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Comprehensive news

第三届化学应用与生物医药论坛暨天津大学医学部药学院25周年院庆系列活动成功举办

作者:医学部药学院编辑:梁绍楠 郭新婷来源:医学部药学院

为促进学术界与工业界的交流与合作,搭建学术与企业联系的桥梁,解决企业的关键技术问题,2025年10月10日至12日,由天津大学医学部药学院和齐鲁制药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第三届“化学应用与生物医药论坛”在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成功举办。

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天津市科学技术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天津市天开高教科创园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谭振东,天津大学药学院首任院长赵康,天津大学首席辅导员、药学院原党委书记冯翠玲,齐鲁制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张明会,新元化学(山东)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宝堂,校友代表、退休教师代表、医学部药学院现任领导班子成员和中外师生代表等共同参会。天津大学副校长、医学部主任明东主持大会。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佟振合,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讲座教授吴云东,中国科学院院士、抗病毒性传染病创新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常俊标,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局长、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王笃金、法国国家药学科学院院士、法国索邦大学张勇民,中国科学院各全国重点实验室专家学者代表,海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知名企业、金融机构的行业知名专家等受邀出席并作大会报告。

杨贤金在致辞中对药学院建院25周年以来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他表示第三届化学应用与生物医药论坛在天津大学召开,是我校深化产学研协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的实际行动。希望借助本次论坛的平台,进一步加强天大药学院与兄弟院校、科研机构以及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为化学应用与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发展注入更强动力。此外,学校将一如既往地支持药学院发展,助力学院早日迈入世界一流药学学科前列。

谭振东在致辞中指出,生物医药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从国家到天津市,再到天津大学均将其作为重点发展方向。他高度肯定天津大学及天大药学院在科技创新、人才引进领域的突出成绩,同时强调天津市今年持续加大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以海河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为核心,不断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并诚挚恳请与会专家为天津科技创新发展多提宝贵建议、给予专业指导,天津市科技局也将切实发挥职能,在政策扶持与资金保障上提供全力支持,助力创新成果更好落地转化、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

张明会代表联合主办单位致辞。他表示,此次论坛恰逢天津大学百卅华诞与药学院建院25周年,齐鲁制药向天津大学及药学院致以敬意与祝贺。他指出,天津大学药学院在创新药物研发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成就瞩目,与齐鲁制药“创新国际化”战略高度契合。齐鲁制药作为民族医药企业的一员,始终牢记产业报国使命,坚持科技创新,希望以此次论坛为契机,以“产学研”结合为抓手,与天津大学药学院在多领域携手共进,为建设科技强国、推进中国医药事业发展贡献合力。

明东在主持时表示,期待各位专家学者在论坛交流中畅所欲言,不仅分享前沿的学术成果,更能聚焦产业痛点提出“真问题”,围绕技术攻关碰撞“真思路”,通过汇聚学界智慧与产业力量,进一步打通“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创新链路,让更多实验室里的创新成果,转化为守护人民健康、推动产业升级的先进生产力,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天津大学药学学科的智慧与力量!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讲座教授吴云东和中国科学院院士、抗病毒性传染病创新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常俊标分别作主题报告。该环节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佟振合主持。

