”的大旗,铸就了救国报国的精神丰碑。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体天大人一定努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勇当教育强国建设的排头兵,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奋进的姿态,奋力书写天大人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壮丽篇章!我们愿与全国高校携手并进,共同探索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之路,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贡献天大智慧、天大方案、天大力量!

值此国庆、中秋与天津大学校庆佳期相汇的美好时刻,衷心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祝愿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蒸蒸日上、基业长青!祝愿各位领导、嘉宾、校友和师生们身体健康、阖家幸福!

谢谢大家!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