吴云东作《基于机理的糖合成和酶催化反应的研究》报告,系统阐述了团队在基于机理的糖化学合成与AI驱动的酶催化两大前沿领域的最新突破性研究成果,重点介绍了一种革命性的糖基化平台,解决了寡糖合成中的长期挑战;同时展示了团队在酶催化理性设计及数据库建设方面的关键进展,为推动生物制造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吴院士的研究展示了理论与计算化学作为核心驱动力。报告最后指出,基于机理的理性设计将继续深度融合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引领合成化学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常俊标作《为满足临床需求研发的广谱抗病毒药物》报告。他首先提出药学的未来发展是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医疗和临床需求为目的,并对国内外新药研发的进展情况进行了总结,随后他以传染性病毒疾病的新药研发为例,着重介绍核苷类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及存在的仍需要解决的问题。常院士分享了课题组设计的新型核苷类阻断新冠病毒感染及新冠治疗的首选药物阿兹夫定(FNC)近20年的研究历程,以及该药物的适应性,作用机制和不同于以往核苷类药物所具备的独特的优势。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朱仕正主持随后的报告环节。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席教授杨丹在《Small-Molecule Probes for Molecular Detection and Imaging》报告中指出,其研究团队开发了多种高选择性、高灵敏度的分子探针,可特异性识别超氧、过氧化氢、次氯酸等关键活性氧物种,并成功应用于细胞成像、动物模型及临床样本检测。该系列工作为ROS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药物筛选与靶向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工具与理论依据。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博雅特聘教授雷晓光作《为合成科学插上化学与生物两只翅膀》报告,重点探讨了如何通过化学与生物学的深度交叉融合,推动功能分子的高效制备与创新应用。他展示了生物催化与合成生物学的巨大潜力,并以抗癌药物紫杉醇为例,详细介绍了通过解析其生物合成通路,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实现复杂药物分子高效、精准制备的突破性进展,并通过9个酶在烟草中实现了紫杉醇前体巴卡亭川的生物合成,为紫杉醇的大规模生产奠定了基础,彰显了“化学酶法”合成在药物研发中的变革性力量。

11日下午的报告环节由山东大学微生物改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宋淳教授、清华大学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主任研究员刘人鹤和北京瑞博奥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振昌主持。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药学院唐维平教授作题为《Enabling Platforms for Targeted Protein Degradation》的报告。他重点介绍了团队在PROTAC和LYTAC等靶向蛋白降解技术方面的创新成果,深入解析了这一新兴策略如何推动小分子药物发现的范式转变——从传统的“抑制”病理蛋白功能转向“诱导其降解或清除”,为攻克传统难成药靶点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思路。北京大学药学院张力勤教授在《蛋白调控RNA分子进化》报告中,系统回顾了核酸适体的发展历程。随后介绍团队致力于开发基于扩展基因碱基系统的核酸适体筛选平台,并构建了一系列功能核酸,应用于生物分析、药物递送及标志物发现,为癌症等疾病的诊疗提供了有力工具。华中科技大学药学院万谦教授在《糖类药物的精准合成》报告中,介绍团队创新发展了多种糖基化反应策略与立体选择性调控方法,并攻克了糖分子结构复杂、立体中心密集等合成难题,建立了可模块化、可程序化的糖类药物合成平台,为抗病毒、抗肿瘤及免疫调节等方向的新药研发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上海复旦大学化学系张俊良教授作《基于Sadphos的不对称催化》报告。作为“Sadphos”系列手性配体的原创者,团队提出“刚柔并济、软硬兼施”的分子设计理念,成功构建出具有自适应配位特征的新型非C₂对称膦配体体系。齐鲁制药集团有限公司创新药物研发中心部门负责人李良在《齐鲁制药研发以及外部创新合作情况》报告中指出,公司在肿瘤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等领域的多款核心候选药物进入临床关键阶段,并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创新药企建立深度合作,构建“自主研发+外部协同”的创新生态,高效推动技术成果转化。山东大学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程杰副教授作《机器学习引导的反应条件优化》报告,介绍团队聚焦贝叶斯优化、主动学习等算法,通过选优样本、增量学习优化模型,大幅提升反应条件优化效率与精准度,为化学、材料领域提供全新技术范式,助力智能化合成技术产业化。

12日上午的报告环节由山东大学微生物改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史大永教授、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姚培圆研究员和新元化学(山东)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宝堂主持。

法国国家药学科学院院士、法国索邦大学张勇民作《Glycosciences empower the innovativ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functional foods》报告,介绍团队以糖化学与分子设计为核心,系统开展糖分子结构解析及功能性糖衍生物的精准构建研究,推动糖科学在食品、药物与生物材料领域的交叉融合作用。他以沙棘多糖研究为例,提取分离并鉴定其化学结构,分析其物理性质并研究了对紫外线损伤和皮肤失水起到保护作用。依托糖组学与糖化学技术,开发出多种具有调节免疫、改善代谢及促进肠道健康等作用的功能性糖化合物与食品功效成分,为我国功能食品与健康产业的原创性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局长、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王笃金作《筑牢科研诚信基石》报告。他和与会人员一起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研诚信建设与科研伦理治理的重要讲话精神,从国际与国内对科研不端行为的界定入手,深入剖析了科研不端行为对学术生态和科技创新的负面影响,介绍了新形势下科研诚信建设与科技伦理治理的新要求,希望大家高度重视科研诚信,严格遵守学术规范,严谨治学,坚持德才兼备的育人导向,共同建设风清气正的学术生态。

哈尔滨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潘振伟教授在《缺血性心脏病的新干预靶点》报告中指出,我国缺血性心脏病临床治疗中缺乏针对性干预靶点与治疗的药物。团队致力于RNA在心肌缺血损伤再灌注的表达变化的深入研究,并对该疾病的具体机制基于实验结果进行进一步解析。山东大学微生物改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武大雷教授聚焦《小分子配体调控‘类核受体’转录因子的作用机制》研究,为“类核受体”转录因子的小分子调控领域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相关疾病靶向药物开发等应用方向带来创新可能。天津大学医学部药学院尉迟之光教授以《鱼尼丁受体的化学调控》为题作学术报告,聚焦钙离子通道鱼尼丁受体(RyR)的结构与功能调控机制。他系统阐述了小分子配体与RyR的相互作用模式及其对通道构象和活性的影响,为深入理解RyR调控分子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结构生物学视角。报告同时介绍了课题组在离子通道靶向性高通量筛选技术与人工智能药物设计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天津大学医学部药学院副院长陈瑞冰教授在《组学技术赋能精准医学与药物发现》报告中,以肾透明细胞癌为例,对蛋白质组学在精准医学和药物研发领域的应用进行了系统阐述。团队基于膜蛋白质组学数据构建了肾癌患者免疫分型,并对不同分型患者进行了预后分析,此外还探索了肾癌患者尿液外泌体标志物在肾癌诊断中的潜力,展现蛋白质组学在临床转化中的潜在应用。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黄牛在《高性能计算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蛋白质-配体结合预测的新范式》报告中,阐释AI在药物研发的机遇与挑战,介绍团队用生成式AI整合多元数据,完成人类蛋白组2万蛋白对相互作用预测,发起OpenBind倡议构建高质量数据集,展现AI驱动药物研发的产业化前景。

12日下午的报告环节由新元化学(山东)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田志钢、晶核生物(上海)科技有限公司BD副总裁赵寰瑜、天津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院程然和姚培圆主持。

天津天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飞作《粳稻产业与食药同源》报告。他提出,在食药同源实践层面,要以功能性品种研发为核心,开发具有特殊用途或附加功能价值的粳稻新品种,打造富营养元素产品,并促进产业技术突破,构建“食养-食疗-食治”体系。天津法莫西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田东奎在《天津法莫西生物医药研发及产业化》报告中指出,公司重点开发手性药物中间体生物催技术,通过酶基因改造和AI平台提升研发效率。在深层次融合的五大技术平台的加持下,公司拥有丰富的酶库,可产品化生产16个品种的产品。天津大学理学院马军安教授作《从工业应用到基础研究---感恩河大、南开和天大》报告,介绍团队自1995年以来在开发恩替卡韦、靶向抗癌新药双希替尼的研究创制和放射PET诊断分子的合成等方面的成果,同时介绍了含四氮唑非天然手性氨基酸的设计合成途径,以及通过化学与生物接力来合成含氟手性氨基酸的方法。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李超作《拓展天然产物全合成:合成方法开发与药物化学研究的创新实践》报告,介绍团队聚焦萜类等天然产物的自由基合成新策略,完成了多种天然抗生素的全合成,系统研究了其结构、活性与作用机制,为创新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支撑。成都纽瑞特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总经理王晓磊作《医用同位素的研发与国产化》报告,结合行业现状与自身团队实践,介绍医用同位素领域的研发突破与国产化路径。她指出,国产化需突破“靶料-辐照-分离”全链条瓶颈,并分享了纽瑞特在供应链搭建与质量控制上的经验,为推动我国核药产业自主化提供实践参考。

山东大学微生物改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典龙阳教授作《光介导氯自由基活性调控及应用探究》报告,重点阐述团队标志性成果—开发光诱导铁催化直接脱硝基氯化反应,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药物分子后期修饰,展现出工业转化潜力,其成果为绿色合成化学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天津大学医学部药学院党委副书记李楠教授作《各向异性递送体系设计及其克服病理微环境研究》报告,其团队针对吸附有害物质、恢复基质稳态和直击病变细胞三个关键点提出了“各向异性递送体系设计构建重塑病理状态微环境”的治疗策略,并指出改善几何形貌后的“自适应递送”体系在适应复杂病理性细胞外基质的力学微环境中有着更大的优势,为重塑病理微环境、抑制疾病演进和治疗抵抗提供研究新思路。天津大学医学部药学院副院长穆昕副教授作《胶质瘤中TFPI2驱动NK细胞杀伤的机制研究》报告,汇报了胶质母细胞瘤(GBM)免疫治疗机制,核心为TFPI2介导NK细胞杀伤的模式。突破单一靶点局限,以TFPI2实现“抑肿瘤增殖+激活免疫杀伤”双重效果,为GBM提供兼具特异性与协同性的治疗新策略,也为恶性肿瘤多维度干预提供了新思路。青岛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特聘教授徐晓召作《化学调控在苹果优质高效生产中的应用》报告,以砧木生根为例汇报了化学调控在苹果优质高效生产中的应用,探索扦插生根技术,发现miR156等调控机制及甲离子化等促根方法,未来拟依托药学经验设计化合物,解决果树发育中的年龄相关难题。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医学部药学院教授杜云飞作《高价碘试剂的开发及其应用研究》报告,聚焦高价碘试剂开发与应用核心领域,系统分享了其团队近年关键成果。其团队突破现有试剂局限,成功开发苯并咪唑型O₂NO-I(III)试剂与含三氟甲磺酰氧基的环碘酰亚胺试剂两类新型高价碘(III)化合物,对高价碘化学领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会议结束前,天津大学医学部副主任、药学院院长刘秀云,天津大学首席辅导员、药学院原党委书记冯翠玲和新元化学(山东)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宝堂共同致答谢词。

刘秀云在论坛圆满落幕之际,代表药学院向全体与会者致以最衷心的感谢。她引用“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回顾药学院的发展历程,特别致敬了赵康院长等前辈们的奠基性奉献,强调学院所取得的成绩离不开一代代药学人的接续奋斗与精神传承,同时对与会专家的精彩报告表示衷心感谢,并感谢校友和师生们的热情参与。刘秀云援引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大学130周年校庆之际给天大师生的重要回信精神,激励大家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教学科研改革和科技攻关方面持续发力,最后诚挚欢迎各界专家常来天津大学医学部药学院交流指导,共同推动我国药学事业的发展。

冯翠玲深情回顾了药学院从蹒跚起步,到如今拥有完善教研环境的奋斗历程,心中充满无限感慨与感动。她特别向赵康院长及全体教师致敬,正是前辈的耕耘,培育出众多行业栋梁,成为药学院砥砺前行的坚实底气,成就了今日桃李芬芳、高朋满座的盛况。最后,期待未来药学院在新一届领导班子带领下汇聚更多智慧与力量,深化产学研合作,共同推动药学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作为2026年第四届论坛的主办方,新元化学(山东)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宝堂先生在论坛尾声热情致辞。他向大家详细介绍公司的发展历程,新元化学自1992年成立以来,现已成长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山东省瞪羚企业。黄先生期望与赵康院长共同推动论坛发展,搭建起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桥梁,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最后,他向与会嘉宾学者发出诚挚邀约,威海风景秀丽、人文荟萃,欢迎各界同仁明年相聚威海,共话化学与生物医药融合新篇章。

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和嘉宾陆续参观了药学院院史馆、仪器分析中心、细胞组织药理学中心,赵康、冯翠玲、刘秀云陪同参观。

廿五载铸就辉煌,新征程接续闪“药”,天津大学医学部药学院25周年院庆系列活动的第三届化学应用与生物医药论坛圆满落幕。作为天津大学在生命健康领域布局的首个学院,药学院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四个面向”,坚守“健康是天大的事”的初心使命,在医学部大医科的发展战略体系中,进一步深化交叉融合,加速药学前沿技术突破与卓越人才培养,以工作实效为服务“健康中国”书写天大药学的新答卷!

最新更新